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護理論文
一、護理
1.腹部及腰骶部疼痛的護理
因栓塞部位缺血可引起患者術后出現栓塞部位腹痛及腰骶部疼痛,偶出現爆發痛。針對這一不良反應,及時了解患者疼痛范圍、性質和程度等,用疼痛數字評分法評估患者疼痛情況。本組共有21例患者出現疼痛,其中評分1~3分者16例,通過使用濕熱敷、按摩、聽音樂等非藥物止痛收到較好效果。評分4~6分者4例,予口服鹽酸曲馬多片100mg、2次/d、1~2d后3例疼痛緩解明顯,1例疼痛緩解不明顯患者即給予鹽酸布桂嗪100mg肌肉注射后30min緩解。評分≥7分者有1例,予嗎啡10mg肌肉注射后30min緩解。術后3d上述患者疼痛評分均降至0~1分。
2.發熱的護理
介入手術后腫瘤細胞壞死及注入碘佛醇或明膠海綿易引起發熱反應。38.5℃以下予物理降溫,39℃以上可藥物降溫并查找發熱原因,查血象或血培養以排除感染,若確診感染加用抗生素。發熱期間鼓勵患者多飲水,出汗多者及時更換衣服及床單位。本組17例患者術后72h內體溫在37.5~38.5℃,給予溫水擦浴,3例體溫高達39.1~39.5℃,給予大動脈冰敷、復安氨林巴比妥2mL、柴明2~5d患者體溫降至正常。經對癥支持治療后體溫降至正常。
3.胃腸道反應的護理
因化療藥物的毒副作用,本組5例患者出現不同,患者多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嘔吐。所有患者術后禁飲2h,2h后可飲少量溫開水;禁食6h,6h后方可少量進流食或半流食,24h后可進普食,應提供高熱量、高維生素、高蛋白、低脂肪、清淡易消化飲食(避免辛辣及過冷過熱的刺激),以提高機體抵抗力。常規給予泮托拉唑鈉40mg、鹽酸托烷司瓊5mg、恩丹司瓊8mg靜脈滴入。本組5例出現胃腸道反應的患者加用甲氧氯普胺(商品名:胃復安)10~20mg肌肉注射后癥狀緩解。出現嘔吐時頭應偏向一側,預防誤吸。嘔吐嚴重者暫禁食,囑其患者盡量放松,深呼吸,減輕胃腸道痙攣,靜脈補充營物質,嘔吐期間加強口腔護理并做好護理記錄。
4.會陰局部癥狀的護理
本組7例患者出現會陰局部墜脹、陰道流液等癥狀。常規給予0.1%新潔爾滅或500mg/L或1%聚維酮碘溶液清洗會陰,1次/d,7例患者經觀察2~5d后均緩解。無因栓塞腫瘤壞死出現陰道出血,無因栓塞腫塊引起局部壓迫的癥狀。
5.骨髓抑制的護理
介入治療局部化療栓塞,對全身血細胞的影響較全身化療小,本組4例發生骨髓抑制的患者均為Ⅰ度骨髓抑制,通過提高機體免疫藥及靜脈補充電解質、維生素及營養物質,避免外出,預防感冒,減少探視人員,注意體溫變化等患者血象恢復正常。
6.心理護理
患者術后擔心手術成功率及預后會出現焦慮情緒,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主動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有效溝通,鼓勵患者主動講出顧慮加以開導,減少或消除緊張情緒。
7.栓塞的預防
術前協助及教會患者在床上翻身,解便和運動的方法。術后患者取去枕平臥位2h,下肢制動12h,術后穿刺點局部加壓按壓2h后再用沙袋壓迫6~8h。24h后應盡早鼓勁患者下床活動,避免下肢肢體發生栓塞。及時了解患者病情,24h內每2小時觀察神志、脈搏、呼吸、血壓、疼痛部位、有無呼吸困難。防止下肢動脈或重要器官栓塞的發生。每4小時觀察疼痛、穿刺部位有無血腫或出血、傷口敷料有無滲血滲液、肢端循環和溫度、下肢足背動脈搏動情況。靜脈可給予氨甲環酸、巴曲停等預防止血,如發生異常情況及時通知醫生。本組患者未發生栓塞。
二、討論
介入化療栓塞術是放療化療失敗的晚期宮頸癌可選治療方法之一。隨著晚期宮頸癌患者腫瘤瘤體積的增大、盆腔淋巴結的轉移、脈管癌栓等局部轉移率高,危險因素增加,使患者中遠期生存率下降,超選擇性動脈化療因為能經子宮動脈直接給藥,使腫瘤區域長時間維持高濃度化療藥物,且藥物不經任何代謝直接與腫瘤細胞接觸,是靜脈化療1.5倍,其有效率可高達87%。但介入治療對惡性腫瘤的消退和緩解作用是短效的,且機制尚未完全明確。介入治療、放療、手術三者如何更好地配合,提高遠期生存率的目的,值得今后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精心的護理也是減少并發癥、保障療效的重要措施,使患者充滿信心,在無痛、安全的醫療環境下得到有效治療。
作者:肖竹 汪秀云 許輝瓊 劉繼彥 單位: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腹部腫瘤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