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通識教育論文
1、發展通識教育的意義
1.1人的全面發展的需要
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傳授學生各個方面所需的知識,發展學生做人做事的能力,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從而能夠更好地勝任各項工作,這與當今教育所要求的學生全面發展的最終目的不謀而合。人的全面發展是人的發展的最高追求,不管是亞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我國古代的儒家教育,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都彰顯了這一思想。馬克思將人的全面發展學說進行了總結與升華,他說,“人的全面發展意味著自己真正獲得解放,外部世界對個人才能的實際發展所起的推動作用為個人所駕馭,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自己”。
1.2適應未來知識經濟社會的需要
社會以知識經濟為基礎的說法來源于1996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出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的術語,因此,知識的重要性就顯得越發重要。通識教育彌補了單一知識傳授的不足,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適應了將來勝任各種職業的要求。伴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當今的社會是教育終身化的社會,通識教育符合這一思想。
1.3營造新型校園文化的題中之義
校園文化是一種非專業化的文化,這種非專業化體現在校園是使學生的思想、知識、文化、情感都得到發展的地方,而不是僅僅教授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的地方。學校物質文化是校園文化的空間物態形式,一是學校環境文化;二是設施文化。學校的組織和制度文化有三種主要的表達文化:一是保證學校正常運行的組織形態;二是規章制度;三是角色規范。學校的精神或觀念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核心。
2、通識教育的實施
2.1為通識教育而通力合作
通識教育是所有人的事,需要學校內外通力合作,共同改善。教育是一件成效緩慢的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改革成效需要經歷一個長時間的過程才能顯現出來,美國多數的通識教育改革方案,畢竟都是短促而漸漸失敗的,很大的原因都是改革配合的雙方互不妥協,相互謾罵或指責,缺乏密切的配合。通識教育的成功急需各方的合作和努力。
2.2改革現有高等教育的目標
教育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對教育行為起著引導、約束的作用。改革我國的高等教育,首先就是要改革現有高等教育的目標。1988年4月發布的《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的意見》指出:“一方面要為未來高級人才的成長打下必要的基礎,另一方面必須進行必要的專業訓練,重視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當今我國的素質教育要求人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不能忽視任何一方面。
2.3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
我國發展通識教育,必須首先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中,專業性教育課程的比例較大,非專業課程所占的比例較小。我國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必須要建立在我國的非專業性課程之上。筆者認為,建立我國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應該包括以下幾類:①德育;②中國傳統歷史文化;③西方語言文化;④數學和自然科學;⑤社會科學;⑥體育;⑦美育;⑧勞動和其他有關的社會實踐。
作者:彭琰 單位:福建師范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