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文教育的內(nèi)涵:“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耦合
馬利坦曾對此作了如下評價:“科學(在同哲學相區(qū)別的意義上)越來越傾向于自身的純粹形式,這實際上表明了它不是智慧的一種形式。它在科學中構成了一個自主解釋的世界,以及成為一個去除了可感現(xiàn)象的概念的符號系統(tǒng),就揭示了這一點”??茖W數(shù)學化、符號化趨向?qū)Τ交煦绲闹庇^、達到認識的嚴密性,無疑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但同時也蘊含了科學世界圖景與生活世界相互分離的可能。與科學相對的是人文學科(Humanities)。從狹義上看,人文學科最初主要與古典的教育體系相聯(lián)系。在羅馬時代,人文意味著通過教育、引導使人成為完美的存在;文藝復興時期,人文學科同時涉及對古典文獻的研究。就廣義而言,人文學科則更多關聯(lián)著對人化世界的解釋、規(guī)定和評價。人化世界異于本然界,本然界是自在的存在,人化世界則是已進入人的知行之域的存在??茖W主要致力于化本然界為事實界,并進而以數(shù)學等方式把握事實之間的聯(lián)系;相形之下,人文學科所面對的是廣義的人化世界,人化世界不僅限于事實界,它亦包括人性與天道等形而上的領域。人文學科的特點首先在于以解釋等方式來敞開人化世界,從狄爾泰、海德格爾,到伽達默爾,都強調(diào)人文學科的解釋性質(zhì)。人文學科的解釋形式是多樣的,從神話到形而上思辨,解釋樣式展開于不同領域。相對于科學主要著重于對事實的認知,人文解釋往往關聯(lián)著自然的設定;換言之,它所關注的不僅是世界實際怎樣,而且是世界應當怎樣,而對應然的設定,總是滲入了價值的關懷。當然,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兩者并非天敵。廣義的人文精神(人類精神的外顯)包含科學精神,狹義的人文精神(人本主義的體現(xiàn),人的正向價值體現(xiàn))也與科學精神相輔相成。因此,人文教育的關注焦點絕不是具體通識課程的安排,也不是具體人文知識的傳授,而是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雙重教育,它貫穿于人類教育、特別是大學教育的始終,無專業(yè)、門類的差別。
二、人文教育的目的:“完整的人”的塑造
文化哲學關注人的自我意識培育,注重人的生活自覺、精神自覺和生命自覺,它要求人在自然態(tài)度的生活中尋找和發(fā)現(xiàn)精神、意義的存在?,F(xiàn)代生活極大地拓展了物質(zhì)技術的空間,而精神空間卻不斷地被物欲所填充。“與我們在物質(zhì)上的非獨立性一樣,我們在精神上的非獨立性程度也日益加深”。“理性價值所造成的人的異化,在當代主要已不再是肉體的,而是精神的,即人的意義世界的埋葬”。這種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歸根到底還是人對自我認識的誤區(qū),更多的是把人作為一種工具。就如拉梅特利的看法,人是一架自己發(fā)動自己的機器,他不過“比最完善的動物再多幾個齒輪,再多幾條彈簧”而已。這種觀點在近代思想家中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如笛卡爾、霍布士、霍爾巴赫等,都以不同的方式表達過類似的觀念。因此,人文精神的重要使命就在于必須賦予其一種全面的人性,從各個方面展示人類生活的價值與意義。因此,人文教育必須關注人的精神世界,并把培養(yǎng)人的自主意識和超越意識作為其目的,使每個個體經(jīng)過漫長的精神教養(yǎng)和思想的努力,使自己擺脫自然自在狀態(tài),從其習慣和想當然的生存狀態(tài)中走出來,形成一種自知、自主、自決和主動的精神狀態(tài)并不斷將其強化,包括對這種狀態(tài)的持續(xù)體驗和反省,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決斷和毅然決然的行動。就高校而言,我們要把大學人文教育理解為一種以人的現(xiàn)代化為核心的系統(tǒng)工程,特別是應把培養(yǎng)人的主體自覺意識如民主意識、生存環(huán)境意識、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等當作首要任務來抓,著眼于“完整的人”的塑造。
三、人文教育的路徑:“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融合
科學認同科學的世界圖景,人文則關切生活世界。“科學世界”與“生活世界”的分離是人文教育現(xiàn)在面臨的重要瓶頸。科學主義一直在強化工具理性。在科學的視域中,世界首先被還原為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等規(guī)定。相對于本然的存在,這是一個經(jīng)過科學構造的世界:以數(shù)學化等模式呈現(xiàn)出來的存在形態(tài),主要表現(xiàn)為認識的投射。作為人化的世界,科學圖景的構成,總是融入了人變革對象的要求。海德格爾曾指出:“世界之成為圖像,與人在存在者范圍內(nèi)成為主體是同一過程。”與科學世界相對的是生活世界。“日常生活是以個人的家庭、天然共同體等直接環(huán)境為基本寓所的旨在維持個體生存和再生產(chǎn)的日常消費活動、日常交往活動和日常觀念活動的總稱,它是一個以重復性思維和重復性實踐為基本存在方式,憑借傳統(tǒng)、習慣、經(jīng)驗已經(jīng)血緣和天然情感等文化因素而加以維系的自在的類本質(zhì)對象化領域”。當代哲學家對生活世界的多方面考察,展示了生活世界對人的存在的多重意義。相對于科學圖景對世界的抽象,生活世界更多地表現(xiàn)了存在的具體性。作為人內(nèi)在于其間的具體存在形態(tài),生活世界無疑關聯(lián)著事實界。因此當前大學人文教育應超越以上分離和對峙的現(xiàn)實,回到“這個世界”——生活世界?;貧w這個世界當然并不是拒斥或疏離科學的世界圖景,而應當更全面地理解為科學的世界圖景與生活世界的統(tǒng)一。“正是奠基于回歸生活世界(‘這個世界’)之上的這種統(tǒng)一,構成了揚棄科學與人文、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想分離的歷史前提,而就形而上的層面而言,向‘這個世界’的回歸,則可以看成是一種本體論的承諾,它的真切的意義在于揚棄科學的‘形而上學’,回到具體的存在”。作為人存在的本體論基礎,生活世界本質(zhì)上具有實踐的性質(zhì)。與生活世界的多重維度相應,實踐也具有多重樣式。從最直接的形式看,首先展開的,是日用常行,包括飲食起居、家庭生活等等。這種日常行為固然平凡近俗,但卻構成了人自身生命再生產(chǎn)的基本方式,并相應地賦予人的存在以歷史的延續(xù)性。除日用常行,生活世界中廣義實踐還表現(xiàn)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創(chuàng)造,從理論探索,到藝術創(chuàng)作,都可看作是這一意義上的實踐。況且按其本性,科學研究也應加入如上領域。當前大學的人文教育,首先,其關注點應當更多地回歸人的生活世界,這不是否定科學,而是注重人文教育向生活世界的回歸。一方面,在高校教育中,要防止科學主義和實用主義的過度泛濫,認識到人的真正價值場域——生活世界,人是生活世界的主體,注重人的生活意義和價值追求。另一方面,要突破僅把人文教育放到課堂教育的傳統(tǒng)思維,把其放到更廣闊的生活世界中,注重學生的日常消費、觀念、交往等日常生活領域,注重生活化教育和社會化教育。另外,大學生人文教育需要培養(yǎng)學生新的思維方式即生活性思維方式來認識生活世界。在現(xiàn)代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現(xiàn)象是,在科學化思維的影響下,誤把文字、語言當概念,誤把“概念”當真理,以為對人文世界的東西可以下精確的概念,學生只要記住定義和概念,就掌握了真理和準則。而實際上,卻效果甚微。這是因為,在人文教育中,人們完全陷入思維的一個維度——科學化概念思維而不可自拔,無視人文知識在生活世界中的“意會”本性。這樣,也僅是培養(yǎng)出許多鸚鵡學舌式的人文語言復讀機。人文教育應當高度重視生活世界中的“隱喻”“體驗”“想象”“對話”和“行動”的人文教育方法論價值,使大學生不再滿足于自在的“是什么”,而能以“為什么”和“應如何”的自覺態(tài)度來對待生存和生活。這樣,無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非日常生活中都既能恰當?shù)亍⒂邢薅鹊剡\用日常生活圖式和重復性實踐(思維),又能自覺求助于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實踐,從而賦予其活動以自覺的價值內(nèi)涵。
四、結語
總之,人文教育的真正使命是使人達到一種文化自覺狀態(tài),即,使個體在社會化的過程基本完成之后,在一定程度上對自身文化進行反思與批判,對新文化現(xiàn)象包括新思想、發(fā)明和行為方式,進行有意識的選擇、接受、反思或創(chuàng)造。具體來說,人文教育的真正使命就是“使每個主體都處于一種主動、自覺的文化生存狀態(tài),具體是指主體在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自覺地認識到自我的文化存在,自覺形成和持有一種文化準則和文化價值追求,自覺地反思自我的文化存在,自覺地實現(xiàn)文化的內(nèi)化,并通過主體意識的強化和實踐活動深入自覺地實現(xiàn)新文化生成,最終實現(xiàn)人的生存方式的轉(zhuǎn)變”。
作者:陳陽 單位:南京特殊教育職業(yè)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