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美術
一、何謂民間美術
民何美術,就是產生于勞動者之中的,也是屬于他們自己的藝術。是勞動群眾在生產勞動,社會活動之余,為滿足精神生活的需要,自己創作,并在他們當中應用和流傳的一種樸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它不是以作品的構成方式,技法材料作為分類的,而是人類創造的各種藝術形式在民間的形態。
中國是個幅面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生產方式的差異,歷史上文化中心的幾經聚散和位置變遷,使得地域、民族之間出現了文明基準的不平行發展,民向美術因之呈現出多類型、多層次的現象。其中既有人類藝術初始的神秘境界,也有上升期雄渾博大的氣魄和成熟期豐碩的神韻。是民族藝術中最具民族特色和本土精神的一部分。
二、確定范圍的尺度
我們不可能用一個固定模式去衡定民間美術的范圍,只能通過對構成一件民間美術作品的基本條件的分析,去獲取對它本質的認識。
卜民眾自覺性的表現要求。比如姑娘為情人繡的花鞋墊、煙荷包,父親生怕獨生子不好養活,用石頭雕個石獅子拴住娃娃,這些無一不是作者心甘情愿要做的事,并在創作中獲得自我心靈上極大的滿足。是人類本能的創造欲望在民間的體現和升華。有些作者會某一種技巧,一看到別人做,心里就“技癢”。
陜西洛川的王蘭畔“心里一高興就想鉸(剪紙)”說明勞動群眾的創作活動貫注著他們藝術的真誠。
2.民眾自己的創作。民間美術的作者集中本地區民眾千百人的聰明才智,憑借自己的心靈手巧,用一些順手可得的普通材料,在自己具有的表現能力允許的條件下,賦與作品理想化的藝術形象。莊戶人說“自己動手,好歹是有”。勞動者自己的創作,既充實了生活的樂趣,又不必花費偌大的財力,技法上也并沒有統一規定的模式和一般人不可掌握的高難度技巧,適合于勞動群眾普遍的審美表現能力。
3.應用于民眾生活之中。作品必須在生活中有著一定的實用性,才有其產生和存在的可能。如貼在窗子上的“喜花”,既裝點喜事的氣氛,又是對夫妻合睦的祝愿。是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和諧統一的形式。
三、與有關概念辨識
1.民間美術與原始美術。藝術在產生社會等級之后的分化中,各自沿著自身的規律發展變異。民間美術由于一直不脫離人類生活的基本方式因而始終保持了藝術初始時期的基本屬性,但這絕不意味著民間美術和原始藝術等同。
中國的絕大多數地區都經歷過民族文化上升時期的繁榮,在民間美術較為引人注目的地區,一般都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根源。以西北地區為例,由于漢唐建都長安,從這一地區出土的大量古代藝術品中,就不難看出現存的民間美術,更多的是對于漢唐文化的繼承。
2.民間美術與工匠藝人作品。隨著以技術作為職能分工的社會現象發生,也出現了以手藝為業的工匠和藝人。為迎合服務對象的喜好,其作品的審美趣味基本遵循著“七分主人三分匠”的規矩,所以,工匠、藝人作品的性質,首先要看所服務的對象,其次看是否仍保持勞動者藝術的審美品格,并能在民間應用和流傳,比如天津楊柳青的“齊健隆”、“戴蓮增”等大畫店,請文人畫家繪稿,專門開辟設有十幾道工序的“細貨”作坊,其藝術格調和當時的文人繪畫并無二致。藝人們在作坊只是重復性的勞動,自己的創造能力和審美理想不可能得到發揮,這類作品就很難歸于民間美術的范疇。無論如何,工匠藝人的藝術活動,是人類個體的本能表現行為由其普遍性向著職業性演化的初步形式。隨著功利思想的不斷薰化,最終很容易脫離民間美術的軌道,成為擷取民眾集體智慧結晶的營利的商業性美術。
3.民間美術與群眾業余美術創作。在古老文明向著現代文明過渡的今天,業余美術創作活動,已逐漸成為活躍勞動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一種方式。其中有的作品,既較完美的表現了作者自己的創作意圖,又與生活實際發生了聯系,就有可能成為民間美術的新形式。但大多數群眾業余美術創作活動,基本是文化部門利用本地區民間美術的傳統基礎,以“登上大雅之堂”為目的而進行的。就近幾年興起的“農民畫”來說,許多直接運用民間的藝術手法,表現了現實生活,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但這種創作方式并不強調作品結合勞動群眾生活的實際需要,因而在民眾之中仍沒有形成一種自發性行為的可能,作者中很少有人肯在自己家里貼一張“農民畫”便可證明。至于一些受過學院式基本功改造,以模仿專業美術為目標的群眾業余美術作品,更與民間美術有著質的差別。
4.民間美術與通俗普及性美術。通俗普及性美術是文明高層次向低層滲透的一種形式。為了能夠被普遍接受,常常運用民間喜聞樂見的藝術手法,以達到在民眾中傳播的目的。如過去解放區鼓勵農民學文化的美術作品,現在宣傳計劃生育的《一孩最好》等,便是以傳統民間木版年畫的形式創作的作品,其中有的作品恰如其分的把握了勞動大眾理想追求的脈搏,就會引起群眾的共鳴,并由此產生響應性的民間美術新作來。有的甚至是原作品的變體。但不是民間美術。
逐漸揚棄著本原的內涵,使其功能標準發生了質的變化。比如貼在洞房的剪紙喜花,在民間仍作為新婚裝飾居室,烘托喜慶氣氛的必需品,但幾乎已無人知道原本是祈求生兒育女的護符。作品的題材內容也常常隨著勞動者理想追求的變化更新。有些傳統形式經過改造,又被普遍的運用于民眾的生活之中,如陜北的農民近些年來春節裝飾窯洞窗戶,有的人家沒有會剪花的,便在窗格上間或貼上各色的紙片,白天太陽一出,室內頓時活躍起來;晚上燈一亮,滿院子也是五彩繽紛,惹人注目,既省工夫,又更新鮮好看,便在許多村莊流行開來。另外,生活方式的更新,工具材料的應便,也還會在民眾之中出現一些全新的品種樣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