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等教育
一、影響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幾個重要因素
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與兩個重要因素分不開:
(1)市場競爭;
(2)國家干預。
1.美國高等學校的競爭機制
美國社會是建立在市場經濟基礎之上的,因而崇尚自由競爭。“大學出售教學服務,學生購買,出售科研服務、政府和企業購買[1]。”高等學校的發展直接取決于學術服務的銷售和在銷售市場上的自由競爭。通過競爭,優勝劣汰。美國的高等學校要在以下幾個方面參與競爭:
①競爭消費市場:美國高等學校的生存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夠吸引足夠多的學生。私立大學的主要經費來源于學生學費。州立大學從政府得到的教育撥款額取決于其招收到的學生數。為了爭取更多的學生,各校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改善教學環境,從而全面提高了美國的高等教育質量。
②人才競爭:要想辦一流的學校,就要有一流的教學人員和教育行政管理人員。高等學校都競相招聘能干的青年教師,并且努力從世界各地挖掘最優秀的教授。高校除了與高校本身互相競爭外,還要與企業競爭優秀人才。
③經費競爭:學校為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的撥款,為企業、個人和基金會的資助競爭。
2.美國聯邦政府對高等教育的干預
美國高等教育在自由競爭機制下得到了大發展,但國家干預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還是起到了一定的杠桿作用。國家要通過一定的制約手段對高等教育的發展進行合理干預,把高等教育納入國家發展的總體戰略中。美國聯邦政府主要通過以下手段對高等教育的發展進行干預:
①在國家處于“危機”時進行干預:美國的高等教育是在國際競爭中發展起來的“,是在一種危機感中激發出來的[2]。”美國的國家發展是一個“爭霸”的過程。美國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與歐洲競爭,在二戰后與蘇聯競爭,而現在要與日本、德國等競爭。
“這種求生存、競爭發展、爭霸世界的歷史傳統對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有著重大的影響[3]。”美國聯邦政府總是把教育與國家的安危聯系在一起,如20世紀80年代就直接提出《國家處在危機之中》,使公眾產生危機感,從而支持聯邦政府拿出更多的錢支持教育。而事實上美國每一次大的教育改革都是和國家的直接干預分不開的。
②通過立法撥款和科研撥款實現聯邦干預的目標:
美國是一個建立在自由經濟基礎上的國家,一切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大學的招生規模、專業課程設置等的確定主要由市場來決定。但美國政府也意識到,如果聽任市場來左右高等教育的發展,則有可能危及國家利益。經過近百年的努力和創新,聯邦政府終于確定了“通過立法撥款和科研撥款”來干預高等教育的發展。《贈地法》、《國防教育法》、《衛生教育專業資助法》等法令,有效地干預了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使國家發展急需的學科專業等得到了發展。
3.其他因素
美國現代高等教育制度的建立還有賴于以下幾個方面:①借鑒經濟、教育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發展本國高等教育(如借鑒德國的經驗發展了研究型大學);②實施完全學分制,優化高等教育的結構與資源;③無論在二戰前還是二戰后,大力發展兩年制的“社區學院”來完善高等教育的結構層次;④以政府投入為主體多渠道籌措高等教育發展經費。
二、美國經驗對廣東高等教育發展的借鑒
經濟建設已經走在全國前列的廣東省提出了“打造適應經濟發展的教育強省”的口號。《廣東省教育“十五”規劃》提出了廣東教育發展的多項目標。未來五到十年,廣東教育發展的總目標是:建設教育強省,全省基本實現教育現代化,教育發展水平逐步居全國前列,教育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并適度超前,高等教育成為社會的軸心組織和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到2005年,廣東省同齡人口高等教育入學率達到16%,各類高等教育在校生達到115萬人,其中研究生達到3至4萬人。“十五”規劃還指出,全省將新建十多所萬人以上本科院校,在廣州、深圳、珠海、東莞建設多功能并形成各自發展重點的大學園區。發展高等教育必須立足本省情況,同時也必須借鑒其他國家高等教育發展的歷程和其他國家發展高等教育的戰略,筆者認為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改革。
1.建立高等教育的市場機制
中國加入WTO后,經濟建設將更進一步市場化,中國高等教育要有大發展并與世界水平看齊,則要借鑒市場化道路。過去幾十年,中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高級人才的培養都是按國家指令性計劃進行的。與此相一致,高等學校的招生、畢業生的分配、學科專業的布置等是靠組織手段和行政措施來實現的。實踐證明,這嚴重影響了高等教育的發展。
總結歷史經驗,我省應鼓勵高等教育市場體系的建立,讓市場調節學校發展的規模、人才培養的方向。激發高校的主動性,主動根據人才市場反饋回來的信息,自主地調節招生計劃,調節本校的專業系科設置,從而使市場成為高等學校與社會聯系的中介,成為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杠桿。
應給予大學更多的自主發展權利,專業的設置、學位方向的授予權應直接下放到學校,這樣才能及時根據市場的需要,開設新的符合經濟建設需要的專業、課程。市場與競爭是密不可分的。對于下撥的高等教育發展經費,應采取競爭方式,而不應該只以算人頭的方式分配到各校。在競爭機制下,應該允許“優勝劣汰”,辦得不好的學校及時淘汰。競爭機制在高等學校的內部,也會使教師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產生競爭,創造出一種競爭向上的環境。高等學校內部的用人機制也應隨著學校競爭機制的建立而逐步完善。
將市場競爭機制引入高等學校,能在高等學校內部建立起主動適應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機制,使高等學校充滿活力,不斷發展,同時又能使我省高等教育的發展走上正確的軌道。
2.合理的政府干預
美國的高等教育發展也通過立法、撥款等對其進行合理干預。為什么需要政府對教育的發展進行合理干預呢?我們不妨從經濟學角度分析一下。經濟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做商品的外部性。外部性分兩種,一個是正外部性,就是說該商品除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外,還能帶來有益的社會效應,但商品生產的成本卻高于它應當支付的成本;另一種是負外部性,就是說它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的同時,還在商品生產過程中對社會和環境產生負效應,而商品生產的成本卻低于它應當支付的成本。舉例說明,如果把教育看作一種消費商品的話,那么,教育除了滿足商品制造者(學校)和商品消費者(學生)本人之外,無疑還對他人和社會有利,這種溢出的好處就是正外部性。但是,它的成本過高,所以才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