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國民性的特征
(一)我國國民性的優良特征
1.以和為貴
中國古代以“和”為最高的價值。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弟子有若說:“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老子亦講“和”,《老子》四十二章中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孟子提出“人和”,他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新時期,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針對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亦是“和文化”的體現。
2.孝悌為先
中國有句古話:“千經萬典,孝悌為先。”其意是,千萬種經典講的道理,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最應該先做到的。俗話說:“父母在,不遠行。”寓意是,父母在世,作為兒女的不能離開父母,不能走得太遠,要在父母身邊盡孝。雖然,傳統的東西,在歲月荏苒中被賦予新的含義,有的不被遵循,甚至被摒棄,但是,無論我們怎樣創新,孝道是改變不了的,它是做人之本,做人的基石,這一點如果做不好,其它的也就暗淡失色。
3.自強不息
作為一種精神力量,自強不息已經滲入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中,成為中國文化不可或缺的精神因子?!吨芤?bull;乾》中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指君子處事,就應該像天那樣高大剛毅而自強不息,自我力求進步,永不停止。張岱年認為,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有四點,其一就是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一直為后人繼承和光大。正是憑借這樣一種堅強的意志,中華民族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維系了民族的生存和發展。
(二)我國國民的“劣根性”
1.保守、封閉
中國古代采用的是以小農經濟為主的耕作方式,因此經祖輩實踐所總結出來的最有效的耕作方法為子孫所推崇。掌握生產經驗的老人常常受到人們的尊敬,久而久之,社會上就形成了尚古守舊的習俗。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另一個基本特征是自給自足,它的整個生產過程幾乎是完全封閉的,家庭內部的男耕女織的分工協作就足以滿足日常生活的基本需要,因此,社會成員間的相互往來交流比較少。
2.愛面子、重形式
中國人最愛面子,從古代到現代、從國家政要到平民百姓都講面子。好“面子”表現在人際關系上就是重形式。面子問題滲透到國人生活的各個方面。舊時地方官被殺頭時還要穿戴官服,為的就是保住面子。平民百姓中,即使生活再貧窮,婚喪嫁娶、過周歲等活動都講究排場,講究體面。現代社會中人們也很注重面子、形式問題。送人禮物時會特別注重禮品的包裝,甚至有些禮品的包裝費用比實際的東西還要貴,為的就是形式上好看。
3.官本位思想嚴重
中國自古就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思想流傳。幾千年來,人們歷來最喜歡的職業是當官,在傳統中國人的心底,似乎存在這么一種意識,即當官就能發財、當官了才能光宗耀祖。中國古代的文人為了做官,把自己的大部分時間都獻給了科舉考試,只為高中,謀個一官半職。而現代社會,最熱門的職業就非公務員莫屬了,很多大學畢業生都會參加公務員考試,造成了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尷尬就業局面。
二、對“國民性”問題的教育學思考
關于“國民性”的問題,很多學者也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和探討。本文試圖從教育學的視角對“國民性”問題進行簡單的思考。國民性是一個國家大多數的心理—行為特征,是一國國民素質的體現。教育是按照一定社會價值而設計和創造的一種文化形態,我國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全民族(指我國國民)的素質。國家的進步與發展是與國民素質的高低分不開的,而國民素質的高低和科學的教育是分不開的。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應充分發揮教育功能,既要成為我國優秀民族品質的繼承者,要成為國民“劣根性”的改造者。首先,教育要繼承和弘揚我國國民性的優良特征。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博大精深、根深蒂固,它已成為我們民族凝聚力的靈魂和源泉,成為促使我們民族生生不息前進發展的精神動力,是中華民族生命機體中不可分割的重要成分。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我國人民一直保持著勤儉節約、以和為貴、孝悌為先、自強不息的優秀國民品質。新時代的教育更要教導下一代繼承和發揚我國國民優秀的品質特征。一名優秀的教育者,理應為弘揚優秀的民族精神做貢獻。其次,教育要摒棄和改造我國國民的“劣根性”。由于受長達2000多年封建專制制度的政治迫害和封建小農經濟生產方式的影響,我國的國民性格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中也存在著不好的一面,如我國國民比較保守封閉、愛面子、官本位思想嚴重,等等。承認國民的“劣根性”并不是對我國優秀民族精神的否定,本著民族文化反省的觀點,對我國國民“劣根性”的改造尤其重要。教育要把改造國民性作為重中之重。同時,在改造國民性的過程中要特別要注重德育的作用。只有經過這樣辯證的反思,才能辦好我國的教育,才能發揚我國的國民精神。
作者:王文婭 陸呈衍 單位: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