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舞蹈教學論文
第一篇
一、舞蹈文化在民間舞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面狹窄
我國民間舞蹈教學的教育面十分狹窄,很多教學內容已經陷入模式化、條塊化的弊端中。教師在教學中按照規范化的思維模式進行課程傳授,在民間舞蹈知識傳播中除了藏族舞、秧歌舞、蒙古舞、花燈舞等已不再有新的形式出現,從而導致學生在認識上的短缺、在知識擴充上的匱乏。
2.舞蹈教學的規范化
民間舞蹈教學的教學者在進行授課的過程中,按照一定的模式與規范進行教學,在教學內容上陷入了模式化的怪圈,在教學方法與內容上沒有創新意識,從而使舞蹈文化知識與實際應用脫節開來,不利于民間舞蹈教學的發展與進步。
3.舞蹈文化教學內容空洞化
教育者在進行民間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未對民間舞蹈文化的相關知識進行考證,僅僅依靠教科書或者是部分資料進行傳授,從而使傳授的知識具有空洞性。部分教師在進行知識傳播的過程中,脫離了民間與民族的范圍,而是用相關的內容進行填充,從而失去了民間舞蹈教學的文化意義,不利于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播與教學。我國民間舞蹈教學中存在著很多的不足,要想實現民間舞蹈文化與民間舞蹈教學的有機結合,就必須在教學內容、課程設置以及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
二、民間舞蹈文化與民間舞蹈教學之間的關系
民間舞蹈文化與民間舞蹈教學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的,民間舞蹈文化既需要通過民間舞蹈教學來體現,也需要通過民間舞蹈文化來充實,其既是對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也是對我國民族舞蹈文化的再創造。民俗文化的精神、物質文化觀的產生是在生活、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由于其具有強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增強民族認同感等功能,因此具有普遍性與傳承性的特征。舞蹈作為文化的載體,繼承了民俗文化的精神與風格,有利于對其進行發揚與擴大,因此民間舞蹈教學通過體現地區文化之間的差異性從而傳承發揚民間舞蹈文化,促進民間藝術的發展與進步。
1.對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
民間舞蹈教學是對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承,其既是一種歷史的載體、一種文化的傳承,也是一種個人表現力、創造力的體現。教師通過傳授某一舞蹈動作時,必須對此動作的背景、當地民俗習慣、社會、地理環境進行講解,讓學生在訓練中展開想象力與探索力,從自我領悟中再現舞蹈文化的價值。
2.對民間舞蹈風格的保持
民間舞蹈的風格具有地域性的特點,多樣化的形式,因此在進行舞蹈教學的過程中,既要進行民間采風,也要利用藝術處理方法進行再創造。民間舞蹈教學是保持民間舞蹈文化的重要形式,其通過表現力體現民間舞蹈的特殊性,并通過動作組合、韻律舞動來體現沉淀在文化中的歷史因素,因此在進行民間舞蹈教學實踐過程中,應該在傳授民間舞蹈文化的基礎上滲透不同地域民族舞蹈的風格,從而使民間舞蹈文化與民間舞蹈教學更加融合。
3.對民間舞蹈文化的升華
民間舞蹈教學的基礎是民間舞蹈文化,因此其既是生活與藝術的結合體,又是對生活的升華,是情感的創造與表現。要想理解民間舞蹈的形態,就必須對隱藏在其中的民間舞蹈文化有所了解,并把握其中的文化內涵,在體現舞蹈境界的過程中進行對民間舞蹈文化的升華。
4.民間舞蹈動作源于民間舞蹈文化
舞蹈動作的產生建立于情感的表達、民俗文化、生活習慣等基礎上,其是藝術與生活的結合體,因此民間舞蹈動作的產生源于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不同民族的舞蹈動作體現了不同民族在不同階段發展的不同形態,其來源于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播,具有地域性以及民族性的特點。
5.舞蹈教學植根于民間舞蹈文化
舞蹈教學深深植根于民間舞蹈文化,舞蹈教學通過采集民間舞蹈動作,從而經過藝術的加工使其成為具有審美性與觀賞性的民間舞蹈,增強與擴大了民間舞蹈文化的傳播性,對于文化的傳承具有深遠的意義。
三、民間舞蹈文化與民間舞蹈教學進行有機結合的改進方法
民間舞蹈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授課時,不僅需要加強學生的基本功訓練、提高學生對民間舞蹈基礎知識的了解,還需要對民間舞蹈文化的淵源與動作規范進行闡述,從而培養學生理解知識的能力以及自我創新的能力。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民族文化風格,因此在進行民間舞蹈教學過程中需要對民族、民間文化背景進行了解,對不同的舞蹈風格進行對比把握,采用實踐的方式讓學生實際了解不同民族舞蹈的韻味,從而受到感染,提高教學質量與水平。
1.教學方法的改進
⑴模仿性教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重視學生的模仿能力,通過播放視頻、講解民間舞蹈動作讓學生體會相關課程的舞蹈形態,然后輔以民間舞蹈風格特征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模仿能力。教師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采用先進技術手段、采用直觀、有趣的教學方法創建真實的教學情境,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領悟力。⑵重視表現力。表現力是情感、文化以及歷史融合的體現,其是一種張力也是一種背景的濃縮,教師在授課過程中,要想體現民間舞蹈文化的歷史滄桑感、抒情柔美感以及亙古不息的融合感就必須提高學生舞蹈訓練中的表現力,通過眼神、動作以及情感的爆發從而賦予民間舞蹈不同的文化價值。⑶分類教學。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風格特點,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該因人而異,因材施教,例如某些學生身材纖細,具有骨感美,便可以重點培養學習傣族舞蹈,某些學生帶有粗獷氣質,便可以學習蒙族民間舞蹈,通過對學生特點的培養,從而體現民間舞蹈文化。⑷知識傳授。民間舞蹈文化博大精深,教師在傳授舞蹈文化的過程中,還應該重視學生對音樂知識的理解,對節奏感的把握,以及對民族語言的認知。眾所周知,音樂與舞蹈是世界六大藝術分類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應該采用直觀式教學方法讓學生在音樂的引領下領悟舞蹈文化的內涵,通過成語提示理解舞蹈動作,從而把握所學知識,拓寬知識面。⑸風俗民情的滲透。風俗民情是時間舞蹈文化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應該重視學生在舞蹈動作分解與組合的領悟上,也應該重視學生對舞蹈文化風格背景、民族風情的理解,通過其對當地文化的了解,從而展示出自身的獨特風格。
2.實踐活動的滲透
教師在進行文化知識傳播、形體訓練的基礎上,還可以通過采風活動讓學生進行課外實踐。通過感悟不同的文化氛圍從而增強對民間舞蹈文化的了解。學生與教師之間進行文化知識的交流、溝通,既豐富了相關素材也傳承了民間舞蹈。
3.提高教師自身的文化素質與修養
為了培養學生對民間舞蹈領悟的綜合能力,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通過增強自身的經驗、文化素養,掌握不同的文化知識與舞蹈風格從而提高教學的能力,通過自身能力的提高間接感染學生,使其在模仿與想象中領悟民間舞蹈文化。
4.課程安排合理化
要想使民間舞蹈文化與民間舞蹈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必須合理安排課程。根據學生的不同風格特點安排相關課程內容,重點培養學生對舞蹈動作的了解以及其在實踐過程中動作規范性、準確性、表現力、模仿性。在培養學生形體動作的同時,向學生灌輸基礎知識文化,使其在實踐的基礎上領悟舞蹈文化知識。當學生對民間舞蹈文化知識具有初步了解及能夠熟練掌握相關形體動作時,分科目教授不同民族的民間舞蹈,從而擴展學生對民間舞蹈文化認識的知識面,通過理論性、背景文化與實踐練習的結合,從而在有限時間內合理安排課時,提高教學質量,創造教學價值。在文化知識的教學中,不僅要介紹當地的風俗民情以及地理環境也應該介紹當地民俗、人文特點,通過對當地習俗、人物性格的了解揣摩舞蹈角色的靈動性,從而在民間舞蹈文化的基礎上對舞蹈教學進行創新。
四、結語
民間舞蹈文化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是一種文化沉淀,又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再現,因此在進行民間舞蹈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情感與知識的融合,強調文化與表現的融合。本文通過對民間舞蹈教學中的舞蹈文化現狀進行剖析,從而通過探討民間舞蹈文化與民間舞蹈教學之間的關系,使民間舞蹈文化與民間舞蹈教學進行有機結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舞者的綜合素質,創造了舞蹈文化的現代文明。
作者:李曉君 單位:寶雞職業技術學院藝體系
第二篇
1、民族的風格性的多元化
中國擁有著眾多的民族,每一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的文化特色、語言系統,在此之下也孕育了不同風格的舞蹈,這些舞蹈在中國的歷史發展中,傳承者傳統文化并且反映了每個民族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針對這么多種的民族風格,作為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我們是否僅僅通過考察學生的學習能力來由簡到繁的教授呢?這個問題的答案關系著整個舞蹈未來的發展。民族的風格性的表達不僅僅在與獨特的外在表達方式,更要體會里面蘊含的內在情感。而中國的大部分教育中,仍然還在進行著簡單機械的模仿,缺少對于文化的講解,更缺乏將文化和舞蹈律動的結合。風格性是一個時代的民族的文藝作品的思想特點和藝術觀點,那么放在舞蹈中,風格性舞蹈是集作品的內在思想、外在的形象和創作者本人的個性于一體的表演。中國的舞蹈文化有很多,比如海洋文化、草原文化等,造就了各種舞蹈類型。維吾爾族的舞蹈風格體現的就是綠洲文化,它的脫帽和扶胸無一不是表示維吾爾族人們對生活的追求。蒙古族的舞蹈是典型的草原文化的代表,它底蘊深邃、架鶩不馴,洋溢著大自然的氣息,舞蹈中也體現了蒙古族同胞的豪放性格和質樸的審美標準。雙肩的抖動和平面繞圈則是融匯老鷹和駿馬的形象。
2、針對舞蹈的風格性的教學方法
2.1深人貫徹舞蹈意念。
要擁有一個完美的動作,舞蹈意念的存在是必然的。舞蹈意念是指通過聯想從而在舞者內心深處塑造出符合舞蹈動作的氣質、性格和情感。這是一種思維中樞神經的反射,讓舞蹈意念和自身靈魂達到統一,做出完美的動作。以朝鮮族的舞蹈為例,首先要了解朝鮮民族的舞蹈意念,朝鮮族的舞蹈的風格特征是沉穩和含蓄,朝鮮人民的性格特征是堅韌、典雅。朝鮮人民經歷過多次的外來侵略,具有勇于對抗暴力的堅強意志。同時,受中國儒家文化的影響,朝鮮人民以義、禮和孝作為道德觀念。只有理解了朝鮮文化,體會出朝鮮舞蹈的意念,才能將舞步跳出生命力。
2.2學會欣賞不同的風格。
學過舞蹈的人都知道,一樣的動作在不同的音樂下會有不同的表現特點,這就要求學生提高自己的審美標準,多去看不同民族的舞蹈,并進行對比,才能有效的感知不同的風格。以“一鷹三態”為例,蒙古舞的鷹是生活在大草原上面的英雄,展現出來的是一種翱翔的感覺;藏族舞的鷹是一種與神為伍的神鳥,它有著靈性和特殊的力量,甚至可以將死者的靈魂帶到天上,所以展現出來的是一種崇敬的表達方式;塔吉克族的鷹有崇敬,但是略帶一些灑脫和輕快,甚至它有保留古西域的文化,所以表現的鷹與上兩種不同。三種民族三種鷹舞,各有千秋,需要學生去解釋、區分不同的表現形式,學會欣賞不同的民族舞蹈的表現風格,從而提高自己跳舞水平。
2.3提倡展現個性。
風格是可以一直保留沒有任何變化的,但是個性卻因人而異。在當今的社會里,各個民族的溝通都能達到順暢,人們看到其他的舞姿也相對容易,簡單的模仿已經走出舞臺,怎樣讓舞蹈再進步、再創新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而這其中,對于個性的追逐則成為一個有用的工具。回歸到風格上來講,每種風格煥發出異樣的光彩的時候,都是一種新的個性介人而導致的。不同的生活體驗造就了擁有不同個性的人,只有將個性極致的發揮出來才能將風格演繹的淋漓盡致。
2.4教學方法要多樣性。
舞蹈的形式多樣和學生的個性百般使得舞蹈的教學不能是單一的教導。舞蹈的教學是一個很復雜、很艱巨的過程,它要將眾多的表現形式反復的學習和研究。民族舞有著一致的民族性和價值的取向,這對于學生的掌握無疑是一個福音。在日常教育中,教師可以領著學生去實地考察一下當地的民風民俗,切身感受舞蹈形式的發源地可以增強學生的舞蹈領悟。學校不同的舞種之間要進行互通有無,這樣可以體現出舞種的差異化并激發出學習者的好奇心。
2.5如何培養學生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民間舞蹈的風格性,就需要教授者學會讓學生產生好奇心并利用這個好奇心。比如通過講解例子,讓學生對此產生想要接觸的沖動,但是要求例子具有新穎性同時也要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范圍,具體的例子可以拿舞姿來取材,像為什么蒙古族的舞者經常出現0型腿啊,這種問題就會讓學生產生思考,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如何才能讓學生產生學習興趣呢,第一步應該有一個好的學習氛圍,讓好的情緒帶到課堂,將不愉快的東西放到一邊。第二步應該產生類似朋友之間溝通的感覺,這樣有利于學生接受教師的想法,不會有壓力。
3、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從不同民族的舞蹈風格人手,就“一鷹三態”闡述了不同風格下面的不同的表達方式。同時針對風格性分析了教育方式和方法,以便教授者和學習者都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民間舞蹈的風格性運用到實際工作和生活中。
作者:劉菲 單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第三篇
一、對“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法的分析
其一,具有特色的教學方法。首先,“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讓學生通過自己努力達到每一個單元目標;其次,“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采用縱橫協作比較的教學方法,即教師按照教學要求樹立教學培養目標,促進各“單元”間的橫向聯系,對教學內容進一步優化;其二,具有自身特色的師資配置。教育管理者根據“單元”教學的特色進行師資隊伍規劃,促進各“單元”的相關老師對其教學內容進行探索和研究,對教學課程進行合理安排,從而將各自的優勢發揮出來,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
二、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的現狀
由于我國關于民族民間舞蹈教學還沒有形成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導致許多學校在進行舞蹈教學時都是摸石頭過河,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育者逐漸認識到完備理論體系的重要性。因此,為了培養高素質的民族民間舞蹈人才,必須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傳授。此外,目前我國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開展并未達到預期目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課程群的設置,雖然課程群的設置讓學生難以自發找到學習的重點,讓學生感覺課程知識不夠集中,但是課程群的設置豐富了學生知識,讓學生進一步了解了各民族民間舞蹈的文化背景和內涵,促進其對各類民族民間舞蹈的掌握;其二,進行講座式授課,這種教授方式是教師對各類民族民間進行簡明扼要的介紹,讓學生初步了解民族民間舞蹈的形式和內容,激發他的激情和斗志,產生對民族民間舞蹈的興趣。另外,通過對教學現狀的研究發現,我國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為充分發揮自身的指揮作用,促進了“單元式”教學模式的發展,但是受到自身理論知識的限制,“單元式”教學并未與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有機地結合,導致舞蹈教學的課程設計不夠合理。
三、如何促進“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實施
1.為“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提供構建的基礎
其一,進行教學經驗的總結。面對當前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教學法現狀,國內權威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者必須樹立精益求精的研究和教學態度,對各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的先進經驗進行總結,為“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的實施提供實踐的基礎;其二,對課時量的增加。由于民族民間舞蹈院校的管理者認識到民族民間舞蹈的重要性,對民族民間舞蹈的課程設計進行了調整,希望通過課時的增加為教學提供空間。
2.為“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提供構建的框架
首先,需要了解“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的教學特點和基礎。其中包括對教學方法的單元化,并通過各自的單元化教學發現其中的共同特點,將此特點作為“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的框架。另外,需對“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的共性和特性需要進行初步的了解。其次,進行“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的總結。在進行教學法的總結時,研究者可以先對獨立存在的“單元”進行研究,然后對各“單元”的教學方法進行歸類連接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和教學法框架。最后,將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因為“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注重舞蹈特色和民族文化,注重對各類知識的相互總結和加強知識間的聯系。
四、結語
“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作為民族民間舞蹈的一種有效教學方法,應該得到教育家的高度重視。此外,通過對“單元式”民族民間舞蹈教學法的研究,實現了民族民間舞蹈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提高了學校的教學質量,培養了大量優秀的民族民間舞蹈人才。
作者:林亮 單位:浙江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