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教育論文
一、油畫語言個性化勢在必行
高等美術教育的最高境界應該是培養出繪畫“巨匠”,而非繪畫“匠人”,表面上僅一字之差,可實際卻是本質上的區別。前者是既包含技術更融入思想,而后者則僅僅依靠手上功夫。教育家黃全愈在《素質教育在美國》中說:“繪畫是一種技能,是一種可以被創造利用的技能,也可以是一種扼殺創造、重復他人的一種技能。”油畫創作技能固然舉足輕重,技法的嫻熟程度也是評判作品優劣的重要標桿,但它只有很好地服務于油畫創作思想,才能體現出油畫真正的藝術價值與無盡的魅力。我們要勇于成為那個藝術開創者,而不是永遠追隨別人腳步的“匠人”。玩世寫實主義畫家方力鈞獨樹一幟,以其個性鮮明的潑皮“光頭”形象作品來反映當時社會背景下的無聊情緒以及潑皮幽默的生存感。同樣還有曾梵志的“面具”、岳敏君的“笑臉”、周春芽的“綠狗”、張曉剛的“失憶與記憶”等等。油畫作品蘊含的“個性化符號”,能夠讓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印象深刻,代表著一個時代。畫家靳尚誼從美國考察歸國后教授油畫課程,他作畫融入古典,學生便都開始學樣,自從他的《塔吉克新娘》問世后,20世紀80年代的中國油畫便形成了一股“古典風”的熱潮。
傳統油畫是寫實的,但從整個美術歷史進程來看,油畫大師一般都不會把寫實作為藝術的最終追求。一般會通過抽象或具象的描繪來形成自己獨特的油畫語言風格,建立獨有的造型意識與色彩表現。因為本身就客觀存在的對象再以純客觀的藝術手法來描繪,必然不會產生豐富的藝術效果與美感。同樣是哈姆雷特卻因為讀者的不同而千差萬別,表明個人主觀因素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畫者把自身對描繪對象的感悟訴諸于油畫語言,通過這特有的語言來傳達自己作畫時獨到的感受。馬蒂斯認為,繪畫應該是自我審美經驗的表達,理應具備獨創性。現實生活大環境已經為我們提供了太多感受美、欣賞美、創造美的領域,但每個人的主觀感受以及對藝術、對生活的理解領悟因人而異。不同的時代背景、個性特征、人生體驗等都是影響當時創作感受的因素。而所謂的油畫創新也并不是純粹的觀念更新或形式多樣,美術應該回到美術本身,超越一切外在形式的內在油畫語言具有永恒的價值,油畫應該形成自身獨立的語言體系和價值體系。
油畫個性化語言的培養在中國高等美術教育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當前的美術教育模式下培養的學生欠缺的也恰恰是這一點。對于油畫個性化語言表達的研究,成為了當前我國高等美術院校學生必須面臨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們只有不斷地拓寬對油畫語言的探究,油畫獨有的表現力才會更加地個性多樣,所以,當前培養高校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油畫個性化語言顯得尤為關鍵。
二、我國如何在高等美術教育中加強油畫個性化語言
世界各國的高等美術教育體制都在不斷地革新,而我國當前的美術教育格局就顯得相對落后一些。我們可以借鑒一下法國成功的轉型經驗,因為二戰前它是世界藝術的中心,然而戰后卻悄無聲息,甚至處于下風。于是法國從高等美術教育入手,改革陳舊的美術教育體系,融合各個學科,革新學生的思維認識、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而要想根本改變當前的高等美術教育現狀,我們需要開拓思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來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高等美術教育體制,培養出21世紀創新型的油畫人才。
1.優化課程設置。實踐必須以扎實的理論知識作為基礎。增強高校學生油畫理論知識以及相關人文知識的教育,并將油畫技能練習與審美情操有機地結合起來,全方位提升學生的油畫修養。只有使學生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才能加深學生的情感認知程度,增強其領悟力與油畫表現力,進而形成良好的油畫語言表達能力。
2.構建開放的油畫學習環境。樹立高校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精神,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營造學術自由的教學氛圍,培養學生大膽而個性化的油畫創造力,最大程度地施展高校學生個人的藝術特色。正如一位法國著名教育家所說的“只有環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頓變成科學家,把荷馬變成詩人,把拉斐爾變成畫家”。處于高度自由的學習環境,才能擺脫傳統思維的束縛,最大化地激發出個人的潛能。
3.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是受教育的主體,一切教學活動都要服務和服從于主體,都要充分調動主體自覺積極地參與教育過程。”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因材施教”,充分關注和尊重高校學生個體的差異,不能同化學生的創作思維,限制學生的油畫個性發展。對于學生與眾不同的創作思維,不能夠忽視或者扼殺,尊重學生的油畫獨創性,支持標新立異,才能使學生各展其能,培養出真正優秀的油畫人才。
三、向吳冠中學習培養自身油畫語言個性化的意識
而作為高校學生,我們顯然需要良好的高等美術教育體制,但最重要的是我們作為高等美術教育的主體,要從自身因素出發,培養自身油畫語言個性化的意識。如果我們自身沒有打破傳統、追求油畫語言個性化的意識,即使身處再完美的教育體制中也無濟于事。吳冠中先生在追求油畫語言個性化方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反對國內部分畫家“一招鮮”的做法,因為這并不能稱之為藝術,藝術應該是根據每一次對客觀對象的感受變化而改變方法。他認為“筆墨等于零”,重申作畫感受的表達,在看透筆墨的同時又不能被其束縛住,否則就會影響作畫時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石濤的“無法而法”以及中國兵法的“兵無常法”,就是這個道理。創作的對象是千變萬化的,而作畫感受也因此變化無窮。吳冠中先生喜歡梵•高的《向日葵》,因為他的每一朵向日葵都是極其生動的,各自代表著不同性格的人物。在梵高的視野中每個物象都應該如同一場戲劇,充滿著沖突與矛盾。同樣的,南宋畫家牧溪的柿子也是帶著不同的“表情”。我們可以從下面三個方面來感受吳冠中先生油畫的個性化語言。
1.構圖語言。“繪畫構圖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平面分割。”吳冠中強調畫面中的主體物要突出,分清主次,形成一個視覺的中心。而且,推崇畫遠景,因為透視大,視覺效果更強烈,他認為近景面積大、形象空洞。
2.造型語言。將西方的構成理念引入油畫創作。充分運用點、線、面和幾何形的不同組合來展現作品的形式感與意境,蘊含濃烈的構成意味。單獨的一個點、線、面、幾何圖形并不具備多少藝術性,但是將它們豐富地組合在一個畫面里,并使之統一、和諧,這就是吳冠中油畫獨到的創造。
3.色彩語言。黑白灰不僅是吳冠中畫面構成的關鍵,也是他色彩語言的核心。他認為“黑白能表現世界的本質,能表現色彩的本質”。另外,他將紅、黃、綠的色點或色塊作為純粹的視覺符號,“筆簡色少意境深遠”。他的作品運用不同幾何形構成畫面,黑窗、白墻、灰頂融合不同大小的紅、黃、綠色塊,彰顯色彩的單純之美感,具有極強的視覺沖擊力。
四、結語
社會在進步,當代中國油畫藝術也需要不斷前進,這就要依靠中國高等美術教育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而高等美術教育要想有更好的發展與提升,就必須足夠重視和強化高校學生的油畫個性化語言,加強培養學生自身的主觀創造力。如果能夠打破常規思維,進行自由的油畫創作,成果一定是驚世駭俗的!
作者:夏菲菲 單位:安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