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當前農村小學愛國主義教育的現狀與問題
我們應清醒地看到,在市場經濟的一些負面作用下,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的迅速膨脹,使社會事業心、責任心、正義感削弱和淡化,道德水準下滑,丑惡現象增多。一些地方和學校由于對青少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夠,他們的愛國主義意識和艱苦奮斗的精神淡薄。學校愛國主義教育在諸多方面和環節上還存在不少問題和漏洞。主要表現在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缺乏系統的教育規劃,教育內容陳舊,形式單一,缺少連續性的教育。重視思想品德課、少先隊活動,但各科教學中滲透少。教育手段方法單一、生硬,不能夠靈活創新。部分活動應付上級安排布置,不能夠真正落實。除此之外,在組織學生觀看百部愛國影片、發揮影視教育功能方面因受設施條件限制和教學成績第一的思想影響,愛國影視教育變成了空談。
二、對農村小學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思路與對策
1.行政干預,提高思想認識
要貫徹落實好《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首要的問題還是要進一步提高我們廣大教育工作者對愛國主義教育的認識。團縣委、少工委及教育主管部門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培養跨世紀一代新人的奠基工程,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學校德育工作中的一個永恒的主題。無論任何時候,任何情況,都要突出愛國主義教育這一主線,堅持不懈,常抓不放。要不斷鞏固和加強學校德育組織機構建設,積極組織德育工作者參加培訓,提高他們的思想認識。同時必須把愛國主義教育列入精神文明建設和學校全面工作考核的一個重要內容。
2.結合學校實際,統籌規劃,建立長效的愛國主義教育德育體系。
愛國主義教育不是靠幾次、幾十次活動就能收到實效的,它更不是一種短期就能收效的事情,它需要持續、長期的進行。農村學校因地域和師資隊伍的因素,德育教育體系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學校要根據自己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愛國主義教育德育體系,通過活動的開展到課堂教學的滲透,最終落實到學生的行為規范之中。使學生把愛親人、愛鄉土的感情,逐步擴大到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由愛集體的觀念進而升華為對民族和祖國前途命運的關切。
3.合理利用現行資源,多渠道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1)充分利用學校大閱讀,加強對《國情教育》、《中華傳統美德》、《三字經》、《弟子規》等讀本的閱讀,開展“兩史一情”,從理論的高度武裝學生愛國主義頭腦。
(2)要在現有教育基地的基礎上,進一步開發地方愛國主義教育資源,拓寬教育內容,體現時代特征。使教育活動與愛家鄉教育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3)開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會實踐活動。通過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組織學生考察家鄉的革命斗爭史,請革命老前輩、離退休干部講革命斗爭史,舉行緬懷革命烈士為主題隊會,使學生深感今天幸福來之不易。
(4)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愛國主義教育氛圍。濃厚的充滿愛國主義教育內容的校園文化環境,能夠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耳濡目染的熏陶和教育。室內外張掛名人名言、名人畫像等體現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發揮環境育人的功能,形成愛國主義教育滲透無處不在的教育環境。
(5)完善制度,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保駕護航。要使愛國主義教育實現經常化、規范化,必須抓好學校愛國主義教育系列制度規范建設。如《少先隊工作制度》、《學校德育教育工作制度》《升降國旗制度》《重大紀念日活動制度》等教育管理常規制度,實行多層面、多渠道、全方位的愛國主義教育。
4.找準切入點,積極探索愛國主義教育實施途徑。
(1)利用重大節日、紀念活動,扎實開展愛國主義教育。
(2)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渠道。學校課任教師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德育個性,找準切入點,尋準結合點,有機、適度、自然、和諧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在各類教學活動中,應把是否滲透愛國主義教育作為一條必備的評價因素。
(3)愛國主義是一種情感、一種精神、一種思想,也是一種規范。要使學生的愛國之情轉化為效國之行,必須抓好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重視學生的品質、人格教育,在德、智、體、美、勞各種活動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
(4)學校要精心設計愛國主義專題教育活動,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是一項長期的、復雜的、系統的工程。它需要全社會和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關注和努力。這不僅僅是歷史的要求,更是時代和現實的呼喚。
作者:王槐 單位:甘肅省民樂縣六壩學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