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小學語文論文
一、挖掘教材閱讀價值
教材是培養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好幫手,通過教材中名篇的閱讀學習,進一步拓展教材,延伸學生的閱讀范圍。比如我們學習了朱自清的《匆匆》,可以指導同學們延伸閱讀《春》《背影》等經典散文;學習了老舍的《貓》以后,還可以讓大家閱讀《養花》、《駱駝祥子》。如此引導閱讀,充分考慮了小學生的實際學情,挖掘教材閱讀價值,可以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二、在閱讀中提升人文素養
閱讀是知識的輸入,是人文素養的熏陶,它可以引導學生的語文素養順著文章思想階梯穩步提升。可以說只有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才能讓他們感悟語文的魅力,體味作者的思想情感,提高邏輯思辨和理解能力,最終提高聽說讀寫等全方位的語文素養。語文素養是人文素養的一角,一個愿意閱讀和會讀書的學生,他的語文素養一定會很高,語文素養高的學生才能挖掘讀物的精神引導作用,并作用于自己的言語行為等人文素養。只有這樣才能完善語文教學教書育人的功能,達成新課改目標。例如,教材中《師恩難忘》一文記敘了田老師以講故事的方式教授孩子學習古典詩詞、培養孩子成長的往事,贊揚了田老師靈活生動的教學方法,歌頌了老師的敬業精神,多年以后,再回想起來,依然充滿了對老師的崇敬感激之情。在的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閱讀文本,之后教師進行示范朗讀。在不同形式的朗讀中,學生體會了文中的內容。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現,讀是理解的基礎,是感悟的前提,在充分地閱讀中增加了學生自己的敬師之情。
三、引導拓展課外閱讀
課外閱讀是引導小學生拓展知識的重要手段。然而小學生辨別能力較差,目前流行的各種讀物魚龍混雜,這就需要一線語文教師積極引導。我們可以進行導讀,就是遴選一些比較適合學生認知規律和知識經驗的讀物,然后設計相應的導讀簡介和思考問題,閱讀后組織學生討論和交流讀書心得,相互學習,相互啟發,這樣才能更好地驅動學生積極自主地進行閱讀活動。比如,筆者就根據班級學生的實際學情和認知規律特點,給大家推選了《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選》、《中國歷史故事精選》、《格林童話》等經典讀物。具體操作中,筆者先挑選其中的比較經典的一篇,組織大家分享心得,思考問題,為學生開展自主閱讀開設范例,讓學生在以后的閱讀中遵循科學的閱讀流程和思考方式,取得了積極的閱讀效果,值得借鑒。
四、尊重個體個性化閱讀
由于生活和學習背景的不同,同學們客觀上存在個體認知差異。這就要求我們一定要承認差異,研究差異,并有針對性地積極引導。具體到課外閱讀上,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幫助大家制定個性化的閱讀方案,讓不同基礎的同學,閱讀不同難度和知識層面的書籍,并給出不同的讀書筆記要求。為了使我們的方案更加具體,我們可以做問卷調查,通過量化同學們的閱讀興趣、閱讀方法、閱讀范圍等來充分認識同學們的閱讀實情,然后才能有針對地幫他們選擇性地制定閱讀計劃。尤其要注意用故事性比較強的書籍,來設計活潑的閱讀方案來引導后進生的閱讀興趣,然后再進一步誘導積極閱讀,以此來循序漸進,穩步提升,最終攀花折桂,提高語文素養。
五、總結
以上是筆者在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對閱讀教學的理解和心得體會。閱讀是幫學生學習基礎知識,拓展視野和提升人文素養的不二法門,因此我們必須從小學生的實際認知規律和知識經驗出發,積極發揮語文教師的鼓勵、引導、點撥、評價等作用,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從而實現聽說讀寫等全方位的語文素養及人文素養的提升。
作者:周明明 單位: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實驗小學府前街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