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自新中國1984年首次參加第23屆洛杉磯奧運會以來,我國運動員共獲得了取得了163枚金牌、117枚銀牌、106枚銅牌。而這些為國爭得了榮譽的健兒有九成以上來自各級各類體校的輸送,體校也成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當前,隨著形勢的發展很多中等體校都與相關高校合并成為職業技術學院。但是,在這些光鮮的背后,我們也應該看到競技體育人才培養殘酷的一面,那就是淘汰率高,據統計,我國競技體育隊伍每年培養4000多名運動員才能產出一名世界冠軍。其他大部分還將面臨升學和就業問題。
一、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文化教育薄弱的原因分析
(一)體制方面的原因。長期以來,體育系統和教育系統沒有建立起有效的結合機制,我國運動員的文化教育主要由體育部門來抓,體育系統搞教育畢竟不是專長,教育管理專業化水平不高,教學設施、師資水平等教學資源總體而言仍相對不足,加上“成績第一、金牌至上”是其首要目標,文化教育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和保障。
(二)學生家長及本人對文化教育重視不夠。有的是受到社會現象的影響而不重視文化學習,比如國家對獲得大賽冠軍的重磅獎勵,比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大賽冠軍可在與著名企業的合作而獲得巨額經濟收入而現在大學畢業生找到一份好工作并非易事等等。如果學生自身有一些體育特長的表現,就很自然地產生希望通過優異的比賽成績來體現人生價值的想法,于是進入各類體校,然后拼命的訓練而忽視文化學習。有是恰恰是因為文化成績不好才從事競技體育,希望以此能過特長生、單招生等渠道升學,結果文化學習越不行,越希望加大訓練力度,反過來又使文化學習更不行。
(三)文化學習時間得不到保障。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所在的體校與普通學校不同,訓練和比賽要占去很大一部分時間,文化課的學習的時間無形中就會受到影響。同時,由于訓練非常辛苦,休息不好,課堂的文化課效果也受到影響,在大賽前的集訓更是會離開學校可能長達幾個月,文化課的學習受到的影響會更加突出。
(四)文化課程的設置上和文化課的內容缺乏針對性。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都是在比照普通學校的基礎上降低標準。文化課的對他們而言過于枯燥,同時應用能力的提高也不強,難以引起主動學習的興趣,導致厭學現象的發生。
二、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文化教育薄弱的后果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文化教育薄弱,對學生本人的個人發展和社會帶來了不良影響,也對競技體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消極影響。
(一)對學生本人的人生發展產生了不良后果。文化基礎的薄弱給競技體育后備人才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問題。就升學而言,打好文化基礎,尤其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文化課基礎,是將來進一步深造、進修的重要保證,文化課成績不好,如果無法進入專業隊,那升學也會成為問題。就就業而言,由于我國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上的高投入、低產出,高淘汰率,使大量的運動員中途被淘汰,在自主擇業的大環境下,學歷層次低、文化水平低的他們顯然無法在各種應聘和考錄中占據優勢,從而成為就業的弱勢群體。最終會給自己和社會帶來不良后果。
(二)對競技體育事業產生消極影響。競技體育事業的興旺發達必須要有源源不斷的后備力量,但由于競技體育的高淘汰率和文化教育時間不足,加上轉戶口的引力和包分配優勢的消失,許多家長不再愿意把有運動天賦的子女送入體運動學校,而是充分利用了我國230多所高校具有可以特招高水平運動員的政策,將他們送入高校。但是高校的運動隊與專業隊之間沒有銜接機制。一方面,這使多年來形成的三級訓練體制受到沖擊,影響了體育后備人才的生源。另一方面,使得高校中大批本可以成為高水平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沒有進入專業隊。這也是教育系統培養的運動人才對世界三大賽的貢獻率支微乎其微的重要原因,這既使人才、科研和設施等資源優勢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也無形中影響了我國競技體育的可持續發展。
三、對加強競技體育后備人才文化教育的探討
(一)要理順體制,作好“體教結合”。這包括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搞好體校與普通中小學有機結合,使后備人才的體育訓練與文化學習兩不誤。這種結合既可以是合作,還也可以是合并。
(二)要作好相關規定的落實工作。目前,在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認定中,文化教育教學已開始作為相關條目納入認定條件,并占有一定的比重。這從制度層次為在體育后備人才培養中加強文化課提供了動力。因此要根據認定條件充分作好相關工作。
(三)要加強體校文化教育資源的投入。通過各種籌資渠道,加大教學設備如多媒體、語音室、實驗室的等硬件設施的建設,保證優良的教學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