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學大綱的改革
為了適應新時期的教學目標需求,我們必須制定出多元化,分層次的個性大學物理教學大綱。在新的大綱中主要是兩個教育觀念上的轉變,首先是從高考招生的絕對質量轉向相對質量,以及從單一質量向多元化質量轉變。針對近年來,國家政策中實施的擴大招生之后,同專業學生成績參差不齊,文化素質有所下降這一現狀,采取有針對行的分層次教育。而對于不同專業的學生,其方向不同,所需要的物理課程的學時也會有所差異,所設計的課程也不同。比如一些學生比較喜歡通過黑板板書的學習,一些同學又比較喜歡多媒體課程與影像學習的方式,這樣就可以開不同的班級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最后,在其專業老師的帶領下,制定個性化的學習方案,鼓勵喜歡物理理論研究的學生參加物理知識競賽,鼓勵喜歡實驗學的學生多進行動手實踐。在多方面加強專業課程和實踐課程的學習。
2大學物理考核方式改革
大學物理是工科大學生一門必修課程,其既是研究物質運動規律及相互作用關系的學科,也是“固體力學”,“電磁場與電磁波”等專業課的基礎。所以大學物理的學習是其它專業課學習的基礎,高校一方面強調精英教育,另一方也要求學生打好大學物理學習的基礎。在這種情況之下,不論老師還是學生更加注重學習成績,因此大學生往往對大學物理的學習只是為了獲得一個較高的成績,并沒有對能力有一個很好地鍛煉。所以,大學物理課程體系的改革必須使用將考試成績與實踐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在高等教育強調知識的學習和能力培養并重的情況之下,雖然考試也應該是一項素質教育考核不可或缺的手段,應該充分發揮考試所固有的檢測,評價與人才選拔的功能。通過課程考試,客觀的反映教學情況和教學質量,推動課程的改革,但是高等素質教育并不僅僅是筆試,而應該與學生的動手能力想結合,平時教學中應該多安排學生的動手實踐課,讓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加深對課程的學習。另外還可以組織討論會,辯論賽,知識競賽等方式來考核學生學習情況。
3教學方式改革
3.1授課教師選拔改革
對大學物理的授課,老師應該做到以學生為本,尊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提高理論素質教育的同時,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也就是理論知識在實踐當中的運用能力。針對大學物理的學科特殊性,本人認為大學物理授課老師應該處于科研一線,這樣可以把理論與實踐相互聯系,在授課的同時就可以避免理論與實踐的脫節。
3.2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學習最好的刺激,乃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所以在實踐中,想要提高大學物理的教學效果,老師應該在很大程度上去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主動學習大學物理,減輕老師的教學負擔。可以通過在平時的教學中,將日常發生的現象與理論知識相結合。大學物理學的一切的規律,并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在前人對客觀實際的規律的總結之下而得出的結論,它是由大量的客觀事實總結,創造出的理想模型,通過對模型的研究反過來作用于客觀事物,指導科學實驗。因此,老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注意將生活中隨處可見的現象與枯燥的物理知識相聯系。比如筷子放入裝了水的杯子中為什么會被折斷,是因為光的折射效果;一罐啤酒的質量不大,但是從高樓墜落,往往會將人砸成重傷,這是因為重力加速度的原理。還有一輛轎車和一輛卡車剎車的制動距離明顯不同,是因為質量越大的物體的慣性越大。學生在學習當中就會主動將物理知識與身邊的現象聯系,這樣既提高了學習興趣,也加深了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使一些物理知識變成了日常常識,提高知識素養。
3.3將啟發式教學和研究性教學相結合
我們日常當中經常聽的有句話是創造始于問題,在大學物理的教學之中,老師應該適當地提出問題,使學生在學習時帶著問題出發,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在學習的過程,通過對問題的解答,既增加了成就感,也深化了知識的學習。這也是啟發式教學的好處之一。另外,還應該開展研究性教學。研究性教學就是以一個較小的問題或者課題進行學習,在進行一步步深入學習,從而創造出一種學生參與探討的環境,使學生在探討中享受成功的喜悅,鼓勵其進行接下來的學習。
3.4學生自主學習為主,老師引導為輔
老師通常上課時采用灌輸式方式,單純以傳授知識為主。長期下來,學生處于一個非常被動的狀態,對于知識,只是不加思考的學習接受,并不理解其中的原理,導致學習的知識是空的,運用不到實踐中。所以老師應該采取課前組織學生預習,讓學生提出問題,課堂教學以學生提問,老師解答方式進行,必要的時候進行補充學習,課下在對所學的知識進行輔導練習,使學生有被關注的感受。
4結論
綜上所述,大學物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需要多方面相互配合,既需要教學的大綱思想改革,也需要人才選拔的考核的改革,更需要老師的教學方式的改革,多方面相結合的情況之下,大學物理的課程教學與國家人才強國戰略才能相結合,培養出符合新時發表展需要的人才。但是筆者的改革方案還需要在教學的實踐中檢驗,并繼續改進,從而探索出更加合理實際的大學物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方案。
作者:代田江 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