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縱觀當前中高等院校,我們不難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而對上網、玩游戲、看韓劇、逃課、談戀愛等等卻樂此不疲。他們不知努力學習,不知為家庭分憂,不知為社會奉獻,每天吃喝玩樂、渾渾噩噩、為所欲為。更有甚者,打架斗毆、尋釁滋事,引發校園暴力事件。究其原因,一方面受社會環境影響,另一方面與家庭和學校也有直接聯系。由于如今的大多數學生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往往認為再苦不能苦孩子,為了孩子自己可以奉獻一切,只要孩子學習就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卻忽略了對孩子的思想素質和能力素質的培養。長期嬌寵之下,孩子逐漸變成了“小姐、公子”,整日里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腦中自然沒有“責任”二字,更不知體恤父母。而在學校,老師雖然自知責任重大,但也往往只是表面說教,以教授學生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而對思想品德教育卻管之甚少。對大多數學生聽之任之的態度,最終也無形中加劇了上述問題和現象的發生。
上述現象雖然只是個別現象,絕非代表整個教育體系。但這也足以為教育的發展敲響警鐘。教育孩子學習文化課,培養能力固然重要,但如果學生不珍惜學習的大好時機,就不僅浪費了國家資源,也耽誤了他們的美好青春。可見,對學生道德情操的教育更重于對其知識和能力的培養。
先人曾把德與才歸納為:有德無才是君子,有才無德是小人(?A才),德、才兼備是圣人(俊才)、無才無德是庸人。圣人對社會的發展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而奸佞小人不僅會阻礙社會的進步,反而會給國家和人民帶來災難。我國歷史上各種俊才與?A才不勝枚舉。例如圣人孔子和他的弟子孟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然影響并推動著我國乃至世界文化的交流與發展;而北宋的潘仁美、南宋的秦檜兩個大奸佞小人則賣國求榮禍國殃民;竊國大盜袁世凱則實行復辟制度,欲使歷史的車輪倒轉;國民革命領袖孫中山先生創立了“三民主義”,領導了無數次革命,推翻幾千年來的封建帝制,并武裝北伐結束了軍閥混戰局面;陳獨秀曾說:革命就是革思想的命,于是創辦了《新青年》雜志;魯迅認為醫學不能救國,于是投筆從戎;胡適、李大釗、毛澤東等革命領袖紛紛加入新文化運動的浪潮,是他們喚起了千千萬萬有識之士投身革命的洪流等等。由此可見,教育就是教育人的思想、拯救人的靈魂。
“只有教育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一個國家的素質”。所以,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對學生道德情操教育,重拾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教育,才是我國教育的發展方向。這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更是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我們責無旁貸。
一、重拾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教育孩子沒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不會有遠大的理想和抱負。自然就不會產生持久的學習動力。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圣人、教育家輩出,尊師重教一向是每個朝代或每個時期最為推崇的教育理念。胡錦濤總書記提倡共建和諧社會,也是在全國范圍內弘揚優良的民族傳統,以法律為依據、以道德為準繩來約束國民,共同創建和諧美滿、幸福安康的大家庭。
重拾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教育,需要在全社會開展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大討論,以期達到共識:以尊師、謙遜為榮,以目空一切、唯我獨尊為恥;以講文明禮貌為榮,以亂說臟話、行為不檢為恥;以遵守社會公德為榮、以踐踏倫理道德為恥;以憑能力獲得為榮、以不擇手段掠取為恥;以創造財富、為社會奉獻為榮,以以權謀私、違法亂紀為恥。以此增強學生判斷是非的能力,明確自己的人生價值。為家庭、為社會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給予永遠比索取更快樂。即使我們的能力有限,同樣也能發光放熱。只要擁有奉獻精神,立足崗位扎實工作,遵守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就是在為社會做貢獻。“不以善小而不為、不以惡小而為之”,用實際行動來踐行社會公德。在全社會形成人人自我約束、自我激勵,共同遵守道德準則的社會風氣,最終使我國再一次進入仁、義、禮、智、信的時代。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也要成為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的共同倡導者和實踐者。
二、教師以身作則,率先垂范
身教勝于言教。教師在教學中的言行會毫無遺漏地展現在學生面前。教師本人的行為、舉止必將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教師一定要用《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嚴格要求自己。在學生面前要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舉止文明、談吐文雅,工作認真、態度端正,作風嚴謹、愛崗敬業,恪盡職守、身體力行,嚴于律己、寬以待人,欲正人先正己,言必信行必果。用良好的職業道德風范影響和帶動學生,并把思想道德教育經常、適時地滲透到教學活動中。
三、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
青年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培養他們的責任意識尤為重要。教育家魏書生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形成品質、品質決定命運”。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要從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情操做起。例如為學校節電、節水,為家里節省生活費,定期給家里打電話問候父母,在學校開展尊師重教、團結友愛、互幫互助,為同學排憂解難、為班級同學服務的各種活動。在校園內逐漸形成創優爭先、比學趕超的良好氛圍。同時,讓學生知道國家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社會主義建設離不開每個人的共同努力,教育學生要為國家、為社會建設添磚加瓦,成為對社會有用之人。與此同時,社會各界可以借助網絡平臺,對社會熱點問題進行大討論,充分體現國民的不同價值取向和社會責任感。學校可以通過形式多樣的主題班會、辯論賽等對“好人好事和壞人壞事”進行熱評,通過各種獎懲機制把先進人物事跡發揚光大,對違反校紀校規的學生進行批評和指正。讓后進生向優秀生看齊,讓大多數學生對不良行為不齒并引以為鑒。長此以往,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責任意識就會潛移默化地在學生頭腦中逐漸形成。
四、舉辦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
對中職學校的一份調查顯示:95%的學生認為學校的生活單調、枯燥。因此,在課余時間,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非常必要。比如:開展各專業知識競賽、演講比賽、記憶比賽、詩朗誦、以感恩為主題的演講大賽;書法、棋類比賽、球類比賽、舞蹈比賽、武術比賽、馬拉松長跑比賽、歌唱晚會等形式多樣的活動,讓更多的人參與其中。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會獲得尊重和快樂,同時也能培養他們廣泛的興趣、責任心、集體榮譽感和競爭意識。學生也會感到課余的生活豐富、充實、有意義。多彩的校園文化生活會使學生由衷地愛上自己的母校。唯有如此,校園里才會充滿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