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過閱讀提高學生的理解力與鑒賞力
新課標提出通過適當的方法解決閱讀、交流中的問題,在高中語文課文選入課本時,都對其文學與思想方面的引導做到了仔細斟酌,所選內容都注重了教育意義的加強。以往對課文重點內容的把握只是針對課文本身,而是忽略了課文本身可以看做是一篇好的閱讀材料,如果在其它的資料中找閱讀材料對學生課外閱讀能力進行提高,既給老師加重了備課與整理的負擔,也給學生加重了課業負擔。在新課改的影響下,語文考試方案去除了語文學習中的條條框框,教師和學生要對語文課本中的內容仔細分析,從不同角度進行解讀,讓學生不僅學習一篇文章,而是通過對一篇文章的學習做到積累閱讀文段的知識,提高閱讀理解能力的作用。語文學習不只是使學生只學習一篇文章,讀懂一篇文章,而是通過對課文的閱讀與分析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在學生們學會讀書以后就可以自覺地總結出文章在選詞、寫句子、寫作的方法、中心結構等不同方面的妙處,能夠做到舉一反三,融會貫通,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賞析文章、鑒賞文章,有效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在語文教學中對于簡單的課文可以指導學生做好圈點與批注。現行教材中的現代文具有多種文體,這的文體齊備、范文相對較多,在結構上比較合理,課文中準確、生動的語言,鮮明的觀點是我們提高閱讀能力的好材料,我們要努力改變那種只是單純對課文內容進行教條化分析的教學方法。結合教學對教學大綱與教學目的加以強化,以提高閱讀能力為目的,做到因文制宜地提出問題,通過學生的思考和對課文對比進行閱讀并回答問題,有目的、有計劃地將講授課上成能夠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并掌握的閱讀基礎課。以杜絕“碗外討米”的繁瑣與麻煩,也減少了另覓閱讀材料的費力費時。利用課本內容可以起到省時、省力的作用,不但能夠減輕學生理解方面的壓力,又會達到良好的訓練效果。
二、不拘泥于舊的教學模式,加強閱讀引導
傳統的閱讀教學受升學壓力的影響,教師們大都主要是以“布置練習—學生訓練—教師講評”的模式進行教學。在新課改的影響下,在舊的教學方法中只注重知識傳授與訓練,注重學生思維過程與方法的引導,讓學生在快樂中閱讀。教師要指導學生有創造性地閱讀,讓學生通過編寫與表演故事、親自制作等不同的形式來拓展與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并從中得到閱讀的經驗,從中體會到閱讀的快樂。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的知識及原有的生活體驗對課文進行質疑,使學生的思維更加豐富。比如在閱讀《雨霖鈴》時,我讓學生想到以前學過的有關送別的詩句,并分別分析同是送別,各自描寫了哪些景物,有哪些景物是你最喜歡的,你最欣賞哪位作者的聯想與抒情,這些詩句表現了詩人各自什么樣的胸襟與風格。語言又是相對復雜的,對于同一種意思有著不同的表達方式及含義,在閱讀文章時,還要善于運用學生頭腦中所留存的知識經驗將其激活,在文章中設置疑問。比如,學生們提出的問題是《鴻門宴》中項羽沒有進一步提出項伯幫著劉邦說話的內容,在《孔雀東南飛》中這樣一位美麗能干的劉蘭芝得不到焦母的喜歡,為什么劉蘭芝用左手持刀尺,而用右手持綾羅,她的動作讓人聯系到左撇子,對嗎?平時,我們在閱讀中有許多提問的方法與途徑,通過課文的題目進行分析得出;再對課后題加以思考,通過結果來分析原因,再從問題的原因討論結果,針對課文相關表達技巧提出具體的問題,小到文章的標點符號,大到文章的細節描寫,著眼于人物、景物的描寫,讓學生善于通過文章的過渡提出疑問,結合文章的順序進行質疑等,通過質疑、釋疑而提高閱讀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除了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要注重閱讀能力的提高,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使學生答題技巧得到點撥與訓練,這樣才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作者:嚴鳳珍 單位:重慶市開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