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設閱讀情境
在閱讀教學中,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學生的閱讀經歷有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直接將抽象的學習方法硬性塞給學生,要他們去背;更不能以讓學生學會讀書為借口而放任自流,讓其“暗中摸索”。師生應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進行讀書、討論、研究、爭論。教師應是一名與學生平等的參與者,并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學生也正是在互相問答、互相討論的相互作用的共同活動中,成為能動的學習主體。在這種寬松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學習,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發揮出來,同時也獲得了精神上的愉悅。教師要根據教材特點,抓住訓練時機,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主動而又生動活潑地學習,積極發揮其主體作用,使“教材”變成學生的“學材”,在師生共同實踐探索中使學生領悟學習方法。
二、明確要求,加強訓練,培養自主解決問題能力
閱讀課文是由講讀向獨立閱讀過渡的憑借,它與講讀課文有密切的聯系。閱讀課文主要是為了復習、鞏固運用在講讀課中學到的知識和閱讀方法,并通過訓練轉化為技能。與講讀課文的教學相比,閱讀課文的教學對學生自學的要求有所提高,但理解的深度有所降低。根據閱讀課文的這一點,教學時應以學生自學為主,教師指導為輔,抓住重點,自學自練,互相交流,檢查指導。
1、抓住重點,明確要求
當學生明確了訓練目標,思維就會活躍起來,就有了閱讀的積極性,就會主動地閱讀。提出要求的作用還在于促使學生聯系講讀上剛剛學到的知識,主動地用來學習新課文,鍛煉閱讀能力。因此,教師提出的要求必須明確,圍繞重點,還要注意量和度。在一般情況下,可以課后思考為依據,因為這些題目緊扣重點訓練項目和課文的重點、難點設計的。
2、自學自練,解決在閱讀中的問題
從而學到新的知識,有了新的體會。然而這畢竟是初步的練習運用,他們必定還有自己解決不了或者解決不好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組織交流,檢查指導。在學習講讀課文的時候,學生可能對重點訓練項目的印象并不太深刻,現在拿來運用,會顯得比較生疏,這就要求教師加強指導,甚至需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講讀課文的教學,明確訓練重點。3創設情境讀,在講讀課文之前,我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創設一種意境,努力再現當時的一種氣氛,把學生的思維帶入再造的情境之中,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從而撥動學生感情的琴弦,讓學生的感情與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五、培養閱讀能力,培養學生廣泛閱讀的興趣?要提高閱讀能力,光靠課堂教學幾十篇課文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必須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在課外主動找讀物看的興趣。在教學中,有時會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也一時難于解答。可是,發動學生又把疑難解決了。有位教師教了《蜘蛛的網》后,有個學生提出問題:“蜘蛛的網能粘住小飛蟲,甲蟲等等,它自己卻不會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師想不到學生會提出這個問題。教師隨機應變,發動學生,說:“你們想想吧!看誰能想出來?”有個學生回答說:“因為蜘蛛身上有油,所以粘不住。”教師接著問“: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學生答“:我在《動腦筋爺爺》那本書上看到的。”由于學生多看課外書,既提高了閱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現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地用上許多是在教材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地介紹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教師還要啟發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學生廣泛閱讀,必能豐富知識,開拓思路。無疑是朋友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好方法。
三、結語
作為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課外閱讀的重要性,教學中注重方法的指導,在不斷的探索、不斷的實踐中,尋找適合本班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學,讓課外閱讀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中,讓孩子在閱讀中體會到快樂,使閱讀成為一種享受,養成天天讀書的習慣,我認為這就是語文教師的莫大成功!新世紀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它要求教師要牢牢樹立全新的教學觀,改革自己的教學方法,使每個學生在提升自己語文閱讀能力的同時能夠健康快樂地成長,成為社會的有用之才。
作者:陳霞 單位: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集寧區泉山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