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高中數學論文
一、設置分層細引,思維拾級而上
由于生活背景和認知結構的差異,同學們在認知能力上存在客觀的差異,這就要求我們不能進行一刀切的教學方式。所以,在教學實踐中,要注意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情況,設置有針對性的分層講解和解惑釋疑,努力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能逡巡而上,最終掌握學習目標。
例如,我們在學習集合相關概念時,筆者就設置分層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析和誘導:問題1:大家研究以下表達方式有何共同點?①十四中某班所有學生;②組成某篇課文的所有文字;③從20到421之間的所有自然數;問題2:研習集合的概念,大家看看以下表達是否符合集合的概念?①壞人;②比123大的數;③與1202靠近的數。然后指導學生一邊分析集合概念一邊判斷這些描述,教師再加以引導,大家就對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產生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
如此設置層次分明,步步為營,讓同學們從對概念的直觀感知轉變為理性思考,鼓勵大家拾級而上,最終達到最高學習目標。
二、數學聯系生活,知識用于實踐
知識來自生活,最終服務于生活。所以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一定要注意聯系實際生活,樹立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意識,引導學生勇于實踐,這樣才能讓同學們都意識到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如此方能從根本上激發學生學習和探索數學知識的潛能,進而驅動大家通過思考、學習和探討提升自我對數學知識運用的能力。
例如,筆者在引導大家學習“概率”時,就曾參照教學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比較熟悉的生活經驗,進行如下問題設置:如果公交站牌前僅能停泊一輛公交車,而往往一個站牌可能路過的公交車不止一路,比如某站牌分別路過第2、5、8路公交車,由于時間關系王老師必須在五分鐘之內坐上公交車才能保障不遲到,已知王老師可選路線有2路和5路公交車,而且第2和第5路公交車在5分鐘內駛至本站的概率分別為0.20與0.60,請問:王老師在5分鐘之內坐上2路或5路公交車的概率有多大?A.0.2;B.0.6;C.0.8;D.0.12如此設置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可以激發學生利用生活經驗來探索數學知識,在喚起學生求知欲望的同時培養學生樹立理論與實際相聯系的數學知識應用意識。
如此靈活實用,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只能更高更強,在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能力,激發學生潛能,提高高中數學教學質量。
三、總結
上文是筆者在高中數學教學實踐中對高效課堂的三個關鍵節點的歸納和總結。然而,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不要拘泥于他人的理論說教,而要根據實際學情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設置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案,唯有如此才能引導大家跟隨教師的步伐,步步為營,拾級而上,最終實現高效課堂。(本文來自于《現代閱讀·教育版》雜志。《現代閱讀·教育版》雜志簡介詳見)
作者:羅婕 單位:貴州省貴陽市第十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