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助學政策執行中暴露出的新問題及成因分析
(一)助學政策執行中暴露的新問題
1.貧困證明公信力差。因實地調查難度大,緊憑一紙證明無法真正獲知學生的經濟狀況,導致高校判斷學生是否為貧困生的一個重要憑證,就是學生家庭所在地相關職能部門所出示的貧困證明。高校輔導員在執行評定的工作經常會碰見一些學生拿著一張已經蓋了公章,但相關調查表卻還一片空白的貧困證明。
2.依賴性逐漸增強,自立自強能力缺失。國家和學校尋找各種渠道為貧困生解決生活困難,除設立獎學金、助學金和助學貸款外,還積極設立勤工助學崗位、臨時困難補助、企業捐助等,其初衷是保證每個貧困生都能從中受惠,致使部分受助生依賴性逐漸增強,自立自強能力缺失。
3.資助體系“物質扶貧”與“精神扶貧”之間存在落差。由于助學金是從學校獲得現金資助,不需學生付出任何代價,一方面,導致一部分自尊心強的人覺得無償得到資助心中有愧,而且由于不愿讓別人知道自己家境貧寒,寧可節衣縮食也不愿接受別人的“施舍”,另一方面,這也助長了一部分人的惰性和依賴性,成了經濟貧困和思想貧困的“雙困生”。4.資助覆蓋面不足,資助中出現不公平現象。在這個問題上有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資助體系改革前資助覆蓋面比較狹窄而且財政支出額較小,在很多時候存在平均化。另一種觀點認為:助學金作為一項資助貧困學生的政策,不論是什么地方什么學校的困生,其獲得國家資助的權利是平等的。因此評定貧困生時應以貧困為唯一的標準。
(二)成因分析
1.感恩意識淡薄的內部成因分析
(1)自卑的心理引起反常的自尊。部分經濟貧困的大學生入校后,生活環境的變化凸顯了金錢的重要性,導致別人交往時因為經濟上的緊缺顯得沒有底氣。甚至部分大學生把貧困視成一種恥辱,嚴重時產生自卑心理。認為自己是無可奈何接受國家的資助或別人的“施舍”,所以在內心根本無法產生感恩的心理。
(2)“仇富心理”的產生。經濟的高速發展導致了貧富差距變逐漸拉大,部分學生從小就家境貧寒,在成長過程中因貧困遭受社會大環境異樣看待,心理承受力受到影響。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父母親辛苦付出卻依然改變不了家境貧寒的現實,極易使個人認識社會問題偏激扭曲,滋生“仇富心理”。甚至以為富豪和企業家捐資助學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捐助的錢不用白不用。
2.感恩意識淡薄的外部成因分析
(1)嬌慣生性日益突出。由于我國高等教育教育涵蓋面小,基層教育薄弱,往往考入大學的農村子女是其本鄉鎮、本村為數不多的能接受高等教育群體,父母這種對子女不圖回報的付出,淡化了他們的感恩意識,使其習慣了只知索取,不懂回報。
(2)助學機制有待完善,工作仍處于探索階段。有些貧困生對學校和社會的資助有很強的依賴性,他們普遍認為自己應該獲得這樣的助學金,有些學生甚至還拒絕學校為其提供的勤工助學崗位,其理由助學金金額遠高于勤工助學崗位工資,癡心于“不勞而獲”的心態。
(3)社會轉型帶來各種沖擊。隨著經濟體制的完善和改革開放的深入,資本主義思潮下的: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價值觀念直接影響著我國高校青年大學生的認知方式和生活方式。導致部分部分家境困難學生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上出現偏差,社會責任感和感恩意識缺乏。
二、適應新政策從多角度加強感恩教育
(一)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情感力量
天下最大的恩情莫過于父母的養育之恩。越是貧困的家庭,父母養育子女的經歷就越艱辛,“可憐天下父母心”在這些貧困生父母的身上體現得尤為深刻。因此,作為子女,貧困生理應更加體諒、幫助和關愛自己的父母。但作為父母,也不能一味付出、不講回報,要求他們勤儉節約并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一定的家庭責任。
(二)通過學校教育來培養貧困生的感恩意識
1.建立系統完善的學校情商教育體系。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對于貧困大學生,我們應以更加細致、耐心的方式來研究和解決存在于他們之間的問題,適時地在貧困生中開展感恩教育,通過組織受助貧困生參加說一句感謝話、培育他們樂觀、豁達、寬容的精神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
2.建立受助檔案和誠信制度。在扶困工作中,學校要建立完善的受助檔案和誠信制度,對那些不知感恩、不會節約,有攀比、奢侈浪費行為的受助貧困生,要適當減少資助甚至取消其受助資格。這樣不僅可以解決取消助學金的去向問題,促使學生感恩意識的提高。3.道義契約。學校可發動學生,在校期間被資助的貧困生必須簽《道義契約》,要求受助學生進入社會后,在經濟條件許可的情況下,要償還助學金,并比照學生貸款支付利息,以幫助其他大學生,同時培養受助學生自立自強和知恩圖報的品格和精神。
4.建立愛心基金”。愛心基金不僅吸納社會資助,也是教育學生的載體。“愛心基金”要求受資助學生在校期間,將每年獲得獎學金的5%捐獻給所在高校,以資助家庭貧困的學弟學妹們;工作以后,每年將把工資的5%捐給母校等。
5.成立愛心社團。引導受資助的貧困生成立愛心社團,秉承“服務社會,奉獻愛心,推己及人,薪火相傳”為服務宗旨,鼓勵學生參加暑期“三下鄉”活動,到農村開展社會調查,舉辦社團聯誼交流活動,向新生介紹學習經驗,舉辦“感恩與責任”征文活動等。
6.實踐教育。把握契機實施感恩實踐教育,教師也應在日常生活中把握各種機會對學生進行感恩實踐的指導。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中外傳統節日例如春節、中秋、國慶、父親節、母親節等,在全校進行感恩教育的宣傳,開展回報社會、報答家人的感恩主題活動,以營造良好的感恩氛圍。
(三)積極營造感恩教育的社會環境
社會上能不能形成人與人之間良好的感恩氛圍,對高校貧困生感恩意識的培養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對受助人的信息應向全社會公布,民政、慈善機構對受助人使用獲贈錢物的情況及其對社會的感恩行為要進行監督。但至今為人們所重視,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它能教化人們學會感恩,我們也可以借鑒這一形式,每年過一次具有中國特色的感恩節,這對于人們特別是年輕一代學會感恩,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作者:趙明躍 單位:河南平頂山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