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經濟學論文
一、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科建設的現狀分析
農業院校獨立開設經濟學專業大多始于20世紀90年代,發展歷程較短。以同類型農業院校為例,南京農業大學農業經濟與貿易學院于1989年成立并開始招生,發展至今,已具有1個博士后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3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個專業學位碩士點。江西農業大學1994年成立經濟貿易學院,現為經濟管理學院。現已發展為農林經濟管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財務管理、西方經濟、政治經濟、財政金融、國際貿易、統計與計量、雙語教學11個教研室,具有1個二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和6個二級學科碩士授權點。湖南農業大學1982年開始本科生招生,2006年1月經濟管理學院分為經濟學院和商學院。其中經濟學院所屬的經濟系自2005年秋季設立并開始招生,至今已招生8屆,招收本科生343人,已培養了4屆畢業生。圖1可以看出,隨著院系規模的擴大和師資力量的增強,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專業的生源人數呈現出平穩增長的趨勢。考察經濟管理專業本科層次2013年教學計劃,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課程課時總數分別調整為56課時,學分從原來的3學分提高為3.5學分,僅次于公共基礎課程中的兩課和數學,在專業類課程中排列首位,并實行考教分離,實行課程統一命題考試。
1.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科發展的優勢
(1)師資隊伍有所壯大
經過幾年的建設發展,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專業已形成一支結構合理,有良好師德和敬業精神的高素質師資隊伍。從年齡結構上,經濟系的教師隊伍是一支年青的隊伍;從學歷結構上,是一支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隊伍。從職稱結構上,在系教師的職稱較高,其中,副教授比例已達33%,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比例已達到75%;從學緣結構上,近年來通過引進省內外其他高校的青年教師,不僅壯大了教學和科研的團隊,而且優化了經濟學的學院結構,避免了學術上的近親繁殖,為學術的發展和教學科研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教學科研成果豐富
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的教學和研究主要沿著理論經濟學、應用經濟學和數量經濟學三個專業領域展開,獲得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并以學院建設為平臺,與企事業單位合作積極開發橫向課題。教學成果上,多次獲得湖南省省級和校級優秀教學成果獎項,主編或參編多本國家級規劃教材,獲得湖南農業大學優秀教材獎。在精品課程建設方面,部分本科專業基礎課程和研究生精品課程建設通過評審被確定為湖南省省級精品課程,為湖南農業大學農林管理學科的發展提供了平臺和基礎。不僅通過加強“硬環境”,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和規范資金管理使用制度,搭建起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的橋梁,強化了科研合作與人才培養,同時也優化了“軟環境”,加強了對大學生實踐活動的組織領導和日常管理,對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進行統籌安排,把實踐活動真正納入教學體系,鼓勵大學生進行實踐活動的興趣和熱情,增強了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2009年至今,經濟學專業教學團隊取得了多項校級及以上教學研究項目和省級教學研究項目。
(3)教學硬件和設備完善
從教學硬件上來看,經濟學院自2007年獲經濟學實驗室獲得省部共建基礎實驗室建設項目資助以來,于2011年獲省部共建優勢特色實驗室項目資助,擁有校外科研教學基地5個,美國經濟評論等多種國際權威專業學術刊物,3種網絡期刊和4個網絡數據庫,并且計劃在此基礎上繼續擴充學術資源數據庫,以供廣大師生教學和科研使用。目前擁有專業實驗室面積370平米,實驗用房為4間,擁有各類計算機190余臺,能同時容納6個班級的學生進行上機實驗。實驗室現有儀器設備總值約300萬,其中硬件設備約160萬,軟件設備約140萬。培養實踐能力的條件良好,校內經濟系綜合實驗室設施齊全,并備有專門的實驗技術人員和教學人員,為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與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加強校外產學研合作教育基地建設,與用人單位的緊密合作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一條重要渠道,產學研合作教育是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湖南農業大學的經濟學專業秉承這一理念,陸續發展了五個穩定的校外實習基地,分別是:湖南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春華鎮人民政府、湖南望城經濟開發區銅官循環經濟工業基地、湖南省微生物研究所、湖南亞華大酒店有限責任公司。
2.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科發展的劣勢
長期以來,農業院校從數量和質量上培養的經濟學和管理學人才很難與財經院校和綜合性院校相比,導致其社會知名度較低。很多企業和事業用人單位認為,農業院校的強勢學科就是農業,而農業院校畢業的經濟學專業教學水平和學生質量堪憂。這對農業院校的經濟學專業的發展、學生就業和科研項目來源勢必產生不利影響,最終影響農業院校的學科發展。就湖南農業大學本身而言,本身也存在著一些制約學科發展的因素:
(1)院系專業發展不平衡
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歷年各系的招生人數,其中金融系招生人數無論從絕對數還是相對比例而言均超過其他系,而其他專業生源人數相對較低。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學生來源逐漸趨于廣泛,入學分數和基本素質也日趨降低,這給管理和培養造成困難。專業學科特色方面,應用經濟學專業畢業生就業前景非常看好,市場需求嚴重供不應求;而理論經濟學專業就業前景不明顯,缺乏競爭力。來自內外的雙重因素造成了當前院系專業發展的不平衡。
(2)課程設置缺乏多樣性
從2013年新修訂的教學大綱來看,宏觀經濟學和微觀經濟學兩門課程從原來的3學分提高到3.5學分,一方面突出了其重點和基礎學科地位,但是另一方面使得總體的課程設置顯示出較強的單一性。以教育部就高等學校本科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提出的“厚基礎、寬口徑、重實踐”為指導,筆者認為經濟學專業的目標是培養具備經濟學理論基礎,掌握現代經濟分析方法,并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專業社會實踐,其知識、能力及素質相互協調發展的高素質人才,是能夠向經濟學相關領域擴展滲透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因此課程設置應具有多樣性,并適當設置與其他社會科學交叉性較強的學科,從而提供本專業學生以及其他專業有志于經濟學研究的學生更廣闊的課程選擇空間,引導學生從更為廣闊的視角上認識理論經濟學的應用價值。另一方面,在經濟學專業的教學中應當加強經濟學文獻的閱讀,也應該成為改進經濟學專業本科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的努力方向。
二、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專業學科結構優化的思路與措施
現代農業的建設和發展,教育是基礎,人才是保證。人才市場對高等農業院校培養的本科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更加務實,經濟學專業的本科畢業生具備的能力和掌握的知識體系必須更加貼近社會的需求。現代農業發展需要大量高級專門人才從事現代農業的研究、生產和服務工作,以及農科人才從事現代農產品的經營、開發和國內外貿易等工作。應確立“以農為本,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的培養目標,對專業課程體系、授課內容與授課方法進行改革和完善。
1.發展與地方經濟建設需要緊密結合的應用型學科
對于湖南農業大學而言,作為地方農業院校,應立足于以圖2湖南農業大學2006~2013年經濟學院各系學生人數對比人才培養為主要目標。因此經濟學專業應該以“服務三農”為目標,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應用型專門人才,不僅符合高等教育對普通本科院校培養人才的內在要求,又有利于發揮本學科比較優勢,提升學生在就業市場的競爭力。
2.發展交叉學科,滿足新農村建設對多樣化人才的需要
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和社區建設,需要大量的多樣化人才作為保障,特別是當前糧食安全問題、環境監測以及農村社會保障制度等領域。因此,農業院校經濟學培養方案設計和實施過程中,應突出經濟學向“三農問題”相關領域擴展交叉的能力,能在綜合經濟管理部門、政策研究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從事經濟分析、預測、規劃,也能夠為當前新型城鎮化建設和城鄉統籌規劃培養和輸送技術和管理型人才。
3.促進學科滲透,提升理論經濟學科整體優勢
課程設置要結合農業院校在“三農”方面的優勢特長,為經濟學專業學生增加了解“三農”問題、農業行業特性和農業企業的相關課程,如農業經營管理專題等,增強學生對農業問題和農業企業知識的了解,突出學生的培養特色。其次,在專業知識課和專業選修課教學中,教師應合理利用專業課程之間交叉性特點,將理論的教授和實際運用有機結合,突出經濟學專業的整體優勢。
作者:焦娜 單位:湖南農業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