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健康教育論文
1滿足病人對健康教育內容的需求
對于擇期手術病人,多數存在對疾病、手術、預后、經濟負擔等引起的緊張、恐懼、焦慮情緒,特別是腹部手術需要進行胃、腸造瘺和人工肛門者,都懼怕影響個人形象及生活質量,產生難以適應身體改變的心理,甚至自卑。楊紅葉等研究表明,國內一般認為90%的病人對手術缺乏了解,30%病人術前感到害怕術中疼痛難忍,絕大多數病人在術前會打聽手術醫生和麻醉師的技術和經驗,而懷疑手術效果,病情嚴重的病人對手術成功缺乏信心。
本次調查顯示,90%以上病人需要了解手術方式及時間、疾病并發癥的預防知識及術前注意事項,84%病人需要了解疾病的病因,88%病人需要了解術中可能出現的意外情況,77%病人需要了解術前用藥及76%病人需要了解術前相關行為訓練。因為亦有調查表明病人對醫護人員的技術水平、手術室的環境、器械的設備等缺乏了解和信任而產生焦慮。如果先了解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首先可改善病人因知識缺乏而帶來的精神和情感困惑;其次可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促進術后早日康復。其實,在臨床護理工作中,只要準備充分,病房護士就可以承擔起實施由病人主導的術前綜合健康教育的角色,且與傳統術前健康教育的實施比較,不會過多增加病房護理工作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以及護理工作量,這樣更加易于推廣使用。
2因人施教,選擇有效的健康教育方式
病人擁有不同文化經濟背景,來自社會各個崗位。只有因人施教,采取多樣化的宣教方式,才能及早預防疾病與減少誘發疾病的高危因素,從而保證健康教育起效。當然僅靠簡單的宣教,并不能滿足不同病人的需求。本次調查表明,54%以上病人愿意選擇醫生護士床邊一對一的講解和演示、相關圖書小冊子閱讀、病友經驗介紹與交流。此外,有研究表明,由于健康教育的方式不同會有不同的效果,為了提高健康教育的效果和病人及家屬對健康教育的滿意度,應用中西醫結合健康教育路徑對住院行擇期開腹手術病人實施健康教育,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可見加強護理人員的健康教育意識,提高健康教育水平對術后康復的病人實施系統化的健康教育,顯得尤為關鍵。國外更有研究表明,病人在住院期間在教育方式的需求上又包括醫護人員講解演示,召開護患交流會。因此,根據病人和家庭的具體需要來選擇教育內容把“必須知道的信息”與“需要知道的信息”區分開來,重點施教“必須知道”的內容。這樣把重要信息前置,病人既能理解到位,又滿足了個性化需求。所以,護士應掌握時機因人施教,對不同的病人通過多種途徑采用合適個體的方式進行有效的術前健康教育,消除病人圍術期疑慮,從而讓病人做好充分的生理、心理準備,達到加快康復進程的目的。
3提高護理人員護理水平
現實中,有些護士沒有細致評估每個病人的健康教育需求,沒有為每例病人個別考慮健康教育內容及方式,而是主動盲目用條文式教育,單方面灌輸強加于人,這是健康教育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現代健康教育要注重互動性。但教育靠人,那首先要解決目前護士的短缺問題,這樣才能讓護士有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去提高自身素質,從而獲得病人的信賴和認可。作為臨床管理者,要加強健康教育質量控制,建立完善的健康教育評估體系,使臨床施教更具可行性、準確性,對提高病人的滿意度會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可見改變過去只講術前準備及檢查等知識,將術后康復期的健康教育提前,并納入到術前健康教育的計劃中,既有利于病人接受及配合手術,又有充分的時間來學習和消化健康教育的內容。因為一次灌輸的內容太多不利于病人的理解與記憶,所以護士應做到宣教個體化,對于病人未掌握的內容可以采取少量多次或多次重復的方法。而對文化程度較低的病人,口頭交流時語言應該盡量通俗易懂。宣教過程中應有問有答,鼓勵病人及家屬主動參與到互動中,這樣既可以調動病人的積極主動性,又加強了家屬對病人的督促職責,更有利于落實健康教育。
作者:陳冬燕 林田 單位:廣東藥學院護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