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合理安排適合演出的獨特活動空間
每一個舞臺設計,都是為在舞臺上活動的人而服務的,人與舞臺的關系是舞臺功能的必然屬性,只有充分適合人的活動空間、活動地點、活動特性,才能達到舞臺設計的基本功能。我們必須了解導演對演員的行為編排,每個演員的動作方向,動作范圍,都是我們要考慮的。我們面對每一個舞臺,必然要對每一個演員的空間需求進行相應的活動空間設計。在《挑戰者》節目中,參加節目的嘉賓都是體育界或者娛樂界的明星,所以必須要給出一個足夠他們表演亮相的舞臺。但每集的嘉賓只有一到兩個,所以這個亮相表演的舞臺并不需要太大。然后緊隨著就是關于跑步的游戲環節,為了使嘉賓亮相完可以方便地進入跑步游戲的環節,筆者將跑道與主舞臺連接起來,方便嘉賓走動和拍攝連貫。緊接著是投籃的環節,需要的場地相對較大,筆者將其設置在舞臺最中間的位置,穩定空間視覺。最后是籃球場兩側的小游戲環節,由于該環節的小游戲經常變換,所以拆分開兩邊,既合理地設計出舞臺的對稱性,又調動了拍攝的多變性。所以很多時候,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功能復雜、空間多變、同時兼顧很多類型節目的舞臺。這也是我們為什么要先了解好場地的空間尺寸和設備條件的原因。當有了具體的尺寸、設備、環境條件,我們才能完整地依據節目的活動范圍、演員藝術形象來構思完整的舞臺空間。舞臺美術設計,是為人的活動而創造的藝術環境;同時,舞臺的空間也創造了人的藝術形象。
二、設計出獨特的藝術造型
安排好舞臺的空間、功能以及尺寸等等問題后,我們應緊密地結合空間所表現出來的活動情緒,設計相應的藝術造型。所以,我們設計背景造型時,要考慮什么樣的造型適合整個節目的審美觀念。應清晰握住節目所想表達的情感而進行造型的設計。有了帶有情感的造型語言之后,就是要通過一些形狀,把它們組合起來。在看到《挑戰者》節目的包裝設計后,我感覺到了該節目帶給我的運動情緒、強烈、動感時尚,這種分秒必爭的情緒給予我很深的印象。所以我對該場景的設計有了一個初步的構思,必須簡潔明了,要時尚動感,體現出運動的氣息和富有情趣的娛樂氣息。配合多變的燈光效果,以及大屏幕的巧妙運用,用強烈的科技感沖擊視覺。然后,在設計中大量運用直線作為主要的造型語言,以直線的特性,組合出多種的造型,營造一種科幻感強烈并且帶有競技性的造型。例如主舞臺的框架結構,整場舞臺的彩幕條狀結構,舞臺周圍的裝飾造型,最終讓演員和觀眾感受強烈的運動競爭的氣氛。
、
在材料運用上,大量運用拉絲鋁塑板等金屬材料,整體舞臺呈現出強烈的金屬質感。在大量線條的造型設計后,用圓球造型打破直線造型所帶來的審美疲勞,增加娛樂的氣息。用點的視覺特性,給人一種浪漫、歡快的視覺效果。把所有的直線造型的交接弱化,使得整個方案富有情趣,歡快,但不失大氣穩重。在色彩方面,直線都裝置了可變色LED燈管,隨著節目的劇情節奏變化產生色彩感情的轉變。再配合燈光的整體變化達到與節目緊密相連的視覺效果。如何設計出獨特的藝術造型,這是舞臺美術設計最關鍵的工作。我們要為導演的創作理念服務,我們要為演員的演出環境服務,要為工作人員服務,要為現場的觀眾服務。所有的這一切,舞臺美術設計都是為了達到一個目的,就是在這空間里的每一個人都感到是“一家人”。我們要為在場的所有人提供一個審美的美好環境,這種美好環境令所有人產生的共識,就是這個節目的最終藝術主題。
三、精雕細刻地追求舞臺藝術形式的細節
一個完美的舞臺設計,首先是要討好在舞臺上表演的演員,讓他們自如地,將自己完全置于環境空間中,演員才會盡情地投入。國外的很多舞臺設計作品中,經常運用到很多不同的小道具布景。這些小場景都是根據對應的節目設定。比如唱鄉村音樂的,后面會變幻成金黃的田野和懷舊的鄉村小道,演員也會穿上牛仔的服飾上臺演唱;經典的歌劇,后面就會出現華麗的殿堂等等。這樣節目的變化都是真實存在的,有質感的,和演員會產生互動情緒的,舞臺才能和演員完美地結合。舞臺必須給予演員符合節目核心理念的心理感受,才能讓他們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并帶給觀眾深切的感觀體會。我們在設計舞臺的時候,也要時刻保持將每一個節目都作為一個獨特場景的理念。我們在注重每一個細節變化的同時,也要注意每一場景運用的材料質感和造型顏色的相互配合。每一種質感的材料都有它的特性,輕和重、薄和厚、高檔或粗獷等。不同的材料配合,會造成不同的意象和情調。同時我們經常會依靠燈光來產生不同的色彩感覺,色彩的強弱、深淺、對比、變化、都會給觀眾各種心理上的聯想。通過色彩,也可以對演員的情緒產生對應的心靈感應,達到如夢如幻的視覺效果。我們要描繪出感動自己內心深處的畫面,更要尋找感動觀眾的審美情趣。
四、總結
總之,舞臺美術設計的最終目的,就是要以藝術的形式來表達節目、演員、行為的感情觀念。一個完美的舞臺美術設計作品,必須個性、美麗、新穎、獨特,表達思維是清晰的,感情世界是深刻的,塑造形象是成功的。而要做到成功,我們必須努力提高專業素養,不斷積累和學習,在挑戰中實現藝術追求。
作者:鄒繼明 單位:廣東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