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知識觀演變及其對教師教育信仰的影響
知識觀是指人們對知識的觀念、態度,具體指人們對知識的基本看法、見解與信念,是人們關于知識問題的總體認識和基本觀點。知識觀是關于知識的知識,是伴隨著知識的積累、豐富與增長,人們對知識所作的一種意識和反思。信仰是建立在一定知識基礎上的,我國哲學家賀麟在談論信仰與知識的關系時說“,盲目的信仰依于愚昧的知識。知識空洞者,其信仰必渺茫;知識混淆矛盾,必與信仰的雜亂反復相依隨;知識系統,則信仰必集中;知識高尚,則信仰亦必隨之高尚”。對知識的本質、價值以及知識獲取方式的不同認識,會引起教育思想、理念乃至教育目的、功能及結構的轉變,將會對教師教育信仰的建構產生影響。
1.古代知識觀及其對教師教育信仰的影響
古代知識觀下教師教育信仰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1)信仰教育的知識探求價值。如孔子使用“啟發式教學”和蘇格拉底采用“產婆術”教學,幫助學生發展其內在知曉力以認識、體會知識,發展學生的理性分析能力、探求能力以引導其逐步認識事物本質。經書、語法、修辭、邏輯和辯證法等成為教學的重點內容。(2)信仰教育的內在倫理價值。實際上,我國傳統的教育信仰也是十分重視對人才的培養的,只不過重視的不是知識的傳授、創新能力的培養,而是德性的培養,重視德性意義上的“知行合一”,重視的是個人的發展與家庭責任、社會責任的統一。另外,在西方柏拉圖認為人類靈魂中最高尚的部分是理智,教師把培養人的理性靈魂及促進個人倫理形成和發展當作最重要的任務之一。(3)信仰教育的促進個人知行統一價值。教育不僅在于傳授和探求知識,更在于促進學生的知識和實踐結合,促進其直接經驗和間接經驗之間的轉換,實現知行統一。盡管古代教師教育信仰注意到個人的價值,但此階段教育帶有嚴重的階級性色彩,大部分教育信仰實質都在于為政治服務。
2.近代知識觀及其對教師教育信仰的影響
在近代知識觀的導向作用下,教師教育信仰發生了顯著變化:(1)信仰教育的知識傳遞價值。因為信仰知識的客觀性,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便注重教育傳遞人類已有的科學知識的價值,使原來為少數人掌握的科學知識,在較短時間內為更多的人所掌握,實現科學知識的普及、先進生產經驗的推廣。(2)信仰教育的外在功用價值。自然科學知識的實用性使得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注重以知識有效性為主要取向,這大大提高了勞動者的基本素質、技術人員的科技水平和管理人員的管理水平,從而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3)信仰教育的促進社會發展價值。教育的傳承和選擇文化功能、生產勞動力和科學技術的經濟功能、培養合格公民和人才政治功能對社會具有促進作用。盡管在近代知識觀指引下,教育促進了科學和生產力的迅速發展,教育的經濟價值得到實現,然而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啟發人的情與意的職能被迫于教育邊緣,忽視了對人潛在理性思維、自由意志和獨立思想的積極培養。
3.現代知識觀及其對教師教育信仰的影響
(1)現代知識觀的特征變化隨著信息科學技術發展以及知識經濟時代到來,人們對知識的看法有了明顯變化。現代知識觀對知識的內涵、性質、功能和傳遞方式都有新看法。現代知識觀并不是對知識的客觀性、實用性和絕對性的完全否定,而是通過對傳統知識觀的批判與繼承,以促進人類對知識更為全面深刻的認識。第一,知識內涵的變化。如英國哲學家邁克爾•波蘭尼(MichaelPolanyi)的著作《個人知識:邁向后批判哲學》中提出了“個人知識”的概念,主張個人知識并不是和科學知識截然相對的另類形式,而是對科學知識性質的一種表述;是客觀性與個人性的相互結合,是個人緘默性和信念的相互統一。1996年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發布的《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報告,對知識的形態進行了明確的界定:知識包括四種,即事實知識、原理知識、技能知識、人力知識。可見,現在人們對知識本質的認識除顯性的公共知識外,還包括另一類不能或很難用言語、文字或符號表達的個人“默會知識”以及做事的技術和能力。顯然,知識內涵已不再停留在認知范疇,而是作為一種可供開發的資源,擴展到了應用范疇。第二,知識性質的變化。近代自然科學知識觀遭到當代建構主義的批判,他們認為知識絕不是對現實純粹客觀的反映,而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一種理解和假設。知識不是不考慮時間地點、境域而成為放之四海皆準的真理法則,而是需要人們針對具體情境對原有知識進行再加工和再創造。知識是由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經驗背景建構的,取決于特定情境下的學習過程,知識是主、客觀的統一,具有相對合理性和確定性。第三,知識功能的變化。知識不只是技術,也不只是為社會和個人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工具。知識更是積累、傳承和創造文化的重要媒介。學習知識不應該只以功利為目的,盡管功利是學習知識必須要達到的目的,是轉化為物質保證的條件,但更深更多的知識應該用來感受生命存在的意義。第四,知識傳遞方式的變化。隨著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知識的傳播渠道越來越多,傳播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教學過程中,教師“發送”包括從聲音、文字、圖像、演示、討論到模擬仿真等多種形式;學生則“接受”包括從不同程度、不同速度、不同時間和不同指向的主動選擇,包括生生、師生的個別和群體的相互辯論。(2)現代教師教育信仰解析現代知識觀更深入地回答了“誰的知識有用”的問題,強調發展知識的動力在于探究,獲取知識的方式在于建構,知識的功能在于運用,從多元視角理解知識,更加注重教育的人本價值。知識觀演進給教育帶來了沖擊,它使得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樹立了更全面的教育信仰。(1)信仰教育的繼承價值和創新價值相統一。教育不僅具有傳遞文化和推廣經驗的價值,而且“隨著社會和人的發展,人的生命存在和發展對于教育的需求也日益提高、豐富、廣泛和深刻。教育對于生命不僅依然具有原始性的價值,而且具有提升人的生命價值和創造人的精神生命意義,即對生命潛能的開發和發展需要的滿足,成了教育重要的基礎性價值”[8]。(2)信仰教育的外在價值和內在價值相結合。不僅注重教育促進經濟發展、推動生產力進步的外在價值,更注重教育倡導社會和諧、深化民主觀念的內在價值。不僅重視教育幫助學生接受知識、發現知識和掌握知識或技能的外在價值,更強調教育培養學生探求真理的精神和陶冶人格的內在價值。(3)信仰教育的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相融會。在教育滿足社會存在、延續和發展需求的同時,更深刻地認識到教育促進個人全面自由發展的重要作用,教育不只是教人掌握知識或技能滿足生存,教育的使命更在于培養完善的人,促進學生德、智、體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
二、建構教師教育信仰的相關建議
1.深識教育理性,夯實教師教育信仰觀念基礎任何教育信仰首先要建立在清晰而篤定的教育觀念基礎上,若沒有一定的教育理念作支撐,教育信仰便會成為無依據的“迷信”[9]。因此,深刻認識和透徹把握教育理性是形成教師教育信仰的前提。教師只有對紛繁復雜的教育活動進行深刻的認識,才能有效把握教育的本質和規律,進而形成正確的教育理念。當教師的教育理念上升到教育信仰這一高度,便會成為教育活動順利開展的內在動力。
2.反思教育實踐,推動教師教育信仰外在強化教師教育信仰建構有多種途徑,但不斷進行教育實踐及其反思是基本方式之一。在反思過程中,教師通過思考現實和境遇、歷史與文化,在理解他人中理解自己,在理解過去時理解未來,進而形成自身穩固的教育價值觀和教育方法論,保持教育信仰的一致性與穩定性。
3.涵泳教育情感,促進教師教育信仰內生塑造教育情感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對所從事的教育事業是否滿足自身的需要而產生的情感體驗。通常在教育實踐中以各種方式表露出來,外化為一種積極穩定的情感追求。教育情感是一種神圣而高尚的情感體驗,融會到教師開展的各項教育活動中,是一種強有力的教育推動力量。反之,一個沒有神圣而高尚的教育情感體驗的教師是不能對教育事業產生崇高信仰的,教師因為對教育事業具有神圣而高尚的情感體驗,其教育信仰才能夠得以持久。
4.堅定教育意志,實現教師教育信仰持久升華由于教育意志的作用,教師教育信仰不只是停留在內在的心理和精神層面,而是轉化為一種外在行動。只有教師擁有堅強的教育意志,才能看清主流,抵制各種誘惑,始終堅持教育方針和政策,堅定自己的教育信仰,堅守教育事業。
作者:杜志強 吳麗紅 單位:河南鄭州師范學院特殊教育學院 南昌大學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