2021-4-10 | 美術
在小學教育中,美術教育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美術教育不僅可以促進小學生的智力發展,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創新力;從藝術的角度講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養學生對美好事物以及良好的生活態度的追求,有其他學科不能比擬的作用。然而目前小學美術教育仍然受傳統僵化教育思想的影響,背離了新課改下素質教育的基本目標。因此本文通過對目前小學美術教育的現狀及問題進行解讀和探討,提出了相應的為促進小學美術教育的對策。
一、目前小學美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1.簡單的符號化教學。在小學階段,學生們往往喜歡鮮活新奇和造型復雜的事物,如魚兒、小狗、變形金剛、卡通人物以及玩具槍等。學生在認知這些復雜新奇的事物時,往往對他們具有解構的沖動,因為他們不像乒乓球、杯子、桌子等那么簡單,而有些美術老師往往忽略了這一點,認為復雜的東西只要簡單地向學生表達一下就可以,而當學生提出更深層次的“為什么”時,老師也往往回答:“就是這樣的。”這種美術教育模式對學生的發展很不利,沒有充分激發學生的探索、創新能力。
2.缺乏對學生內心感受的解讀。美術不僅是一門藝術,而且還是人們情感表達的窗口,通過一幅畫像以及它的繪畫方式,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然而在小學的美術課堂上,往往以傳授繪畫技法為主要教學目的,教學的內容也是以臨摹他人的作品為主。然而兒童的興趣和成年人是不一樣的,兒童的天真和好奇心不應該在美術課堂上被抹殺。老師也不應該以他人作品為標準,令學生都按照此種標準來執行。例如,某張畫所表達事物的形狀和色彩都很符合標準,但是每個學生內心的感受是不一樣的,或許換一種形狀或者色彩會更符合某個學生的內心需求。
二、促進小學美術教育的新對策
1.加快從簡單技能教學向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素養轉變。讓學生熱愛美、欣賞美、再現美、創造美是小學美術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目的。美術教育的第一大主題就是美育,沒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培養學生的美術素養是美術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傳統的美術簡單技能教學是教條主義授課,會抑制學生美術素養的培養和形成,因此要加快從簡單技能教學向培養學生良好的美術素養轉變。
首先,要注重課堂教學。讓新課標的理念在課堂上充分表現出來。新教材的編排比舊教材更具有人性化、更具彈性,教師要靈活對教材進行解讀和備課。
其次,要定期欣賞高水平的作品。
經常組織學生到展覽館、美術館或者利用課件欣賞美術作品。
在欣賞的同時,不僅讓學生體會到作品本身的含義,更要挖掘作品的思想表達,讓學生產生與作品主題強烈的共鳴。
再次,讓美術回歸生活。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表現出生活中的各種事物。例如,讓學生自己用積木來表達內心所想,激發其創造熱情,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給予對美的感知和享受。
2.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美術的創新思維是人們在進行美術作品創作和解決美術問題時所表現的一種思維模式。美術的創新思維包括:靈活性、精致性、流暢性、新穎性和敏捷性。
首先,在小學美術教育中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意識雖然因人而異,但是關鍵在于老師的指引和培養。在進行美術教學時,千萬不要限制孩子的想法,不能輕易就說這種想法不可以,那種做法是不規范的。應當尊重孩子的獨特個性,給予他們充分的空間發揮他們的創新意識。
其次,要注重創新技能的培養。創新技能屬于創新性活動的工作機制。對于小學階段的美術教育而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獲得學習的規律和技能,逐步形成一種勇于探索、樂于探究和喜愛質疑的創新型心理傾向。還應培養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準確表達思想和交流想法的能力。
再次,重點培養創新情感和創新人格。創新過程并不僅僅是純粹的智力活動過程,它還必須在整個過程中充滿創新的情感,比如強烈的創新熱情,遠大的志向與理想等因素。
在智力和創新情感的相互作用下,學生的創新才能才可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發揮。久而久之,形成的是學生的創新人格,在以后的創作過程中,會自然而然地去抒發情感,去創新。
三、小結
總之,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素質教育的要求,改變小學美術教育的現狀,我們必須打破以往的教學模式和制度,在課堂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并且課內和課外教育相結合,尊重學生的興趣和想法,真正為孩子們創造出自由探索、自由表達的良好教育環境,為孩子們的美術素養以及人的全面發展作出引導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