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經濟相關
1 價值鏈上比較優勢分工
國與國之間的分工是在價值鏈上比較優勢的分工。外國直接投資并不簡單是一個資產交易過程,包括了非金融和無形資產的轉移。企業是否應當向國外發展取決于行業性質、國家比較優勢和企業所處的價值鏈地位。
企業的價值活動可以分為基本增值活動和輔助性增值活動。基本增值活動又分上游環節和下游環節。上游環節包括材料供應、產品開發和生產運行。其中心是產品;是否具有比較優勢取決于產品技術或生產規模。下游環節包括成品分運、市場營銷和售后服務。其中心是顧客和銷售渠道。如果跨國公司的優勢在于價值鏈的上游環節則應當采用全球策略,如果優勢來自于下游環節則應當采取地區性的產品策略。關鍵是要保持在戰略環節上的比較優勢,而并不需要在所有的環節上都保持比較優勢。戰略環節要緊緊控制在企業內部,很多非戰略性的活動則可以以合同的方式承包出去,盡量利用市場合作以降低成本。
在香港和大陸的分工中香港主要是在價值鏈的后半部分發揮了商品營銷的功能。其優勢來自于香港的信息、銷售渠道、營銷和組織能力。中國大陸則發揮了勞動力價格低廉,生產成本低的比較優勢。
經過改革開放20年之后,中國不僅在某些產品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在商品營銷上也積累了相當多的經驗。如果在高科技產品中有一個環節,例如產品裝配是勞力密集型產品,那么中國企業就會在這個環節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現代化的運輸和信息使得產品分工更加仔細,可以在一個產品的許多個生產環節上進行分工。中國的資本輸出既可以在上游環節開展,也可以在下游環節突破。
2"早半拍"準則
之所以港臺企業來大陸投資成功的概率遠遠高于歐美企業其主要原因是港臺企業所擁有的比較優勢和大陸所擁有的比較優勢非常容易結合。
一般說來,港臺經濟發展程度比大陸早10~20年。或者說,港臺的經濟發展程度比大陸剛剛快半拍。港臺市場的發育程度以及市場消費形態和大陸相差并不太遠。港臺企業生產的產品更能夠適應大陸民眾的消費習慣,所以港臺企業比較容易利用大陸的比較優勢。
歐美的經濟發展程度遠遠超過中國,消費形態和市場規則和大陸相差較遠。他們的企業很難適應中國的經濟環境。雙方的合作具有較大難度。歐美企業來華投資的成功率遠遠低于港臺和新加坡企業。
從戰略行為論來看,跨國投資就是一個尋找戰略同盟軍的過程。港臺企業很容易在大陸找到同盟軍。而歐美企業來華就比較難于找到合適的伙伴。同樣的道理,如果港臺企業到非洲或者某些拉美國家投資,由于雙方在發展程度上相差較遠,投資的效益也就比較差。
如果我們按照世界各國出口產品的資本和技術密集度為參數,將世界各國排個隊。那么,最容易合作的國家也許就是在這個排列中比較靠近的那些國家。或者說,如果甲國比乙國的發展程度早半拍,那么乙國可能是甲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最佳選擇。如果兩個國家的排列次序相差較遠,那么,外國直接投資的效果就要差一點。這也許可以稱為跨國投資的"快半拍"準則。
3 中國資本輸出的地區選擇
按照"快半拍"準則,中國資本輸出的最佳地區應當是那些在經濟發展程度上和中國僅僅差半拍的國家和地區。也許東歐和中亞各國比較符合這一條件。
東歐各國的工業基礎不比中國差,民眾的教育和工人的技術水平不比中國差。但是,有些東歐國家國內市場化的程度不如中國,參與世界經濟的程度也遠遠不如中國。東歐各國出口能力很差,其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沒有什么競爭能力。從這些方面講,中國的經濟發展比東歐各國快了半步。中國和東歐各國之間的合作能夠發揮雙方的比較優勢。
外資直接投資最終都要解決一個國家之間的協調問題。各個國家的目標幾乎肯定不完全一致。例如,對通貨膨脹的宏觀管理,保護就業,對未來的預測,政府目標和國家長期目標也許并不一致等等,在利益和成本上各個國家之間的分配也會出現許多矛盾。這些分歧必然會導致各個國家所追求目標不一致。因此,資本輸出就一定要追求雙方在一定時期內共同的目標。這個目標必然具有時間性。要設法保護這個共同目標盡可能存在于更長的時期。
中國的產品價廉物美,比西歐產品更適合于東歐市場。中國企業的運行規律和東歐各國企業更為相近。有利于企業之間的合作。中國企業在這些國家中更容易得到其他相關產業的支持。在國際合作中每一個國家承擔不同的責任,各自去追求它的目標的一部分。必須指出,發展中國家的目標是在不斷變化的。在中國開發初期最需要的是資金和關于傳統商品的市場信息。需要解決走向市場經濟的轉型問題,建立民營企業,發展體制外經濟成分。到了90年代后期,中國所面臨的是產品市場和國內就業問題。東歐各國在目前要解決就業問題、增加外匯儲備、出口額和稅收,關鍵在于解決資金短缺和擴展市場渠道。中國有可能帶動東歐國家在勞動力密集型產品上走向世界。跨國經營的過程是跨國公司追求最大利潤的行為,但同時也是幫助所在國開發比較優勢,從而達到雙方互利的過程。只要中國能夠繼續保持較高的發展速度,雙方就存在著長期合作的前景。
4 中國的產業結構調整
經濟發展就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根據在世界經濟中的比較優勢,各國都有各自得"夕陽工業"和新興產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生產國。隨著科學技術發展和平均工資水平上升,這些工業逐漸成為夕陽工業,隨后被轉移到日本。日本在六十年代的經濟起飛就得益于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當日本失去了比較優勢之后,亞洲四小龍迅速取而代之,成為"雨傘王國","鞋帽王國"。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后,這些勞動力密集型產品逐漸轉移到了中國大陸。
產業升級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在改革開放20年以后,沿海地區的科學技術和工業發展程度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上升,不少傳統的支柱產業,例如輕紡產業,玩具、包箱等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為了持續發展就必須迅速實現產業升級,集中財力、物力和人才發展技術密集和資本密集型產業。事實上,在沿海地區的一些生產自行車,紡織品的企業已經開始把他們過剩生產能力向內地轉移。通常人們認為,中國尚且存在著非常廣闊的內地市場,所以當沿海地區的工資水平和生產成本上升之后,這些產業會逐步向內地轉移,而這個轉移過程可能還要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不過,放眼全球,這個產業升級的過程完全可以在更廣闊的范圍內進行。沿海的夕陽產業不僅可以向內地轉移,也可以向那些發展程度尚且不如中國的地區轉移。在上海、廣東的夕陽工業向甘肅、新疆轉移固然可以降低成本,幫助開發西部地區,但是卻不一定能夠有效地在世界范圍內擴展市場規模。因此,夕陽工業的擴散轉移過程應當是全方位的:在國內由東向西擴散的同時走出國門,以跨國公司的形式向一切能夠開發市場的地區發展。
5 中國資本輸出的主體
中國現有的許多對外經濟合作機構大部分都是國有企業。他們的規模比較大,也具有一些經驗。但是,如同其他國有企業一樣,由于內部產權不清,缺乏正確的激勵機制,他們不僅在國內市場競爭中缺乏競爭能力,在國際市場競爭中更加暴露出許多弊病。在沒有徹底改革之前,很難指望這些企業擔負起資本輸出的重任。
中國民營企業已經在國內競爭中迅速成長起來,在國內生產總值中超過了國有部門。但是,大多數民營企業規模較小,缺乏對外交往的人材和經驗。因此,應當在今后有計劃地扶植民營企業,提供信息和咨詢服務,在各種對外政策上解除對民營企業的約束,提高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鼓勵更多的有條件的民營企業走向世界。中國未來的資本輸出的主力軍必然是那些迅速崛起的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