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我校是北京市綠色學校、北京市健康促進學校,2(X)4年10月開始接觸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
l年多的時間,我們經歷了:認識可持續發展教育,理解可持續發展教育主題,全面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三個階段。2005年7月成為中國可持續發展教育實驗學校。
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有三個關鍵詞需要把握即:“危機、價值觀、改變”。
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口不斷增加,資源不斷減少,環境日益惡化,在我們唯一賴以生存的地球上,人類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機。
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首先,必須讓人們認識到“危機”的存在和產生的根源;進而,反思我們現有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正視問題、慎重選擇,重建“價值觀”;最后,為了我們人類擁有更加美好且可持續發展的未來,自覺“改變”不可持續的生產、生活方式和行為,從而使“危機”得到緩解、避免,直至最終消除。
如何有效地實施可持續發展教育,我校從以下六個方面展開:
一、認識一種危機
人們常常缺乏因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有限資源不斷減少,人口不斷增加而引發的生存危機意識。究其原因,一是對自然只知道索取和占有,缺少的是了解、關愛和保護。仿佛自然母親給予我們的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我們在做各種事時,總是很少想到自然環境的因素。我們對所處的生存環境可以說是缺乏了解的。二是對自然的無知。人們對因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而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常常是熟視無睹。有些地方為了盡快脫貧,急功近利的野蠻開發,上馬污染企業,直接造成對人身健康和生命的威脅。無知有時比貧窮更可怕。
學習使我們警覺,只有學習才能提高人們對人自身、對社會、對自然的科學認識水平,才能對現實的世界有危機感。為此,我們以“了解健康,關注社會,認識我們的生存環境”為主題開展讀書活動。學校要求:學生和父母選讀一本,在班內交流;教師每人讀三本書,做三個P叮文件,利用“教師講壇”大家互為學習資源在全體教師中交流。此舉,極大提高了師生及家長的認識水平。
二、批判兩個主義
在可持續發展教育中,應該批判極端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兩種思想。由于受商品經濟的影響,奢侈享樂的誘惑,再加上一些媒體、影視以及政策的錯誤導向,極端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在社會上還很有市場;表現為過度消費,以財富論英雄,急功近利、極端個人主義(我合適就行),缺乏社會責任感,泯滅起碼的道德良知等等。其實這些也正是造成人類不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根源。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必須旗幟鮮明地批判極端個人主義和享樂主義。學校針對生源獨生子女多,家庭經濟條件普遍好,部分學生存在著自私,浪費等現象,開展“利他和社會責任感”教育。大力倡導節儉之風,努力創建節約型學校;關心弱勢群體,固定地點設立捐款箱,改組織捐款為“有心為善,雖善不賞”自愿捐款,并特別強調不能向家長伸手要錢捐款;建立學生跳蚤市場,以物換物,各取所需,公平交易,節約又快樂!
三、樹立三個善待
什么樣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符合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要求,符合社會、環境、經濟協調發展的需要,我們就應該理所當然的去培養和樹立。
人與自身、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我們每一個人都將面對的。對此,遵循可持續發展教育理念,我們將其具體化為:“善待自己,健康生活”、“善待他人,平等合作”、“善待自然,和諧發展”。普待自己,健康生活。堅持“以人為本”,首先是尊重自己,推己及人才可能進而尊重他人、尊重自然;我們應該怎樣對待自己?那就是“善待自己,健康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態度,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健康也是可持續發展教育的主題之一,擁有健康才會擁有未來。
善待他人,平等合作。當今社會,人必將融于社會,參與社會分工合作,才可能更好的生存與發展。如何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善待他人,平等合作”。平等的前提是相互彼此尊重,這就需要我們了解多元文化,尊重文化的多樣性,尊重他人的鄉風民俗。現代社會人們相互依賴,為了求得1+l>2的利益,人們需要廣泛的合作。合作雙方取長補短,共同發展。善待他人,平等合作,反對強權,共同發展越來越成為處理人與人之間、團體之間、民族間以及國家間各種社會關系所應遵循的基本準則。
“善待自然,和諧發展”。自然是我們人類的母親,適宜的自然環境是我們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從這一點來說: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們自己。人類的發展絕不能超過自然的承載力,我們在利用自然的同時,必須要有保護自然的意識和行動,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個善待”體現了生態文明應有的價值取向。我校在(學校十一五發展規劃》中重新定位育人目標,培養具有善待自己,健康生活;善待他人,平等合作;善待自然,和諧發展的人文素養的主動、健康、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人。
四、學會四項技能進行可持續發展教育,對師生進行能力建設應從四個方面著力培養,即:學會尊重、學會關心、學會決策、學會改變。學會尊重。尊重所有人,包括現代和未來的人們;尊重差異與多樣性;尊重自然環境與資源。學會關心。關心需要我們關心的人們,特別是弱勢群體、貧困人口;關心生物多樣性,關心野生動植物的保護;關心我們的生存環境,土地、水資源、空氣質量、氣候變化等;關心文化遺產及文化多樣性。
學會決策。教育是為未來培養人的。參與決策、學會決策是培養未來具有可持續發展思想的公民和領導者所要求的。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學習應用可持續發展理念,堅持以人為本,社會、環境、經濟統籌考慮,正確處理發展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依法、科學、民主決策。學會決策使我們在認識的基礎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解決問題;能有效加強學習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提高師生的思維深度和廣度;提高師生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