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建筑工程論文
1實現建筑工程主體結構與圍護結構一體化的重要性
當前,建筑工業施工中最為主要的目標就是在確保施工質量的前提下提高施工效率,進而實現建筑工業化生產。建筑主體結構與圍護結構在一體化施工中就能夠較好地實現這一目標,尤其是建筑工業化中大量結構部件的相互連接,實現較好的連接。我國建筑工業化在推進的過程中將建筑主體結構與圍護結構作為施工的重要內容,因此,實現其一體化就能夠加速工業化進程,提高我國建筑施工水平。
2建筑工程主體結構與圍護結構一體化的施工技術
2.1施工設計階段
任何建筑在施工前期都應做好相關的施工設計,優秀的施工設計能夠為后期的施工過程提供指導。①裝配式結構設計。施工設計中裝配式結構的設計是其重要內容,由于裝配式結構節點是連接結構水平與豎直結構的主要部位,也是受力與傳力的關鍵部位,加上建筑受力較為復雜。因此,對其設計至關重要。②構造設計。完整的構造設計能夠將計算設計中沒有考慮的因素考慮進入,也能夠為計算設計中的一些理想假設提供保證。從施工設計中可發現構造設計大多是依靠結構設計理念而做出來的。最為明顯的就是抗震設計中的概念設計,是根據抗震原理而構造出的設計要求,往往需要實踐做支撐。③鋼結構設計。在鋼結構設計中節點也是關鍵部位,占著重要地位。由于鋼結構設計中受到較多因素,要想實現建筑構配件的生產化就必須提高施工的機械水平。④一體化設計。主體結構與圍護結構的一體化也就是要求節點的設計盡量滿足一體化的要求。當前,應充分利用先進的施工技術,開發新的節點方式,不斷積累施工經驗,在滿足建筑構造要求的前提之下,最大限度滿足主體結構與圍護結構的一體化。
2.2施工過程階段
①建筑物的基礎澆筑。一方面,做好樁基礎施工。樁基礎在進行混凝土澆筑時,嚴格按照臺階的分布情況進行一次性澆筑,不可在臺階位置留下縫隙。對已經凝固的混凝土在進行拆卸時,應確保模板足夠的填充,避免混凝土的不良施工。另一方面,對于大體積的基礎施工。在每一次澆筑完成之后,應對澆筑效果進行重新檢測,在進行第一次振搗后,方可進行下一次的振搗,兩次振搗之后要確保層層之間沒有縫隙。若在振搗過程中出現問題,應及時進行補救。此外,對于條形基礎施工。在進行澆筑前應在兩側設置一些標高線,根據標高線進行逐層施工,每一次的澆筑應實現無縫銜接,每一段的混凝土澆筑應確保在2~3米之間,確保在細節上做到完整。②建筑物的剪力墻澆筑。可在墻地面5厘米左右的位置進行澆筑,可確保混凝土的結構不被破壞;然后在此基礎之上進行混凝土澆筑,而這種澆筑可在窗戶洞及門洞等位置留取適當的縫隙,為接下來的施工打下良好基礎。此外,對墻面上出現的洞及孔位置在進行澆筑時,將其放在同一水平面上,在內墻及外墻的接口位置完成澆筑。需要注意的是在進行混凝土澆筑過程中,不得擅自挪動鋼筋,同時還需對其進行檢查,最大限度減少鋼筋的受損程度。③實現主體結構與圍護機構的一體化。在施工組中充分考慮主體結構與圍護結構工序、工作面空間及其所需機械之間的相互關系,在施工中統一安排,確保兩者具有良好的整體性。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我國的建筑行業在不斷發展,其施工技術直接影響著工程質量。尤其主體結構與圍護結構的施工在建筑施工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其不可忽視。首先應做好施工前的設計,然后是做好施工過程的工作,實現主體結構與圍護結構的一體化。
作者:詹利聰 單位:秦皇島達潤置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