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家庭教育論文
一、大學生基本情況
(一)脫離父母管理由于現在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上一直由父母料理,叛逆心讓突然“解放”的生活變得多姿多彩起來,內心的輕松和獨立,生活的自主讓剛進入大學校門的學生感到無比新鮮和激動。但從家門到大學校門,突然脫離了父母十幾年的呵護和監督,真正開始獨立生活,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由自己親自打理時,由于缺少生活經驗,經常會弄得手忙腳亂。
(二)大環境影響和之前一直有父母呵護、老師監督的中學環境相比,大學環境很寬松,學子們可以盡情展示自己的才華。但是,周圍的同學和朋友來自不同的地方,家庭背景不同,性格各異,很容易受周圍環境影響產生自卑或自負心理。
二、理論分析
馬斯洛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安全、相屬與愛、尊重和自我實現五個層次。他認為這五種需要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不斷上升。剛進校的大學生,他們剛從“牢籠”釋放出來,他們富于理想,憧憬未來,已經對自己的將來進行了完美的設計,尊重和自我實現需求強烈。正因為此,他們一直渴望盡快走進社會。即使在學校生活上或學習中遇到以上分析的諸多困難,他們也不愿意找父母請求支援,而總想憑借自己的力量,盡快實現自我價值。但是,缺乏生活經驗卻無人指導的生活變得一塌糊涂。20世紀60年代終生教育理念的提出,強調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之間的有機結合,其中家庭教育是基礎,學校教育是關鍵,國際社會已經普遍認識到教育不是學校的專利。而隨著全國高校的不斷擴招,學生個體參差不齊,要解決特殊群體,必須結合家庭的力量。中發[2004]16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強調指出:“學校要探索建立與學生家庭聯系溝通機制,相互配合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三、家校溝通的必要性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管理者,要想真正了解并解決學生身上的問題,了解其家庭基本情況是非常有必要的。只有將教育工作延伸到家庭中,與學生生活背景聯系起來,才能理順學生成長軌跡,真正意義上解決學生思想上存在的種種難題。如我曾遇到過一名學生,工作能力非常強,但每次班級競選都會落選。和這名學生多次接觸后發現他個性特強,要求自己太苛刻,和別人說話也比較刻薄。我嘗試著打通了這個孩子家里電話,是他奶奶接的,一聊才知道,這個孩子從小就沒了父母。孩子一直和爺爺奶奶生活,在家里勤快懂事,但很少與人溝通。了解了這個情況,為了讓這名學生以后的路走得更順,我故意找機會接觸他,并和他成為朋友,慢慢的,我倆聊天隨意了很多,他不再對我有防備,并將他內心的痛苦說了出來。我鼓勵他走出心理陰影,努力完善自己。終于,經過不斷打造,在大四畢業時他被評為優秀畢業生。我時常在想,如果當時沒有給他奶奶打那個電話,沒有了解他的家庭情況,而是一味的進行干巴巴的思想教育,或許只會讓這個孩子變得更加刻薄和叛逆。
四、家校溝通策略
(一)建立學生家長通訊薄
電話是目前進行家校溝通一種最普通也最常用的方式。但當問題出現時再找學生要父母的聯系方式,往往會讓學生反感,甚至還會找人冒名頂替自己的父母。針對諸多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大一學生進校注冊時自制學生基本信息登記表,附有父母親聯系方式欄,以備日后使用,變被動為主動。這樣不僅可以及時和已經出現問題的學生家長進行溝通交流,還可以和這段時間行為反常、家庭困難、學習后進生等特殊群體的家長進行訪談,了解家庭近況,從中發現問題,盡可能少走彎路,及時幫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中的各種問題。同時,鼓勵家長隨時和輔導員了解學生在校情況。目前,一線輔導員的工作強度非常大,以筆者為例,目前共管理6個班級300多名學生。如果家長能夠積極主動配合,從家庭層面不斷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肯定,對已出現問題學生通過家長的權威性和“港灣”的柔性及時解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雙管齊下,最終實現家校溝通的雙向性。
(二)利用飛信、微信等網絡資源
目前,大部分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管他們的文化層次和工作狀況如何,他們都渴望了解學校,了解孩子的最新動態。所以輔導員可以通過飛信、微信等網絡資源,發布相關文字、圖片及校園活動、院系活動和班級活動資料,讓家長及時閱覽。
五、后記
大學,是一個讓學生自由發展的平臺,但是放得過開,往往適得其反。適時進行家校溝通,不僅可以讓家長及時了解學生大學生活動態,還可以及時幫助困難學生渡過難關。但在家校溝通過程中,輔導員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做到溝通至上,實事求是,在家校溝通中遵循積極主動的原則,盡可能使家校雙方成為朋友和合作伙伴,互相認同對方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
作者:張振華 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