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背景
如果教師本身沒有正確的聲樂教學方法和理念,加之學生的現狀,教學中就會出現各種難題,事倍功半,有的甚至會出現嗓音疾病。聲樂教師面臨著如何對基礎淺、底子薄的考生進行高效、科學的聲樂教學。如何使學生順利應對考試,同時為學生今后的聲樂學習打下基礎,還需要從練習方法、教學手段、教學理念等方面多思考,多總結。具體包括以下三點:其一,讓學生掌握正確的練習方法與發聲理念。其二,因材施教,培養學生的自我練習能力。其三,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質、音樂審美,增強聲樂演唱的情感體驗。
二、練習方法與發聲理念
正確的發聲方法是聲樂學習者必須掌握的技能,而正確的發聲理念則是指導大腦和發聲肌體的思想動力。在一開始的學習中首先要知道,歌唱中如何正確地運用呼吸、什么是真正地打開喉嚨、如何讓聲音有共鳴、如何做到歌唱中全身的協調與放松等,然后循序漸進、由淺入深,有計劃有步驟地練習與訓練。對于初學者進行聲樂訓練時,不能操之過急,多以自然聲區的發聲練習為主,根據情況逐步擴展音域。初學者發聲狀態不穩定,或者不正確,如長時間采用錯誤的方法練習、盲目飆高音、盲目勤奮練習的情況下,都有可能造成聲帶過度疲勞、充血,嚴重時甚至會引起聲帶疾病,所以,初學者盡量要在教師的監督下進行練習。
三、培養學生自我練習能力
每個聲樂學生都有不同的音色、聲部、性格。教師應當充分了解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才能有利于學生的專業進步與成長。學習聲樂首先要科學鑒定聲部,不能單憑教師的經驗確定。在教學實踐中,要根據學生的聲音條件、聲部以及性格來塑造學生的聲音形象,選擇適合的歌曲,不能用一種模式套用在不同的學生身上。學習聲樂是一個復雜、抽象的過程,它要求把人體做成樂器,用人聲來詮釋整個音樂的全部。由于每個學生生理、心理及個性上的差異,聲音音色、演唱表現都有所不同,教師則需要根據學生個人的情況,在演唱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盡量讓自己的器樂發出最好的、有自己特色的聲音。學生在學習的同時,要學會自我練習、自我修正。這就需要學生有很敏銳的辨別能力,知道自己最美的音色和最好狀態時的感覺。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聲音觀念,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獲得最佳狀態的聲音;聽覺感覺應當怎樣;身體感覺應當如何;什么樣的感覺下會有什么樣的聲音;自己要怎樣科學地訓練、記憶這些感覺。這都需要教師根據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才能真正將所學落實到每個學生身上,使其在演唱技術方面得到真正提高。
四、增強聲樂演唱的情感體驗
對于學生一開始的學習,有教師監督是很有必要的,以免誤入歧途、浪費時間和精力。但是,很多學生在有能力單獨練習之后還依然離不開教師,教師成為他們“走路時離不開的拐杖”。同時,歌唱的心理素質極差,演唱時稍有一點感覺不好,就會馬上影響到整首歌曲的演唱質量,這是一種很可怕的現象。不過,很少有教師會發現學生的這一心理狀態,很多教師只是一味地去要求學生的發聲位置,從未在音樂的審美、完整性以及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方面去引導學生。很多學生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如何去唱,怎么做才能唱好,而是為了回應教師的要求隨其盲目地去吼,直到聲嘶力竭。因此,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歌唱心理素質、音樂審美,增強聲樂演唱的情感體驗成為必要途徑。
五、總結
所謂的“以情帶聲”,對藝考聲樂學生是最適合不過了。他們不可能在短時間內掌握所有的技能,在他們已經掌握的聲樂技術的基礎上,加上對作品的正確理解,對音樂的完整詮釋足以應對高考。所以,教師不能只重“聲”,不重“養”,只有將二者有效結合,才能讓學生感覺到音樂之美,由此來激發學生內心的演唱熱情,從而完整地詮釋音樂。
作者:郭建秀 單位:山西省太原學院應用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