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高中生物論文
一、新課改理念應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
1.教材理念的把握問題
在高中生物的課程改革中,新的改革理念減少了傳統偏理論性教材知識所占的比例,增加了更多實際案例,雖然豐富了教學內容,但同時也限制了教師教學思維的拓展。在傳統教材中,教師可以根據理論知識籌備豐富的課外題材,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而課本具體案例的增加,限制了教師對教材處理的方式。
例如,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的第一章《生物科學和我們》中的第一節《身邊的生物科學》,課改后的教材將課程內容明確了其教學指向,主要是從物種滅絕、物種多樣性及環境保護等方面展開,該課程設置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在掌握課程知識后,養成關心物種、熱愛環境及保護環境的價值觀。從教師教學設計的角度出發,原本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例來引導學生將教學與生活聯系,深化對內容的掌握及價值觀念的培養,然而教材設置的教學方向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教師對教學理念的把握,限制了教材設計的范圍。
2.偏理論性概念的模糊問題
新的生物課程改革中,對一些傳統的探究概念進行了創新,模糊了對偏理論性概念的理解問題。在實驗探究中,新課程改革在摩爾根實驗及孟德爾實驗中運用到了假說演繹法,其將演繹法解釋為傳統探究中的常規探究手法。假說演繹法與類比推理法存在著一定的偏差,如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能明確概念的把握,則很容易將學生引入類比推理的誤區,進而影響生物教學的效果。
3.教學手段的創新問題
新課程改革理念要求培養學生的探究性思維與創造能力,因此,為了貫徹新課改的理念,許多學校應用了探究式的教學方法,但在課堂教學中權衡探究式活動在課程中所占的比例問題,一直是廣大教師不能很好把握的問題。教師既擔心傳統灌輸式教學不能收到良好的課程效果,又考慮到無序的探究教學將會給課程教學效率帶來影響,因此無法均衡兩者所占的比重,致使在教學方法的選擇方面出現困難。針對某些偏理論的生物課程,如果一味地注重對學生的探究能力的培養,不僅會使課程探究變得索然無味,同時會致使學生對基礎的知識得不到很好的把握,影響課堂效率的提高。針對學生而言,學生需要把握新課程改革的精髓,提高課程的參與度,積極主動投入到課程學習中,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探究與課程相關的選修內容,學會將生物課程與生活聯系起來,學會自我歸納與總結,提升對課程把握的水平。
二、高中生物課改的前景分析
課程改革后的高中生物教材減弱了對理論知識的教學分量,強調了對學生探究能力、動手能力及問題意識的培養,整體上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新的教材內容將重點放置于理論知識的探究過程,讓學生能夠通過自主探究與實驗發現課程中的亮點,不僅能夠了解生物知識的具體理論內容,同時增強了過程的探究。將每個教學模塊進行了系統的規劃,增設了選修欄目,拓寬了生物知識的范圍,且在選修模塊中,增設了傳統課程中并沒有涉及到的實踐問題,深化了生物課程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因此,今后的高中生物課改可以秉承新課程改革的優勢,從學生理論知識的培養與實踐操作能力的提升方向出發,豐富其課程內容,增加更多實踐性的教學活動,使教材達到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平衡統一。
三、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高中生物課程改革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著一系列問題,包括在教材理念的把握、偏理論性概念的模糊及教學手段的創新方面的問題,需要進一步去完善與發展。為了提高課程教學效率,不僅廣大生物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手段,把握新課程改革的實質內涵,同樣,學生也需要轉變學習知識的方式,更加自主地投入的生物學習過程中。
作者:王慧 單位:陜西省榆林市府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