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藝術設計專業中推進廣西民間藝術教育的現實意義
1、推進廣西民間藝術教育是高校的職能所在。
大學藝術設計教育培養的人才應該能認知民族民間藝術,引領藝術設計文化,服務地方經濟。由于歷史和地理的原因,廣西經濟的發展起步較晚,經濟的落后造成了本土文化的勢弱。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與國外文化的接觸越來越緊密,各種文化思想大量涌入,特別是以美國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正逐步占領思想文化陣地。雖然西方文化中反映時代要求和社會進步的部分,對我國思想文化的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我們也需要看到,西方思想文化中腐朽沒落的東西也確實對本土民族文化發展和民族精神的塑造產生了破壞性的影響。正是這種文化滲透中的不利因素,使得廣西民族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加之藝術設計專業課程一般以西方現代設計課為主,民間美術設計課則很少開設。伴隨著影像文化,尤其是外來的影像文化成長的新一代,已經或正在改變著他們的生活方式、思想意識、審美觀念和價值取向。在西方藝術文化大行其道的當下,在藝術設計教育中推進廣西民間藝術教育,在專業教學中播下民間藝術和民族精神的種子,培養出具有民族情感和精神的藝術設計人才,顯得尤為重要。地方高校培養出的藝術設計人才應該具有民族的審美觀和自信心,在藝術設計活動中傳承弘揚廣西民間藝術文化,服務地方經濟,發展與提高中國設計水平,提升國家與民族文化軟實力,這是廣西高校的職能所在。
2、推進廣西民間藝術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現實需要。
藝術設計專業學生有一個普遍的特點,那就是專業基礎較好,興趣比較高,多為興趣而學。因此,在專業教學的同時結合專業特點進行人文素質的教育,既能引起學生濃厚興趣又能進行有效的人文素質教育,這是一個可行的方法。廣西民間藝術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廣西各族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涉及到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美學、哲學等人文社會學科。它既有實用功能又有審美功能,例如壯族的織錦,首先是對人們生活提供幫助,使壯族人民的生活得到實際改善,同時又兼備審美功能,斑斕的色彩、豐富而精彩的服飾紋樣強烈地反映了他們對生活、大自然和民族文化的熱愛和崇敬,以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同時它還兼備教化功能,例如在《布洛陀》這個故事里,布洛陀是一個極聰明能干的人,他懂得許多道理,人們有什么不明白或糾紛爭吵,他都去說理排難,所以,人們都很敬佩他,推他為頭人。這個故事講了用“說理”來排解人們的紛爭,也就是用“理”來評說人們的行為,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廣西民間藝術保存著豐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以及獨特的藝術風格,是對藝術設計專業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理想載體,有利于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弘揚傳統文化,提高審美情趣,培養想象力和創造力。
3、推進廣西民間藝術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
培養大量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既是我國目前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的迫切需要,也是高等教育事業進行結構優化、形成良性發展的內在需求。《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也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建立動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學科專業和層次、類型結構,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在本科教學中,藝術設計專業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應用學科,下設廣告設計、包裝裝潢設計、環境設計、網絡多媒體設計等多個專業方向,培養的是面向市場的藝術設計人才。應用型藝術設計人才培養應該緊密結合市場需求,教育理念、培養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都應基于市場需要。市場需要怎樣的藝術設計人才,是經典設計的模仿者、時髦的追隨者抑或是具有獨到的見解、敏銳的市場嗅覺,市場需求是動態的,不同的時段市場需求在發生改變,我們很難去掌握。但是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一個設計作品要想引起人們的興趣,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聯系大眾的已有經驗。
什么是大眾的已有經驗,就是我們長期受到的文化熏陶,祖祖輩輩的言傳身教,豐富多彩的民俗節日等,總而言之,就是我們民族的根,就是我們的民間藝術和文化。沒有根的民族是空曠的,是沒有希望的,沒有根的設計是沒有生命力的。因此,魯迅先生在《且介亭雜文集》中說:“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民族大眾的東西才有時效性,才會被市場、社會所認同。享譽中外的平面設計大師靳埭強,將水墨意境、吉祥紋樣、民俗元素及東方哲學等巧思創新,運用于平面設計作品之中,無處不體現著中國傳統文化的意韻。廣西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璀璨多姿,是廣西各族人民生活實踐的積累,有著共同的體驗,是民族的根。因此,在藝術設計專業中推進民間藝術教育是培養應用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自1999年大學擴招以來,我國高等教育進入了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這種發展既為地方高校帶來了機遇,同時也帶來了挑戰,如何找準自己的定位,辦出特色,這是擺在地方高校面前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地方本科院校由地方政府負責管理和投入,肩負著以人才支持、知識貢獻和社會服務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的歷史使命。作為廣西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結合自身特點,在專業教學中推進民間藝術教育,培養有民族特色的應用型人才既符合市場的需要,同時又體現出獨特的辦學特色和服務地方的使命。
二、在藝術設計專業中推進廣西民間藝術教育的途徑
1.在藝術設計課堂教學中推進廣西民間藝術教育。
大學教學最主要的途徑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是推進民間藝術教育的重要方法。藝術設計完全可以和民間藝術教學相結合,將民間藝術教育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從大一、大二的專業基礎課到大三、大四的專業課,要貫徹始終。例如,在專業基礎課學習階段:在《設計概論》或《設計史論》中系統地對廣西民間藝術進行介紹,從歷史的、考古的、人文的、社會的等多方面進行系統的講解,使學生對廣西民間藝術有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在《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和《色彩構成》等課程中,把廣西民間藝術的造型觀、色彩觀、宇宙觀等融入教學中,在學習現代設計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對廣西民間藝術傳統設計方法和觀念進行總結,并有目的地應用于課堂實踐。在專業課學習階段:在《廣告設計》、《書籍裝幀設計》、《包裝設計》和《網頁設計》中有意識地運用民間藝術元素和民間藝術方法論進行設計與制作。除此以外,還可開設公共選修課,例如《廣西民間藝術欣賞》,和舉辦講座等方式,使學生更加了解民間藝術產生、發展和現狀,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大學生的藝術素養。
2.在實踐教學中強化民間藝術教育。
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藝術實踐是大學生樂于接受的藝術教育方式,在實踐教學中可以開辟適當的空間進行民間藝術實踐,同時利用藝術采風這一傳統,深入民間進行考察,虛心向民間藝人請教,切實了解和把握民族民間藝術作品的色彩、材料、技藝、情趣、造型及品位等,注重第一手材料的收集和整理,為藝術創作積累素材,提高對廣西民間藝術的認知。加強對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選題的設計,提供一些結合民間藝術的選題,通過進行畢業設計,鍛煉學生運用民間藝術素材和設計方法進行藝術創作的能力,通過畢業論文的寫作,加深學生對民間藝術的理解和對相關問題的思考。
3.加強對廣西民間藝術產學研一體化的開發和應用。
藝術設計專業是一個多學科交叉、應用型很強的專業,是現代科技和文化藝術的綜合產物,它與商品社會是密不可分的。廣西高校應該借助本地優勢,將廣西民間藝術資源進行整合再創造,通過藝術設計的手段使民間藝術煥發新的生命力,這是進行民間藝術產學研一體化的主要目的。對廣西民間藝術進行產學研一體化的開發和應用,使學生在藝術設計實踐中得到實惠,設計理念得到貫徹,設計能力得以提高,從而推動廣西民間藝術教育。欽州學院美術學院在民間藝術產學研一體化的開發和應用方面做的比較成功,以省級教學中心———陶瓷藝術設計實驗教學中心為依托,結合本地優勢,對具有1300多年歷史的民間傳統藝術產品坭興陶進行產學研一體化的開發和應用研究。中心整合地方企業力量,與當地坭興陶企業合作,建立多個實訓基地,把實驗教學與當地資源有機地結合起來,構筑了課內外結合、校內外合作的教學與實踐綜合環境,促進了實驗教學效果的穩步提高,強化了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同時還承擔了多項陶藝研究課題,一些研究課題已取得豐碩的成果。
有學者認為,“中國的藝術設計教育從萌芽到發展,是完全采用外來的教育模式和教育體系,缺乏中華民族自身特色和教育思路,由此發展起來的中國藝術設計教育,一直以來難以和中國社會的實際情況和中國國情相適應,因此我國的藝術教育的發展和時效性的發揮都受到了這方面的制約”。因此,在廣西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推進民間藝術教育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利用高校的教育體制來促進廣西民間藝術的保護和傳承,探討在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推進民間藝術教育的途徑,它具有傳承弘揚民族民間文化藝術,激發振奮民族精神,樹立民族自信心的作用。
作者:王剛 單位:欽州學院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