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縣域經濟發展與財源建設現狀分析
(一)骨干財源匱乏,財源結構單一,持續性差
經濟狀況決定著財源的分布、結構及穩定性和持續性。由于實體經濟單薄,工業經濟在全縣經濟布局中起不到應有的主導和支撐作用,果品洋芋畜牧等農業產業相對成為全縣的主導產業,這些農業產業多以農戶為單位,經營分散,組織化程度低,其產品基本為初級農產品,附加值低,加之國家對農業實行減免稅等優惠政策,農業產業方面的財源對財政貢獻很少。2012年,全縣增值稅在大口徑財政收入中占比14.6%,企業所得稅占比0.6%,兩稅種占比低,基本上反映出縣域工業企業生產規模小且盈利能力較差;尤其是2011年后半年縣煤礦改制后,納稅額在百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空白,工業骨干財源嚴重匱乏。2012年,營業稅在大口徑財政收入中占比20.6%,營業稅相對成為主體稅種,主要稅源來自縣內建筑及房地產企業,營業稅結構單一,且這些企業主要依靠縣上的重點建設項目,近兩年依托縣城南擴,稅源較好,但這方面稅源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較差;在第三產業上,來自金融、保險、通信、倉儲等現代服務業的稅源較少,新興財源發展跟不上。
(二)財政自給率低,對上級財政的依賴度高
“十五”時期,全縣地方財政收入對財政支出的貢獻是12.06%,“十一五”時期下降到4.26%,2011年、2012年分別為3.53%、4.07%,縣財政自我保障程度降低,財政收支矛盾突出,對上級財政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促進縣級財源建設的政策建議
(一)發揮比較優勢,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壯大財源基礎
市場機制作用下,“優勝劣汰”,生產要素總是向優勢地區和優勢產業轉移流動。在近幾年的發展中,莊浪縣梯田、勞務、旅游三大產業的優勢已逐步顯現出來,并且得到全縣上下的共識。但是,由于產業鏈條短、技術含量低、市場化程度低,產業的比較優勢還沒有充分發揮出來,沒有形成經濟規模。今后,要著重在做大做強三大優勢產業上下功夫。圍繞百畝梯田,在繼續做好果品、洋芋基地建設的同時,在倉儲、包裝、物流、深加工、產品服務及品牌建設方面積極引導創辦龍頭企業,延伸產業鏈條。發揮勞動力資源優勢,在服裝、小工藝品加工等勞動相對密集的加工制造業和服務業上建辦企業及個體戶,將外出務工的勞動力吸納回來,在縣內創業就業,搞活縣域經濟,夯實地方財源基礎。以政府投資主導,多方吸納民間投資,積極開發縣內豐富的旅游資源,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實力。
(二)創優發展環境,主動承接產業轉移,培育新的財源增長點
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深入推進和東部地區產業升級轉型,大量產業和資金向中西部地區和小城鎮轉移落戶,莊浪縣在招商引資上面臨前所未有的商機。關鍵是要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筑巢引鳳”,主動承接我國產業轉移的大趨勢。莊靜高速、天平高速(途經莊浪)兩條主干道已批復立項,加之已實現了鄉鄉通油路,長年困擾縣域發展的交通瓶頸必將全面打通。現在要重點關注“軟環境”,從群眾的市場觀念、創業意識、創業技能、文明素養,到政府機關及窗口行業的開放意識、效能、服務以及土地、財稅、金融等方面降低門檻、創優服務,切實營造開放的、寬松的發展環境,依托縣域內的梯田產業基地和勞動力資源優勢,吸引投資興辦實業,快速提升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規模,培育一批有實力的財源企業。
(三)加快推進城鎮化,釋放消費紅利,提高財源層級
2012年末,莊浪縣城鎮化率28.4%,明顯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既是經濟發展上的差距,也是今后推動縣域經濟發展的一大潛力。加快推進縣域城鎮化,更好吸納對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有效融合工業化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必將全方位提高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和消費水平,釋放農村潛在的消費紅利,促進商貿物流、住宿餐飲、房地產、金融保險、信息傳輸等服務業在縣城及中心集鎮的集聚和發展,提升縣域財源層級。
(四)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推動縣域經濟轉型跨越,增強財源建設的可持續性
莊浪縣經濟在近幾年發展較快,但由于基礎薄弱,總體上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縣域經濟總量相對較小,推動縣域經濟快速增長、跨越發展仍是經濟發展面臨的主題。另一方面,決不能走“高能耗、高排放”粗放式發展的老路,要把“跨越”發展和“轉型”發展結合起來,在節能減排中推動縣域經濟跨越發展。在市場機制發揮基礎性作用下,釋放民間資本的競爭活力,促進縣域經濟快速發展,同時,政府投資要充分發揮引導和杠桿作用,通過財政貼息、擔保、獎補等多種方式,積極引導各類投資向節能型產業、循環經濟、科技含量和經濟附加值較高的產品上集聚,推動縣域經濟轉型跨越,增強財源建設的前瞻性和財源可持續性。
作者:何曉宏 單位:甘肅省莊浪縣財政局
(二)
高效服務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環境是一種財富,是吸引投資者的強磁鐵。政府是創造環境的主體,企業是創造財富的主體。一個地方的地理位置是不可改變的,可以改變的是政府的服務,政府的高效服務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近年來海南各市縣為發展縣域經濟,都在加大招商力度,但在優化發展環境、提高服務水平上與昆山等地區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雖然海南大部分干部執行能力較強,但仍有一些部門“親商、愛商、護商”的意識不濃,不惜損害投資商的利益,對明令禁止的行政審批(服務)項目依然照舊收費,一些職能部門的辦事人員以權謀私,吃、拿、卡、要現象屢禁不止,一些部門和個人衙門作風嚴重,推諉扯皮,辦事久拖不決,工作落實不到位;有的單位和部門只關心局部利益,凡事以利為先,有利可圖的就“越位”,無利可圖的就“缺位”。這些行為極大地傷害了群眾和投資者的心,嚴重破壞了創業和投資環境。要加大監督整治力度,消除阻礙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要切實轉變干部工作作風,進一步加強效能建設和服務型政府建設,強化“效能建設就是提升核心競爭力、效能建設就是提高執政能力”的理念,規范各種收費行為,制止各種亂收費,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建立一支“真抓實干、創新實干、改革實干、廉潔實干”的干部隊伍,為投資者提供一個高效、便捷、公開、透明的行政服務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加快縣域經濟的發展。
發展戰略的連續性是縣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一個縣的經濟發展思路,往往經幾屆領導班子探索形成,是廣大干部群眾智慧與心血的結晶,后任的領導要在具體可操作層面不斷充實、完善,不要輕易變更。與昆山等地區相比,我們在發展戰略、政策的連續性上有一定的差距。海南一些地方呈現出政府超強干預模式、干部經濟模式、政績經濟模式、指標經濟模式,往往是新官新思路,一屆領導一個主張,一種思路,而縣域經濟的基礎又比較薄弱,每一個新的定位就意味著資源要重新配置,導致基層干部無所適從,造成原先發展措施效果落空,有限的資源被浪費,沒有得到充分利用。為此,海南縣域經濟發展要認清自己的優勢,重在打基礎,立長遠,集中發展有競爭優勢的主導產業,不能朝令夕改,一屆班子一個目標,急功近利,看見別人發展什么產業,自己也照葫蘆畫瓢,必須保持縣域經濟發展戰略、政策連續性,按照制定好的藍圖,著眼轉型升級,一茬接著一茬干下去,不動搖不懈怠不折騰。
作者:林芳蘭
(三)
一、資源基礎觀的缺陷
1、資源基礎觀強調優勢資源,但縣域經濟更注重利用綜合資源。企業擁有某項特殊的異質資源,就可能給企業帶來收益,讓企業在競爭中獲利,但縣域經濟依賴異質資源,而不注重對各種資源的綜合應用,尤其是對各項自然資源的過度使用,可能帶來比較優勢陷阱,例如礦產資源衰竭而讓縣域經濟一蹶不振等。有的縣域經濟體可能也具備各項自然資源、社會資源和組織資源,但各項資源所占比例存在問題,例如過多依靠投資而不是技術創新,過多依靠傳統產業,在政策上缺乏對新產業的扶持等,缺乏對各項資源的組織和協調,沒有根據縣域發展戰略和資源供需情況,對相關的資源進行重新配置,忽視了縣域經濟核心競爭力的培育,導致走向粗放型發展模式。
2、資源基礎觀追求資源優勢,但縣域經濟注重減少資源劣勢。縣域經濟可能通過上級政府從同一行政區內的跨區調配資源,甚至采用上級政府的財政轉移、專項資助等方式獲得相關資源,縣域經濟的特點就決定了其在區域間的合作遠大于競爭,企業由于資源有限,更強調“由點帶面”,以優勢資源獲得競爭高點,然后實現綜合發展;而縣域經濟由于擁有資源更多,需要解決縣域內各類問題也更多,更注重“查漏補缺”,更關注減少資源劣勢,即實現“人有我有”,然后才是“人有我優”。
3、資源基礎觀追求資源不可流動,但縣域經濟的資源能自由流動。企業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為防止模仿,優勢企業需要保護和強化特殊資源,資源很難被其他企業學習,不會輕易流動;在縣域經濟中,由于區域合作遠大于競爭,在上級政府協調和資源逐利的背景下,隨著縣域經濟間相互學習,優勢企業不斷向外擴張,即使是核心資源,也沒有太大的流動障礙。
二、資源基礎觀的再認識
1、縣域經濟的重要資源來自都市經濟。根據2012年湖北省縣域經濟綜合統計,武漢市的近郊江夏區、黃陂區和蔡甸區分別排名第一、四和六位;排名前列的縣域經濟體,基本位于湖北的六個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周邊。縣域經濟的重要優勢是勞務成本和土地成本低,但發展良好的縣域經濟并不在那些成本最低的區域;縣域經濟的發展,其區位優勢明顯,更像是從城市“溢出”的重要資源,再與當地的配套資源結合,擴大了城市的產業集群,延長了相關產業鏈。縣域經濟不可避免地融入都市經濟,成為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以發展旅游業為例,鄂西生態旅游文化圈的發展,最缺乏的不是自然風光,而是高標準的旅游基礎設施、優質的宣傳推廣、專業化的服務質量等硬軟件建設,這些都需要由都市經濟“溢出”資金、技術、管理等相應重要資源,當所有資源相互吸引,匯聚齊全后,相應的旅游產業就發展起來了,由于游客多數來自都市,位于縣域的旅游經濟并不能“獨立發展”,而需更深入地與都市經濟相結合,兩者呈現“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格局。
2、縣域經濟的優勢資源流向都市經濟。湖北作為農業大省,三農問題表現出的矛盾比全國更加突出。2009年湖北農村人均耕地為1.43畝,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8%,2010年湖北農業生產值占GDP的13.4%,而農業從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口的46.4%。從理論上,能夠流動的資源,都會匯集在市場中能獲得最大收益的區域,假設1元投資到農業和工業中,各能獲得0.1元和0.2元的收益,則金融資源就會匯聚到工業中;假設1畝土地投入到農業和工業中,各能獲得0.1元和0.2元的收益,則土地資源就會匯聚到工業中;假設1個農民工投入到農業和工業生產中,各能獲得1000元和2000元的收益,則人力及其相關資源匯聚到工業中。這種資源流動,直到其在不同領域獲得相同收益時,才會停止。由于工業在都市中更多,資源更多匯集于都市經濟中,從某種意義上,只有都市經濟中相關資源飽和后,才會向縣域經濟中“溢出”,以期獲得與都市經濟相近的收益。資源流動現象,讓以資源基礎觀解釋和指導縣域經濟發展遇到了巨大挑戰,也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為避免走向粗放型發展道路提出了新思路。
三、新資源基礎觀指導下的湖北縣域經濟發展
1、轉變觀念,建立大資源觀和有效資源觀。大資源觀不僅重視自然資源,更強調社會資源和組織資源。例如,縣域經濟發展的戰略性規劃與管理、縣域文化軟實力、制度創新與制度政策供給能力、社會綜合治理與控制能力、公共產品提供能力等,都屬于資源類型,都需要由相關組織提供有效供給。有效資源觀是指只有對縣域經濟發展產生顯性或隱性、長期或短期作用的資源才是有效資源,即只有通過廣義市場交換,有價值的部分才是資源。例如,旅游資源當然包括的當地自然風光,但可能并不包括交通不便、不具特色、難以開發建設的某個山洞。同樣地,難以在當地找到就業崗位的人力資源,或者掛在墻上無法落實的規劃都不能稱為有效資源。
2、增加資源存量,理順資源關系。《決定》指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及保障農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實質就是將土地轉化為土地資源,資源的存量就有了巨大增加。理順資源關系是指將各類資源以合理價格參與市場交換。部分縣域政府為了招商引資,低價甚至免費提供工業用地,放松環境管制,這樣將導致經濟發展方式難以轉變,經濟增長依然被鎖定在粗放增長模式。《決定》指出,加快自然資源及其產品價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生態環境損害成本和修復效益,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環境、誰破壞生態誰付費原則,就是要求理順資源的關系。
3、與都市經濟協同發展,實現更高層次的資源互補。縣域經濟與都市經濟的競爭并非零和關系,而應加強合作,發展不搞“小而全”。縣域經濟的發展只能充分依據縣域內資源與外在條件,發展特色縣域經濟產業才能緩解縣域經濟中的部分資源稀缺問題。發展縣域經濟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以企業為主體在更高層次、更大范圍內優化資源配置。政府在調結構、定項目、建基地時要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因素,只有在突出和合理利用優勢資源的基礎上,才能與都市經濟共同發展。
4、不簡單追求優勢資源,而更應促進資源流動。無論是以農業、工業或服務業為基礎的縣域經濟,本質是多種資源的不同結合方式。由于多數資源的可流動性,從長期發展看,縣域經濟發展,重要的不是保持住特定資源的優勢,而應隨著市場需求和宏觀政策的調整,不斷變化多種資源的配合比例,改進結合程度和更新資源類型。無論是采用發展高效農業、特色農業、興建工業園區、旅游興縣、商貿強縣等模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重復建設和同質化都會使競爭壓力越來越大,資源由進入變成退出,縣域經濟體將以信息化、產業轉型或改善投資環境、創新管理及服務等措施調整資源配合程度。長遠來看,縣域經濟的優勢是不斷變化的。
作者:李曼 單位:武漢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