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感恩的解讀和感恩教育的內涵
英國有這樣的諺語:“感恩是美德中最微小的,忘恩負義是品行中最不好的。“”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初是通過“孝”文化來體現“感恩”的。孔子曰:”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孟子則提出“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這都強調了對父母的孝心知恩再推廣到對其他人、對所有萬物的恩德報答。“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這些代代相傳的訓言,反映了人們孝親報恩的真摯情感。在當代,感恩成為人的一種基本道德素養,體現著社會責任與道德標準。《現代漢語詞典》里對“感恩”一詞的解釋為“:對別人所給的幫助表示感激。”在《牛津字典》里則解釋為“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給他人”。感恩是人的思想行為和品質,是一種人生態度,是對自然、社會、他人的恩惠的一種認可和行動上的回報。感恩的產生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通過教育來完成。感恩教育就是通過有計劃、有目的方法和手段引導人們逐步形成感恩的情感、意識并成為一種品德修養,進而外化為感恩的行為。對高職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就是引導他們用感恩的心態對待生命開始,珍愛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尊重自然、社會,學會與人友善、助人為樂、奉獻社會,使他們的心靈得到升華,道德觀念得以提升。
2、感恩教育對高職學生文明素養提升的重要作用
2.1感恩教育有利于高職學生學會知恩識禮,構建良好的人際交往
現實中,部分高職學生以自我為中心,與人交往中斤斤計較,沒有寬容之心,粗俗無禮。通過感恩教育,使學生明白,從一個人降生開始就已經享受到來自他人(包括父母)、社會和自然界的各種恩惠了,并且在學習和生活中不斷地接受他人的支持、合作和幫助:父母生養我們,呵護備至,傾注太多的心血;老師教給我們知識、做人的道理;同學朋友陪伴我們成長,給予我們快樂和幫助;社會中的其他人提供給我們各種服務;國家的發展給我們創造不斷改善的學習生活環境;大自然給予我們生存之源……從而使學生在知恩基礎上學會用愛心去面對身邊的人,學會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幫助人,推動尊師重道、禮讓寬容、文明交往的新型人際關系的形成。
2.2感恩教育有利于高職學生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的培養
現實中,由于高考競爭的失利、未來就業的壓力,部分高職學生萎靡不振、無心向學、自暴自棄。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明白生活中沒有人會事事順心,自己并不是世界上最不幸的那個人,換一種心態,生活才能更美好。“上帝在為你關上一扇門的同時,也會為你開啟另外一扇窗。”通過感恩教育,讓學生懂得不要抱怨那扇門的關上,學會感恩還有“一扇窗”為你開啟,對那扇“窗”善加利用,人生照樣豐富多彩,從而使學生面對現實,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自己的人生,自強自立,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感恩的心態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和處世態度,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動力。
2.3感恩教育有利于高職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激發他們的愛國之情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西平曾說過:“責任感是做人的基礎,人自身的發展,人與人的交往,人對社會的貢獻,都來自明確的并且認真履行的責任。”可見責任感是成才的基礎,是社會和諧發展的需要。而現實中部分高職學生“兩耳不聞窗外事”、“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現象就是一種毫無責任感的表現。德國著名的教育家斯普朗格指出:“對人實施良心和責任的教育,歸根到底是遠大的社會責任感教育。”通過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使他們懂得如何用責任回報各種恩情:知父母之恩而為父母負責;知師恩而對老師負責;知國恩而向國家負責。這種責任感通過感恩得到培養和提升,并體現在日常行為中,以擔負一定責任的方式回報所有的恩情,并自覺地學習知識和技能來提高自己的報恩能力,從而激發學生遠大的抱負和使命感,積極投身到實現偉大中國夢的社會建設中。
3、加強高職學生感恩教育的途徑
3.1發揮家庭教育對學生感恩意識形成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庭教育對于學生道德情感、人格特征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現實中部分父母對孩子過分溺愛,千方百計地滿足孩子的各種欲望,這樣會使孩子認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不懂體諒和感謝他人(包括父母);部分父母只是關心孩子的學習和考試,而缺乏對道德情感的關注,加上家長本身的一些不盡孝不知恩的不良行為,在潛移默化中造成了孩子感恩意識的缺失。因此,家長應該轉變“愛”孩子的方式,注意培養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讓孩子多磨煉,體會父母的付出和別人的幫助,引導他們多關愛他人,并且注意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以身作則,孝敬老人、關心他人、感恩社會,以此來影響、激發孩子的感恩情感。
3.2加強學校教育對學生感恩意識形成的主導性作用
學校教育對人的一生影響是最深遠的,而大學階段則是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高職院校應該從道德的整體性出發,將感恩教育作為一個重要內容納入到道德教育的系統之中。在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中,學校要創新教育方式,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單向傳授轉為雙向交流,從簡單說教轉向真情引導和實踐活動的統一,以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如一些高職院校在學生中開設包括文明禮儀教育、倫理道德教育、民俗文化教育等人文修養的選修課,讓學生感悟我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感恩思想;利用課堂、校園、校外、網絡等多種渠道組織多樣化的感恩實踐活動,如在課堂上觀看感恩類的電影、組織感恩內容的演講和辯論;結合母親節、教師節、國慶節等節日在校內開展特色感恩活動,如評選校園十大孝子(女)、感恩老師、感恩祖國征文大賽等;鼓勵學生參加志愿者活動,走進社會參加敬老、扶貧、助學等公益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到感恩、施恩的愉悅,把感恩內化為個人修養。
3.3重視營造社會氛圍對學生感恩思想形成的引導作用
社會環境會影響、左右著高職學生的思想、言行,所以創造良好社會氛圍營造感恩環境對高職學生感恩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全社會應該大力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和網絡等傳媒工具的優勢,廣泛宣傳感恩思想和行為,如央視每年進行的“感動中國十大人物”頒獎晚會、“全國道德模范”頒獎晚會、“尋找最美孝心少年”頒獎晚會等,使身邊那些報親恩、報國恩的典型人物的事跡家喻戶曉,感恩回報、施恩不圖報的行為深入人心,而對那些冷漠無情、忘恩負義的現象進行曝光和批評,在全社會形成健康向善的輿論環境,從而使廣大的高職學生在知恩、報恩的社會風氣中激發感恩情懷,升華感恩思想。
3.4注重自我教育對學生感恩意識形成的決定性作用
道德修養的一個內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就是高度的自覺性。要讓感恩成為高職學生最基本的美好品格,必須引導他們主動開展自我教育活動,自覺自愿地去學習、思考、體驗感恩教育:主動了解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關注國家大事;在與人相處中經常反省有沒有將心比心、換位思考、是否懂得感激和回報他人;把感恩情懷與踐行感恩統一起來,從小事做起,比如對父母的點滴孝行、對老師和同學的細小幫助、對他人的關心說聲謝謝、努力學好知識技能為日后投身國家建設報國恩打基礎,等等。感恩道德的境界,就在點點滴滴日常小事的堅持中慢慢升華。總之,高職學生的感恩教育需要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個人的自我錘煉,只有這樣,才能使高職學生“懷感恩之心,行報恩之舉”,知恩、識恩、報恩、施恩真正成為他們的道德準則,促進文明素養、人格魅力的提升,為他們步入社會迎接挑戰提供源源不斷的正能量。
作者:曾紅萍 單位:廣西北海職業學院社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