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體育教育論文
1體育教育與心理健康的關聯
人們通過體育鍛煉,不僅僅是在活動身體,同時伴隨著復雜的心理活動,這就是體育教育。目前,大家一致認為要增強體質和促進健康都可以通過體育鍛煉達到。學者和普通人也漸漸的認識到了體育教育對于心理健康的促進作用。國內外眾多學者對于教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從心理、社會、生物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體育教育使得心理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得到有效促進。心理環境可以通過體育教育建立的廣闊豐富,心理環境的改善主要是通過體育項目的選擇,氛圍的改變,對手的變化。體育教師在體育教育中,對教學課程進行調控,可以使得學員有意識的進入心理健康培養的過程。在體育鍛煉中要使得學員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展,就應該把體育教育作為一種重要的手段,來消除心理疾病,改善和提高心理水平。
2如何運用體育教育促進心理健康
2.1通過體育教育,克服恐懼心理,培養心理承受力,增強自信心
現代社會雖然人們可以通過醫療監督、心理咨詢、思想教育和家庭教育等多種途徑提高和改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與此不同,體育教育是融游戲、競賽、藝術和娛樂為一體的活動,它能直接帶來愉悅感,能降低緊張和不安的情緒,維持心情平衡,幫助人們勇于面對困難,克服自卑、恐懼心理,促進心理健康。因此說,體育教育在促進心理健康方面擁有其獨特,不可替代的方法和手段。比如,一部分學員因其自身的心理缺陷,對單杠、雙杠等體育鍛煉形式充滿恐懼感,甚至因此放棄了一些體能素質培訓機會。而如果此時體育教師多給予關心,耐心指導,寓教于樂,堅持快樂、積極、健康的體育教育原則,在快樂中鍛煉,在鍛煉中獲取快樂,使學員對體育鍛煉產生興趣,始終保持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創造寬松環境,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從而幫助他們順利完成體育鍛煉。那么便能使學員通過體育鍛煉克服恐懼心理,培養心理承受能力,在體育鍛煉過程中產生心理愉悅感,增強自信心。
2.2通過體育活動氛圍,提高與人溝通協作的能力,融洽人際關系
丁肇教授是著名的醫學心理學家,他曾經指出:“人類對于人際關系的適應就是人類的心理適應,所以人際關系失調是造成人類心理病態的主要原因。”良好的交往和溝通能力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前提條件。從社會學角度來看,現代社會的精神縮影就是體育精神,而體育活動其實就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模擬。人們的成功與失敗、群體與個體等種種體驗都可以在體育活動獲得。體育教師可以通過體育活動使學員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塑造人格、樹立正確的生活觀和價值觀。而且,體育活動增加了人際交往和溝通協作的機會,提供了一個開放的、寬松的、和諧的氛圍,讓人的心理得以調節與放松,通過體育活動產生人際交往的愉悅感。而且通過一些多人參加的體育活動,比如體育游戲及各項球類活動,是以集體協作為主,需要大家之間互相合作、幫助、交流,因而通過這些體育活動,便培養了團結協作與集體主義精神,提高了溝通交流和人際交往的能力,融洽了人際關系。
2.3通過體育教學,促進智力開發,提升意志品質
智力是人們認識、理解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經驗等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記憶、觀察、想象、思考和判斷等。體育教學過程融知識、技能、情感、意志和集體協作為一體,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觀察、記憶、想象、思考和判斷等智力因素的發展,還可以使學生的意志品質得以提高。因為不論任何體育運動項目都要求運動員有勇敢、堅強、自制、刻苦等良好的意志品質。體育教學可以促進學員意志品質的培養。比如中長跑教學,由于它的過程艱苦加上形式比較的單調和枯燥,導致大部分的學生對其產生畏懼。但是,從心理健康角度來分析,最能磨練學員的意志和毅力的一項體育運動就是中長跑,并且會使得學生的意志品質得到提高,吃苦耐勞的品德得到培養。
3總結
在進行體育教學過程中,對意志品質的培養,還需應因人而異,根據不同的心理問題,選擇不同類型的體育項目。一般來說,針對孤僻、不善交往的學員,應選擇融入性較強的集體項目;針對缺乏信心的學員,應選擇簡單易做的項目;針對自負的學生,應選擇難度大、動作復雜的技巧性項目;針對膽怯的學員,應選擇具有勇氣,挑戰自我的項目;針對優柔寡斷,患得患失的學員,應選擇反應時間短,須快速、果斷的項目;針對急躁、易怒的學員,應選擇平和的項目;針對遇事緊張的學生,應選擇較激烈的項目。而且,體育教學在采用公開的、共同認可的方式和規則,進行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的競爭活動時,學員可以從中體驗生命的價值,鍛煉他們承受挫折與失敗的能力,培養他們的紀律性和自律性,勇敢果斷和堅毅頑強的品質,公平競爭與創造創新的意識以及團結協作與開拓進取的精神。
作者:武振東 單位:中共許昌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