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游戲動漫
近年來,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看似百花爭鳴,實則在這些熱鬧背后,不禁讓人有些擔憂。由于談及近些年中國電影發展的范圍,多少有些空泛。因此,本文將研究范圍劃定為:近兩年院線上映的電影。以此為實例,闡述本人對近年來中國電影發展的認識。
我們暫且先梳理2010~2011這兩年,在中國院線上映的本土電影。
2010年大致有以下數部:《孔子》《我們天上見》《杜拉拉升職記》《葉問2:宗師傳奇》《三笑之才子佳人》《唐山大地震》《異度公寓》《人在?逋盡貳段鞣緦搖貳洞笮???貳兜胰式苤?ㄌ斕酃?貳渡介?髦?怠貳墩允瞎露?貳度米擁?傘貳斗淺銜鶉?》《花田喜事2010》《月光寶盒》《線人》等。我們還會發現一個現象就是大陸與香港演員班底的混搭,像是《全城熱戀》。
2011年大致有:《新少林寺》《武林外傳》《我知女人心》《無人區》《新倩女幽魂》《建黨偉業》《辛亥革命》《鴻門宴》《關云長》等數部影片。
我們知道,在過去,對于文藝片的“冷清”,從事電影業的專業人員會抱有兩種態度:一方面,對電影的發展,有人抱有最初的堅持,即,通過電影來表達最簡單的想法,不在乎觀眾多少,或者評論好壞;另一方面,電影人認為文藝片的“冷清”,多數由于觀眾素質高低造就,而本身與電影人沒有關系,甚者會有電影人自覺“委屈”,即,一部具有深度的影片上映,無人問津落得票房慘敗,因此,自己也不得不落入商業片的“俗套”。
其實,這里隱藏了兩種“對立”群體:大眾與精英兩種文化群體的“對立”。多數電影人似乎為滿足大眾的需求,而逐漸放棄對精英文化的追求。大眾文化具有的是一種通俗、大量的特點;而精英文化與大眾文化的區別在于:“精英文化文本是以追求人生的終極價值為旨歸的,它推崇理性原則;而大眾文化文本則是追求快樂原則和感官的愉悅。”①這也是電影人一直面臨的問題:如何面對兩種文化的“對立”?在本人看來,電影雖說是大眾消費的藝術,但如果能夠將大眾與精英兩種文化有效地融合起來,必然會提高我們本土電影的藝術水平,自然也不會人云亦云地落入俗套。如同“洋為中用,古為今用”,實則是一個道理。怎樣將兩種不同的文化有效地糅合,使得大眾文化的“品味”提升,卻沒有精英文化的晦澀難懂,這其實還需要我們不斷地嘗試。正如同文藝片與商業片,早已沒有過去那么界限明確。以此為例,只為辯駁一個論點,即是:對電影觀眾“品位”的培養,難道不該是廣大電影人的前進目標嗎?抑或者,廣大電影人通通順從多數電影觀眾的嗜好,普遍熱衷于拍攝“無營養”的愛情鬧劇?時而久之,滋養的想必多數是過去電影人“抱怨”的素質偏低的人群,對于觀影素養較高的觀眾而言,或多或少會對中國本土電影失望,長期不再過問本土影片。而在我們身邊,已開始出現這種趨勢。暫且不談素養高低,僅針對現在的青少年人群,問及最愛的幾部電影,無非是《變形金剛》《哈利•波特》《2012》,等等,再問是否知道《葉問》等本土電影,多數是一臉茫然告知。這些問題,埋在本土電影泛濫的隱患之下,追其根源,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現在的孩子或者青年人群對我們自己的電影不過問或不屑一顧?
本文將從產業化、類型、創作者、現實主義以及參照好萊塢等五方面,對此進行分析。
一、發行環節的薄弱
這里先不談電影本身如何,僅從電影產業上,分析關于中國本土電影的缺失。眾所周知,我國電影的市場化意識是源于1993年,那時也沒有所謂的“電影產業化”,可以說此前的中國電影是自閉的。而就在2002年才出現了“電影產業化”這么一個概念。與好萊塢相比之下,我國的產業化鏈條明顯沒有其純熟,這也是中國電影沒有好萊塢電影“熱銷”的一個原因。好萊塢的電影在面對觀眾之前,要經過一系列早已純熟的環節,從最初創作到后期的制作,再到發行環節,最后才會出現在觀眾面前。創作和后期制作,我們不提,暫且在這里探究關于電影面世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即,電影的發行環節。而我國電影和國外(尤指好萊塢)電影之間,很大的一部分差距,在于發行環節的薄弱。發行環節很大部分取決于發行商,而發行商最大的任務,就是要進行市場調查以及制作出相應的營銷策略。我們現在看來,在中國的電影產業發展中,發行這一環節,多少有些脆弱。為什么說它“脆弱”?這里要自問幾個問題:中國本土電影面世前,是否進行了有效的市場調查?是否針對不同的人群,在大眾傾向有所變化的同時,給予一部影片不同的發行時間或者方式?而在營銷策略上,好萊塢的做法是先給故事、影片名字等幾方面進行測試,并且綜合首映所產生的效果,來定制后期的宣傳力度和方式,這也就奠定了好萊塢影片總是成功的表象。因為面對大眾不感興趣的影片,他們不會選擇大力度宣傳,資金投入也是小額度的。而預映效果不錯的影片,發行商可能會將影片廣告的宣傳力度加大,更有甚者會提高票價。這樣有的放矢的做法,很大程度上節約了成本的浪費。而再看我國的電影放映,那些所謂的“大片”,顯然沒有適宜的市場調查,否則也不會出現耗資巨大,迎來一片“罵聲”的局面。這樣的結果就是:資金消耗了,沒有獲得相應的“安慰”,得到的就是大眾的罵名。由此可見,我國電影在發行環節上的薄弱,引來的必然是“得不償失”。這也是我們除卻電影本身,急需改進的方面。
二、類型單一,缺少張力
除了電影外部的運作,電影自身的“高質量”也是吸引觀眾的重要方面。通過梳理,我們發現中國院線上映的本土電影,大致分為以下幾種:(1)愛情片(以輕喜劇為主,少有文藝片)或純搞笑喜劇片;(2)翻拍經典、續拍片;(3)武俠動作槍戰片;(4)恐怖片;(5)中國特有的主旋律影片;(6)中國特有的古裝片(常以古文學小說人物或古代真實人物為例)。以上大致為近兩年的電影分類。表面上,很多人會認為中國本土電影以影片上映的龐大數量和貌似繁多的種類,遙遙領先于國外產出的電影,因此,會出現有人以為中國電影的發展趨勢不可小覷的認知,而這其實也最讓人擔憂。在大量并且“種類繁多”的表象下,占據中國本土電影比例較大的,其實就是愛情片和搞笑喜劇片。若在影院觀影,會直觀地發現三分之二的片種,是類似于《非誠勿擾》《全城熱戀》或者是《大笑江湖》這類的影片。這也就是較為令人擔憂的所在。直白點來說,就是中國的本土電影較之國外“大片”,多數顯得“小氣”。近幾年,常聽人這么評論本土電影:就那幾部片子。這其實很通俗地解釋了觀眾流失的一個原因,就是類型片的單一化。“在中國的商業電影中,類型影片相當不發達。不注意類型影片的確立和分化,把不同類型影片的流行因素在一部商業影片當中一鍋煮,夢幻性程度不高,形式特征不鮮明,不善于通過重復性生產來進一步培養觀眾的興趣……”②事實上,一旦談及類型,我們條件反射想到的,是好萊塢的各種類型片,從西部片中代表正義的牛仔在沙漠中策馬追逐歹徒,到美輪美奐的歌舞片,到形象逼真的ET,再到大氣磅礴的戰爭片,等等,而每種類型都有它們的不可取代的范式。回頭再看我們本土的電影,我們可以羅列的類型有哪幾種?如同我國當代一位有名的導演曾呼吁:“發展類型電影也許是振興民族電影的一條捷徑。”③很多時候,部分人對類型片會有所偏駁,認為類型的東西就僅僅滿足娛樂和消遣就足夠了。事實上,電影的娛樂性遠不止普通群眾所認為的那樣淺薄。“電影的娛樂性還應體現在影片具有超越國界的動情力,影視語言具有視覺沖擊力,音像畫面造型具有耐人尋味的表現性與象征性等方面。”④因此對于類型片以及對于它的娛樂性的認識,也許還需要我們繼續深究。或許,有人會說中國電影本身已有不少類型,但能運用恰當適宜的,有幾部?這讓我想起高群書的《西風烈》。暫且不提這部影片那些不算樂觀的評論,僅談關于它的類型突破。在中國,似乎少有一部像模像樣的西部片。至少,在觀眾看完《西風烈》后,想起了美國的西部牛仔,或者早期的《火車大劫案》。那么,至少在這點上,我們本土電影需要更多的突破,而不是墨守成規地拍爛了愛情喜劇,或是翻拍過去的經典,如同《新倩女幽魂》,注定不會如同王祖賢、張國榮版本來得經典,來得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