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家庭教育論文
一、裴斯泰洛齊分享教育的基本觀點
(一)身教言教并重,適時進行分享教育
對兒童進行分享教育之前,父母自己應該有一顆善良真誠的、懂得分享的心,還要善于利用合適的情景。葛篤德就是利用節假日及平時祈禱時教孩子有一顆愛心,愛天父基督,愛自己的爸爸媽媽,愛自己的貧窮的小伙伴以及善良正直的縣長。如“她已經養成了習慣,每逢星期六總要利用晚禱時間,專心地把她認為這個星期里最重要和最具有啟發性的事情,銘刻在兒女們的心上。”當時林哈德因為縣長的幫助擁有了一份修建教堂的泥瓦匠的工作,葛篤德就教育自己的孩子們,“孩子們,記住吧,一輩子都不要忘記我們經受過的那些貧苦憂傷和艱難的日子。要是現在我們的境況好了一點,別忘記那許多像我們過去一樣正在受苦的人。永遠不要忘記饑寒交迫的苦痛,對于窮人,要是自己有一口余糧,就應該樂意送給他!孩子們,你們都愿意這么做,是不是?”在她的真誠和充滿愛心的教育下,孩子們都愿意把自己的面包分給沒有飯吃,正在挨餓的小伙伴。當然她自己也是為孩子們作出榜樣的,她不僅時常鼓勵自己的孩子去幫助困難的家庭,在魯迪母親逝世時,她還主動接受了卡德齡女士的遺言,照料著把收斂死者前應辦的一切善后事情辦完并經常去魯迪家幫忙收拾,幫他說媒,并告訴他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也時常教小魯迪兄弟姐妹一起勞動和學習。葛篤德之所以對兒童能進行有效的分享教育,首先是因為她自己就是一個善良而善于踐行分享的人,而且身教言教并重,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二)關注分享對象,引導兒童主動分享
父母要引導孩子學會關心真正需要關心的人,讓孩子從心里樂意去分享。葛篤德不會刻意讓每個孩子必須去幫助誰,刻意和誰分享東西,而是進行了很恰當的引導。在禱告之后有這樣的一段對話。媽媽:“尼克拉,你知道有誰是常常挨餓的嗎?”尼克拉:“媽媽,有小魯迪。我今天上他爸爸那兒去過,他簡直餓得要死啦,他甚至從地上拔草放在嘴里嚼哩。”媽媽也問遍了其余的孩子,大家心里最感快活的就是明天的晚餐可以送給窮孩子們吃。葛篤德就是這樣,讓孩子們發自肺腑地要分享東西給小伙伴,而不是去命令,去要求必須怎么做,這樣孩子也會沉浸在自己可以幫助別人的快樂中,是自我價值感的一種滿足。
(三)樹立正確觀念,發掘兒童分享智慧
父母要讓孩子樹立正確的分享觀,自己想辦法以最合適的方式與伙伴分享。讓兒童明白分享不是做給父母看的表面工作,也不是為了得到長輩的夸獎,而形成明顯的虛榮心。這是分享教育的價值所在,也是最值得思考的部分。葛篤德家孩子們的伙伴來自于不同的家庭,有的是單親,父親很懂得感激,很老實,像小魯迪的家庭。還有的父母,一副假善人的嘴臉,自己窮苦沒有面包吃,還在外宣揚自己什么也不缺,像貝特麗的家庭,孩子窮得每頓飯吃蘿卜,卻偏要說吃了一大塊蛋糕。因此,在一次過節的晚餐時就出現了葛篤德和孩子們這樣的對話,他們都喝完了牛奶,母親旁邊還剩有面包。尼克拉請求母親多給他一塊面包,說自己的送給小魯迪,再要另一塊。她卻說“我沒叫你非送人不可;你要吃可以把它吃掉。”然后堅決不給他,教育他“免得你先要自個兒吃夠了,肚子飽了,才想到窮人。”不過接著又引導他真切地體會窮人的苦,然后借此問其他孩子是不是留下的面包要分給伙伴,孩子們都說一定要送人。葛篤德就借機教育他們,“孩子們,這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可是,你們現在要怎么去送呢?凡事都該有一定的做法,要是做得不當,再好的事情也會被人誤解成壞事。尼克拉,你說你要拿你的面包怎么辦?”尼克拉說要把小魯迪叫出來,不把面包裝兜里,好讓魯迪趕快拿到手。麗賽的方法是對貝特麗使眼色,把貝特麗叫到角落里,再把藏在圍裙下面的面包悄悄給她,不給任何人瞧見,也不讓她爸爸知道。約拿是讓赫萊利“張大嘴,閉上眼”要把面包直接放到他的嘴里。葛篤德知道這時孩子們是真心真意要分享自己的面包了。就再次叮囑她們:“孩子們,你們說的都很有道理!不過,我還要對你們說一下:你們務必要把面包悄悄地單獨送給人,別讓外人看見,免得有人猜想你們是在做面子。”于是尼克拉也把自己的面包放到了口袋里。葛篤德對兒女的教育是如此的細心和周到,對孩子的教育也很盡心。最重要的是她對孩子的分享教育是讓他們發自內心的,是自己所愿意的,而且分享途徑也讓他們自己去想,這樣每個孩子在分享自己的食物時是那么真心和開心,不禁讓許多看到的父母也感動于孩子天使一般的行為。相信葛篤德的教育對孩子今后的人格發展和個性養成也是很有益處的。
(四)鼓勵親自實踐,分享自己的勞動喜悅
家長要讓孩子適當的參加一些勞動,讓他們分享自己的勞動喜悅。家長也應該主動分享一些自己的教育方法和經驗。葛篤德認真教魯迪怎樣吩咐自己的孩子們在一旁幫助他,怎么教導孩子注意平時的規矩。“葛篤德一面同魯迪談著話,一面打點孩子們起床,給他們仔仔細細地穿衣服,梳頭洗臉,教導他們要細心愛護東西,這是他們從來不懂得的事,她也教他們學習疊衣服,把衣服疊得平整了再放好,她糾正了他們以前的種種壞毛病。接著她一面自己動手打掃,一面做給魯迪看,教他怎么做,怎樣吩咐孩子們在一旁幫助他自己。”她還會讓自己的孩子自己學會做家務,比如紡紗,賺一些零花錢,享受勞動的快樂。她也引導別的孩子一起參加群體勞動,這樣孩子們就可以分享自己的勞動喜悅,使自己獲得更大的滿足感了。
二、裴斯泰洛齊分享教育對當今家庭教育的啟示
裴斯泰洛齊在《林哈德與葛篤德》這本書中,用教育家獨有的視角闡釋了分享教育的涵義,展示了很實用也很獨特的分享教育方法,給予當今家庭教育很多思考和啟示。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分享教育,使兒童養成良好品格分享教育是兒童德育的一個方面。當今早期教育中,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可以量化的智育,各種早期智力開發方面的圖書和音像資料占據了大半個市場。而兒童德育方面的資料還只是一些故事類的書目,像《安徒生童話》《海的女兒》等。家長也只是在平時的生活中,遇到某一個小事件時對孩子進行教育。與對智力的關注相比,對德育的重視就少得多了,對分享教育更不必說。德育是一個人全面發展所必須的,在當今社會,一個人的品格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不學禮,無以立”。現在家庭中,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父母對孩子進行分享教育要比非獨生子女難很多。經常會有家長這樣反映,“孩子平常不隨便拿別人的東西,但也不讓別人拿他的東西,也不愿給別人玩,不太會和別人分享,所以無論是在家還是在校,別的小孩子拿他的東西他就會發脾氣,要么就哭”。還有的家庭的小孩子特別霸道,是他的東西從來不讓給別人玩,寧愿自己弄壞。這些都是孩子不懂得分享而表現的過分自私的行為。作為家長,必須重視孩子早期的分享教育。葛篤德家雖然孩子比較多,但是她卻沒有絲毫減少對孩子分享教育的重視,也絲毫沒有偏頗,無論是哥哥尼克拉,還是妹妹麗賽、弟弟約拿等她都一視同仁。在平時晚禱時間、周日或者合適的場合,比如正直的縣長給予窮人幫助了,她就會引導孩子們像縣長一樣,有一顆感恩的心,同情貧困的小伙伴,懂得把自己的食物和感受分享給別人。她的教育是無處不在的。當今家長要重視孩子的早期分享教育,可采用如下做法:1.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要對兒童進行分享方面的相關教導,可通過小故事、做游戲或真實情景,有意識地、科學地對兒童進行分享教育;2.留意兒童主動的分享行為,當出現相應行為時要及時給予引導;
3.鼓勵兒童在適當的時候自己去分享,包括分享自己的零花錢、小玩具和小秘密給同伴或陌生人,然后談談自己分享的感受,根據反饋的信息再采取更恰當的方法。總之,教會孩子進行分享是讓兒童受益一生的教育。一個人懂得分享將來就會懂得體諒別人,幫助比自己困難的人,使自己充滿人格魅力,更好地與人相處,從而獲得真正的友情。而且分享教育也是德育的一個方面,做好分享教育有利于兒童的全面發展,使兒童將來能夠更好地成長。因此,家長在兒童早期必須充分重視分享教育,并給予兒童及時有效的引導,使兒童養成良好的品格。
(二)掌握合理方法,讓兒童真正學會分享
當前研究對教會兒童分享提供了很多實用有效的方法和經驗。比如,家長可以經常有意地創造“分享”的情境,可以在假日里帶孩子到親朋好友家串門,或請其他孩子來家里做客,讓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圖書拿出來與伙伴分享;也要對孩子的每個慷慨舉動都要表揚。如果孩子和伙伴在為玩具發生爭執時,要給孩子解釋清楚小伙伴是怎么想的,不可強求,對兒童要有耐心。這些方法對當前教會孩子進行分享都是我們比較常用和常見的,但不是真正的分享教育。父母可以借鑒葛篤德的教育方法,雖然葛篤德家有七個孩子,但是她對每個孩子的教育和愛都是一樣的,沒有偏頗。父母最重要的是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分享觀,讓孩子從心底去想要分享自己的東西給別人,不做表面工作。如尼克拉在請求母親多給他一塊面包,說自己要送給小魯迪時,葛篤德沒有立即給他,反而卻說“我沒叫你非送人不可;你要吃可以把它吃掉”她覺得孩子的這種“分享”是有條件的,是在自己有其他食物的前提下才會給別人,而不是真正富有同情心,在貧苦中自己依舊可以做到去分享。這種教育智慧是一般家長所難以做到的。因為當兒童有分享行為出現時,家長往往會及時夸贊,而不容易想到這種夸贊所帶給孩子的虛榮心。葛篤德獨特的教育方法和智慧很值得當今家長深思。在我們呼吁成人“患難與共”“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品格時,是否也曾想到在孩子早期教育中我們可以通過教會孩子真正懂得分享,讓孩子擁有同情心,以后即使自己身處困境仍舊可以為別人、為祖國作出貢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呢?考慮到其他孩子和家長的自尊心,讓孩子自己去主動想辦法分享,做到針對不同伙伴采用最恰當的方法。這也是葛篤德極好的教育方法。因為她所教的分享是高尚的,是讓孩子發自心底的善良行為。比如她讓孩子們通過自己想到的合適的方法把面包分享給貧窮的小伙伴。當今家庭教育中,沒有一個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懂得分享,更好地去適應社會,可是對于家長來說,更多的還是自己去教孩子采用什么辦法分享或者吩咐孩子應該“分享”,孩子更多的時候處于被動狀態。而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家長要懂得引導孩子,不讓他們覺得自己是被強求“分享”的,而是孩子自己主動樂于分享。早期教育同樣要注意兒童主動性的發揮以及兒童良好品格的形成,注意抓住合適的情景和時機對兒童進行分享教育,這樣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掌握正確的教育方法是至關重要的。我們不想讓自己像“虎爸狼媽”那樣去教育孩子,但是因為教育方法的不合理,而造成的事與愿違的教育結果也是很多家長所不愿見到的。因此,對孩子進行分享教育,父母必須首先要重視教育,多學習科學正確的教育方法,培養教育智慧,這樣才能更好地幫助兒童學會分享,保證兒童更好地成長。
(三)完善自身行為,及時有效地進行分享教育
身教重于言教,父母是兒童行為的一面鏡子。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一定要自己先做到位。在《林哈德與葛篤德》這本書中,葛篤德作為一個母親,作為孩子們主要的家庭教育者,她自己首先就具備了一顆善良真誠的、懂得分享的心,她明白教育自己孩子愛天父基督,愛自己身邊的人以及分享的重要意義,如果不是如此真誠和充滿愛心的教育,她的孩子們也不會是讓人覺得“都很有教養”。而且葛篤德在教導自己的孩子去分享的同時,自己也經常在做禮拜時為縣長祈福。她知道魯迪家里困難,就經常悄悄地塞給孩子們錢,或者把自己家的面包和衣服分享給魯迪家,正是基于她的善良的品質和懂得為別人著想的行動,才使自己的家庭教育以致以后的學校教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效果。兒童在早期活動中的學習方式主要是模仿,當一種行為得到強化時,兒童就會增加這種活動的發生頻率。因此,當今家長應該借鑒葛篤德用“身教”的方式,時時注意自己的修養和行為表現,以身作則。如果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自私自利,喜歡把東西據為己有,愛占小便宜,又如何教自己的孩子去分享?同樣在教育活動中,兒童的分享行為不明顯時,家長也要首先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到位,只有這樣,讓孩子學會分享才會有效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家長在對兒童進行分享教育時還要尊重兒童自己的意愿。畢竟人非圣賢,不會事事都愿意分享,或者有時是處于無意識的“分享”。據資料表明,早期的“分享”行為其實并不是一種有意識的行為,更多的是由于嬰兒的自我意識發展水平相對較低,你我之間的區分和所有不甚分明而表現出來的。因此有學者認為,實際上,真正的分享行為只是到了兒童參與同伴群體生活,與同伴經常性地進行交往以后才產生的。家長應該區別對待兒童出現的分享行為,恰當地予以引導和鼓勵,不宜強求。物質的分享還需要注意不要使兒童帶有功利色彩,不要為接受夸獎和別人的回饋而分享。精神的分享,包括自己的一些小心事、小秘密,往往是稍大一點的兒童所不易吐露的。作為兒童心目中的權威,父母應該首先敞開心扉作出表率,如自己小時候做過哪些活動,自己是怎么克服一些困難的,等等。只有孩子覺得自己是平等的,才愿意與家長分享自己的感受。但是,分享不等于事事求教于別人,分辨不清內容或處理不好,就容易養成孩子的依賴心理或畏懼心理。如一些家長與孩子分享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時,容易帶有主觀色彩,認為有些方式不明智,采用批評的態度,導致孩子以后不會再愿意分享;或家長不批評孩子,而是為孩子想出更好的方法,孩子容易以后不再思考,事事求助。因此,父母一定要予以注意。
早期教育中,孩子的品行教育和興趣教育重于智力和知識方面的教育,終身教育在基礎教育方面強調了教會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培養孩子的興趣,包括對知識和大自然的美好事物的向往,這其中也包括對兒童情商的培養。因此家長必須重視對孩子的分享教育,采用合理的方法,抓住合適的時機,并注意身教言教并重。須知孩子的成長是多方面的,教孩子懂得分享就是為孩子將來更好地發展打下基礎。因為懂得分享便具有博大的胸懷,就會學會理解別人的想法,懂得包容別人。懂得分享便具有了成功的一大部分因素。
作者:程世新 李先軍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