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國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狀及原因分析
首先,在學習誠信方面:考試作弊,論文抄襲,應付考勤,考核作弊等等現象都已經屢見不鮮,雖然大多數大學生認為這些行為是不對的,但大家都這樣,也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了。第二,在人際交往誠信方面:大多數的學生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都不能做到以誠待人,在老師,家長,同學面前一套,背后一套,用謊言和奉承的方法爭取對自己有利的信任,向同學借錢借物也不能按時歸還;在談戀愛的過程中,用欺騙的方式同時腳踩幾只船。第三,在經濟誠信方面,坐火車,看電影時逃票,故意拖欠學費,編造假話向家長騙取生活費,虛報家庭情況獲取國家助學金用于高消費,信用卡手機卡等欠費透支之后棄之不用,向熟人或同學的推銷假冒產品等。第四,在就業誠信方面,許多大學畢業生在畢業求職的過程中,偽造課程成績,資格證書,獲獎證書,在校期間的任職和表現,面試時為符合招聘單位錄用條件而編造虛假信息,與多家單位簽約,挑選更好的單位,然后再與不愿意去的單位毀約。
而究其原因,筆者認為有以下幾點:第一,社會原因:當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趨利性誘發的拜金主義,實用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以及社會上存在的腐敗現象對大學生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從而導致了大學生誠信缺失現象的日益嚴重。第二,家庭原因:由于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家庭倫理的傳統觀念觀和父母“能力之上,望子成龍”的育人觀念導致家庭誠信教育的缺失;有些家長甚至縱容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而父母家長在日常生活中誠信缺失的一些具體行為和表現,也在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孩子。第三,學校原因:這也是最為直接的原因。當前,我國高校的誠信教育的效果和影響力同社會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教育內容過于單一,缺乏吸引力,教育方法也比較簡單,懲罰性等負面的教育居多,缺乏人文關懷,高校教育和考核模式的統一化也是誘發大學生誠信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另外,高校關于誠信制度的建設也相對滯后,誠信檔案制度不完整,誠信公開制度不完善,制度執行不徹底,誠信激勵制度不健全等也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產生了嚴重的影響。第四,大學生自身的原因:當代大學生誠信價值觀的錯位和信念弱化導致了他們心理機制的矛盾和失衡,利益需求與滿足壓力增強,從而做出錯誤的誠信缺失的行為;利益權衡過程中的投機心理,僥幸心理與從眾心理也助長了大學生的失信行為。
二、國外高校的誠信教育
在美國,誠信教育從本科生入學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針對學生的各種不誠信行為,都制定了相應的條例來進行制約。并且具體到定義、表現形式、處罰規則、申辯程序等各個方面。而美國高校的“誠信榮譽制度”也是高校誠信教育的最大特點。通過簽訂“榮譽守則”使學生們從心底里真正認同學校的規定,遵守規定并且監督別人。此外,從教育形式和內容也是靈活多樣,種類繁多。良好的社會環境對美國大學生的誠信教育也功不可沒。日本對誠信教育非常重視,他們成功借鑒了中國儒家的誠信思想。日本高校的誠信教育十分重視誠實品格的教育,注重對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培養。日本高校誠信教育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并將誠信內容滲透到其他學科的教學中。父母也能做到以身作則,為孩子的誠信行為起著良好的榜樣和示范作用。新加坡的道德教育則是要求學生要誠實,正直,誠信,學校開設道德教育課程,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輔導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社區活動。同時“,新加坡的道德教育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將儒家文化中的忠心,孝順,仁愛,誠信等品質,融入其多元化的社會,建立了東西方文化一體化的公民道德教育。”并且,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通過靈活多變的教育方法和途徑,培養學生良好的誠信意識和誠信習慣。高度重視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緊密聯系,重視各個方面的相互配合.這不僅有利于為大學誠信教育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也有利于促進學生更健康,全面的成長.在瑞士,則更加體現出了國家對于誠信教育的重視。高校對于誠信教育的研究是建立在立法的基礎上的,在這里都是在基本法律保障的基礎上,讓誠信教育成為高校必須遵守的準則。1970年,世界上最早制定的民法典之一《瑞士民法典》在瑞士國會通過,該法典就將誠信原則定位為民法的基本原則。
三、中外高校誠信教育的對比研究
中外高校的誠信教育在制度,內容和途徑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首先,就中外誠信教育的制度而言,國外的誠信評價及監督機制非常健全,對于不誠信的行為都有量化的標準。從機構設置,政策制度,運行流程,職責分工等都十分規范,內容完善具體,要求系統規范,程序科學合理,運行也非常順暢。就美國來說,高校通過“榮譽制度”樹立和培養學生的誠信觀念,并且對于不同的欺騙行為給予不同程度的懲罰。在瑞士,誠信教育是學校必須遵守的準則,這些都是有法律來作為依據和保障的。而我國的誠信教育制度目前上不是非常健全,在執行的過程當中也存在著一定的漏洞。其次,就教育內容而言,國外的內容更加多樣化,并且借鑒了外國的優秀文化。日本在誠信教育中充分借鑒了我國儒家思想中誠信和信義的觀點,“儒學在日本多年的傳播和發展中,它所推崇的一系列道德規范,已完全滲透為日本民族的心理,直接影響著日本人行為方式和價值取向”新加坡的誠信教育則突出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性,“讓東方傳統價值觀中的重人,重人際關系,重個人內心的精神修養和西方價值觀的重民主,重科學,崇尚知識和理性相互搭配平衡”新加坡的品格教育也是其誠信教育的一大特點,整個社會都鼓勵開展形式多樣的各種活動來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美國的通識教育地位也高于課程教育,是美國各高校的必修課。而我國大學生的誠信教育內容帶有一定的政治色彩和民族性,旨在樹立大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的價值觀,主要表現在大學階段設置的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再次,就教育的途徑而言,西方的教育途徑不僅僅局限于課堂教育和學校教育,家庭,社會和學校合力,為營造良好的誠信環境共同努力。
在美國,新生開學出都會舉行形式多樣的學術誠信教育校園活動,向學生發放學術誠信手冊,組織學生認真閱讀手冊,簽署學生誠信保證書,榮譽誓言等等,定期開展“學術誠信周”,散發傳單、校報、???,圖書館和網站等也作為宣傳教育的重要途徑,被廣泛使用。在日本,將誠信等道德思想滲透于大學生的家庭、學校和社會等方方面面。“日本學校有一種倫理課,誠實、善良、向上、奉獻、謙讓、名譽、正義等品格的培養是該課程的主要內容。日本大學生及中小學生每人都有一本道德手冊,名為“心的筆記”。這本道德手冊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記載著各種道德規范,其中誠實是重要內容之一。他們從小就通過家庭教育,培養其形成基本的生活習慣以及與他人交往的活動能力。”新加坡在大學生誠信教育方面,也是絕不局限于一個方面的視野進行誠信教育的,而是從政府到民間組織,從學校到家庭,從金融業到教育行業,全部都為創建誠信的社會環境積極主動地貢獻著力量。而在我國,則更加注重知識的傳遞和理論的教化,中國教師往往注重單純的特定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的傳遞,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判斷、選擇能力的培養。而不是和國外一樣,注重道德能力的實踐,以養成道德性為目標。
四、國外高校誠信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對中外大學生誠信教育的對比分析,筆者認為國外大學對學生進行的誠信教育,對我國誠信教育有著諸多的啟示。首先,在教育內容上:大力弘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借鑒外國的優秀文化和誠信教育經驗。我國在五千多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許許多都優秀的傳統文化,像儒家和法家思想中的誠信觀等等,儒家誠信觀點認為誠信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品格;法家也極其重視誠信,認為誠信是社會人際交往的紐帶。所以才有了流傳至今的一些關于誠信的典故,如商鞅的“立木取信”等等。國外一些高校的通識教育和品格教育等都是我國誠信教育可以借鑒和學習的。其次,拓展和豐富教育方法和途徑。目前,我國的誠信教育教育方法和途徑比較單一,主要集中在學校教育,在學校的誠信教育中,除了中小學的思想品德課之外,還有高校的誠信教育,其主要表現為開設的“兩課課程”。教學方式也只是單一的講授灌輸式,也沒有很好的關注到個體學生的差異,不能很好地因人而異的對每個學生進行單獨的教育,從而導致我國誠信教育實效性的不足。而在國外的高校,學校有專門給的工作人員負責學生的誠信教育,他們經常開展形式多樣的關于誠信教育的活動,定期向學生宣傳誠信觀,組織學生深入社區和工廠,敬老院等地進行實地教育,是學生們真正從內心體會、認同并且接受誠信教育,從而提高教育的效果。再次,營造良好的社會,學校和家庭環境。
在我國,誠信教育主要集中在學校,而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已被忽視。由于各個方面的原因,父母不僅不能夠為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提供有力的家庭保障,有些家長甚至縱容和鼓勵大學生的不誠信行為。而在社會大環境中,越來越多的失信現象,如學術論文抄襲事件,行賄受賄事件等等都對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有著極大的阻礙作用。在我國,社會,家庭和學校沒有形成良好的教育合力;而在國外,社會,家庭和學校共同努力為大學生的誠信教育添磚加瓦,家長會定期向學校了解學生的誠信狀況,時時和學校溝通,共同討論學生的誠信教育,社會也形成了良好的輿論監督環境。第四,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在我國,雖然國家和社會對誠信教育的日益重視,我國大學的誠信教育也在逐步完善中,但收到的實際效果卻是不盡人意的,大學生誠信缺失的現象也是越來越多。從國外高校的經驗來看,我國的誠信教育缺乏法律法規的有力保障。對于大學生的失信行為,相應的懲罰機制不能很好地落實;而對于誠信行為的獎勵機制也不夠完善;社會的監督機制也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因此,建立健全我國關于誠信教育的相關法律體系,用以保障誠信教育的實效性,也是營造良好誠信環境的有效方法。
作者:汪倩 單位:西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