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素質教育論文
一、生態文化的現實價值
生態文化對人的素質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過去的素質教育缺失了對人們生態文化素養教育,出現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威脅人類生存。這樣的素質教育不是全面、科學的教育。如今的素質教育應更加清楚地認識到生態文化教育在整個素質教育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只有融入生態文化教育,素質教育才是全面的教育,才具有最大的現實意義。將生態文化價值觀貫穿于素質教育的始終,在素質教育的發生、發展和實現的過程中引入生態價值觀意識,培養具有生態文化和諧思想的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高校生態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
目前高校生態文化素質教育正處于起步探索階段,各高校的發展參差不齊。總體來說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社會實踐模式,沒有相應的體制機制加以保障和貫徹執行。高校生態文化素質教育意識才剛剛萌芽,對生態文化行為的培養教育也剛剛開始,在教師的教書育人和學生學習實踐的活動中,生態文化實踐活動仍然缺乏,由此可見,高校生態文化素質教育還沒有形成良好的運行機制。
(一)生態文化素質教育價值觀尚未形成
教育是契合社會發展進程的一定社會歷史時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在知識文化層面上的反映,是一種在特定時期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要求下進行的社會實踐活動。因此,不同時期的社會價值觀影響教育的產生和發展。工業革命以前的教育主要是為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而服務的,教育的理念重在崇尚人類的主體地位,人類可以主導自然并且通過技術手段對自然加以無情的改造和利用,比如英國思想家培根提出了“駕馭自然,做自然的主人”“人的知識和人的力量合二為一”的思想主張。受此觀念影響的大學生生態文化價值觀缺失,主動保護自然的自覺性意識淡薄,普遍存在浪費資源、過度消費、迫害生物等不良現象。近幾年,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發展,雖然人類已經逐漸從“人類中心主義”意識中覺醒,開始探索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之道,但是以經濟水平和經濟實力為競爭標準的國與國之間的較量,經濟發展方式仍然以犧牲自然資源為代價。在這種發展方式影響下的高校素質教育不可能擺脫現實生產力需要對其的束縛,發展生態文化素質教育力不從心,主要原因是未能形成明確的生態文化素質教育價值觀。
(二)忽視人文素養教育
狹隘的生態文化觀影響了生態文化素質教育的發展,現階段將教育定位于為經濟發展的目標服務,輸送能夠滿足于生產力發展的各類人才,這就將教育賦予了極強的功利主義色彩。在課程設置上,理性知識型課程相對于文科課程具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另外,大學所開設的課程都明顯的偏向于應用技術型的課程,幾乎沒有大學專門針對生態環境的保護開設相關課程。在科研經費的投入方面,在功利性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將大部分的科研經費投入到自然學科,文科性的理論探索與研究則失去了有效的財力保障。
(三)教師生態教育意識淡薄
如今高校內的教育者還沒有完全地接受先進生態文化觀的洗禮,對于生態文化觀的系統理論及實踐方法缺乏深入的學習和鉆研,這就使得高校教師對學生的生態文化素質教育的缺位。首先是教育意識的淡薄。教師的教育活動集中于知識型的傳播,忽視人文素養的熏陶和生態價值觀的養成教育。其次是教育內容的單一性。教師的育人過程比較片面,沒有體現出文理科的融會貫通和滲透性。再次是教師以身作則的生態行為缺失。作為為人師表的教師,一言一行都有可能對學生產生影響,但目前教師的生態道德和生態行為表現的還不是十分明顯,不能在學生中起到榜樣的帶動作用。
(四)學生缺失生態行為養成教育
文化育人的客體即接受知識的學生,學生是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的踐行主體。但目前學生生態行為表現還很缺乏主動性,沒有主動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意識和自覺性。在200名問卷調查者中,從不參加有關生態環境保護實踐活動的人數所占的比例高達74.5%;偶爾參加的人數只有16%;經常參加的人數僅僅為9.5%。
三、構建高校生態文化素質教育機制
高校生態文化素質教育機制的構建是高校踐行生態文化觀的具體方式方法和實施措施。良好的機制建設要有明確的運行目標、強勁的動力源、完善的調節要素、有效的運行方式以及充足的資源保障。
(一)明確建設目標
素質教育致力于培育德、智、體、美、勞全方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高校生態文化素質教育的目的是掌握生態知識、傳播生態理念、養成生態行為、創新環保技術,將生態文化觀滲透于教育過程的始終,實現人文素養與知識理性的有機融合。將生態文化觀的基本內涵融入到素質教育的育人目標中,開展生態文化價值觀教育、生態道德教育、生態消費教育、生態行為教育以及生態法制化教育等。
(二)強化動力源
將高校生態文化觀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在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充分滲透生態文化觀的重要思想;在道德培育活動加入生態道德的基本要求;在人格塑造過程加入生態品行的基本要義;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考核時將生態文化觀也作為一個衡量學生內在修養的重要標準。
(三)完善調節要素
充分調動大學生社團和學生組織的力量。這些社團源于學生,在學生中有廣泛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他們的帶動作用能更加積極地感染學生的生態行為。將生態文化觀的理念融入學生社團日常活動中去,對于有利于高校生態文化素質教育發展的活動應給予大力支持和弘揚,整改活動方案,強化全面落實高校生態文化素質教育的目標,對學生日常文體生活加以合理化引導,達到有效調節的目的。
(四)優化運行方式
高校的課堂上以知識育人為主、文化育人為輔。讓生態文化進教材,編訂易于學生接受的生態文化知識;還要讓生態文化進課堂,在授課過程中傳授生態文化知識,注重生態文化理論的學習;課堂外以文化育人為主、知識育人為輔,注重通過社會實踐活動達到文化的傳播、感染和影響作用。
(五)充實資源保障
1.優化高校科研經費投入
積極向有利于培育人文道德修養的專業上傾斜,提高學生對生態文化觀、生態道德修養的重視程度,激發學習的熱情和參與度。
2.擴充高校網絡教學資源
將網絡等媒介有效的利用起來豐富高校教育資源,作為生態文化素質教育的載體為高校生態文化素質教育服務。
3.提升教師培訓機構水平
應該在現有的教師培訓中拓展生態文化方面的相關職業技能培訓,定期對教師的生態德育養成進行考核,將教師的生態行為作為業績評審和晉升的一個重要參考指標,以此來激勵教師生態文化素養的養成。
4.有效利用社會支持
社會組織為高校學生提供實習機會,通過實踐檢驗理論學習的效果;企業為高校提供科研經費的投入,鼓勵學生研發環境保護的新產品、新技術,提高節能減排的水平,將科研成果直接作用于企業生產,有效促進生產方式的轉型。
作者:譚蕾 單位:東北石油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