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環境設計論文
一、生態住宅中的環境設計原則
古典園林建筑作為中國建筑發展史上的瑰寶,至今仍具極大的影響力,而備受人們的青睞與重視。它的核心價值突出體現在恰當融合自然資源,取之于自然,還之于自然,進而構造出一種和諧的整體美意境。有基于此,當今我們仍然可以通過汲取這種巧奪天工的藝術精華運用在居民小區的環境規劃與設計之中。
1.錯落現有致,和諧見統一
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首先要撇除那種重復建構的框架,將自然的地形、地貌、地物有效地運用起來,合理規劃高、中、低層多樣化的建筑體量,將居住小區的層次生機感清晰地展現出來,并通過綠地以及低層公共建筑對住宅組團進行自然化的分隔,形成建筑的高低錯落有致,綠地的自然延伸,道路的起伏便捷,進而打造一種突兀有致、此起彼伏的整體化居住小區。這種在住宅與綠地之間自然的搭配起花草樹木,讓居民在室內、室外皆能欣賞到綠色景象的自然景觀設計方式,對居住環境質量能夠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
2.在整體住宅組團的規劃布局上下工夫
通過整體住宅組團的規劃布局以達到將空間化零為整的目的。為了對空間進行最優化的規劃,可以把居住環境由室內擴展至室外,進而形成最大化的生態居住空間,使人們更加幸福的生活,這種構建形式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能很好地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具體體現為:
(1)將居住空間進行最優化的設計,以此打造出完整的群體景觀,形成安全、安靜、舒適和方便的氛圍;
(2)實現公共活動空間與住宅距離的最小化,便利居民的生活;
(3)通過綠化將住宅組團的內外銜接起來,繼而形成合理的、科學的外部空間小范圍,區域性的公共空間則由大范圍所構成。
對公共空間進行規劃,可以為居民提供下棋、打牌、玩球、聊天等游憩的空間。這種規劃布局契合中國古代園林的設計模式,可以為人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提供良好的室外空間。據上所述,幾個常見的環境規劃設計方式值得推介、參考:
(1)將生活、休閑、娛樂、工作等全部規劃至城市的邊緣地帶而成為一個大型的綜合性居住區,是今后的一個發展趨勢;
(2)通過保護化的環境建設,將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歷史建筑與周邊的現當代建筑進行協調性的改造,將這種以傳統而造就的空間格局和機理進行傳承和擴充,也是今后的一個發展趨勢;
(3)以街坊式的規劃方式,對商業氣氛濃郁的城市進行對應式的改造;
(4)人口密度不高的城市,通常采用鄰里單元的規劃方式。以上述及的規劃方式并不是唯一的。只要是能夠符合人們生活需要的環境規劃設計,都可以運用于城市規劃和建筑環境設計之中來為不斷的創新、創意的環境增色添彩。
二、住宅區環境設計的生態功能
1.減輕空氣污染
植物尤其是樹木可以很好地吸收有害氣體、煙灰、粉塵甚至是細菌和病毒,同時,能夠加強居住區的綠化建設,極大地改善環境質量,并且可以節省投資、保養的費用。枝繁葉茂的林木,能夠阻擋、過濾與吸附煙灰及粉塵。25kg的顆粒物在一年之內可以被一棵成熟的樹木所吸收,其中,吸塵效果最佳的則是喬木—灌木—草坪的復合組成,可以達到60%以上的效果。
2.降低噪聲
噪聲可以通過綠化有效地吸收與衰減,尤其是對高頻噪聲的吸收。日本一項研究表明:6m~7m高的立體綠化帶平均可以減低10dB~13dB的噪聲,40m左右寬的林帶能夠減低10dB~13dB的噪聲。林帶結構、綠化帶分布方式及葉片密度都是與減噪相關的因素。例如,大面積的高大闊葉林重疊排列有比針葉林大得多的降噪效果。城市居住區面積有限,可采用草坪和行道樹來解決吸聲減噪的問題。
3.調節氣候和增加空氣濕度
植物(特別是喬木)具有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和紫外線、遮陽蔽陰、蒸發水分、減低風速等作用。它能凈化居住區的空氣、調節氣溫以及增加空氣的濕度。地表上的草葉面積約25~35倍于草地面積,樹林的樹葉面積約75倍于樹林的種植面積,由此可見,這些龐大的葉面面積能夠營造出良好的住宅區生態小氣候與小環境。
4.遮陽和防輻射
經過研究,50%~90%的太陽輻射熱都可以被繁茂的樹葉所阻擋。就草地上的草而言,可以遮擋80%左右的太陽光線。綠化物的遮陰可以很好地保持建筑物和地面的表面溫度。一般來說,綠化與未綠化的地面兩者的輻射熱相差有4~15倍之多。較強的太陽輻射可以被植被的葉面遮擋和吸收,陽光照射進室內就比較微弱,繼而傳導入室內的熱量相應的就會減少,由此對室內溫度能夠起到比較好的穩定作用,還可以節省空調機的能耗。研究指出,在住宅區提升25%的綠化覆蓋率,能夠使空調機的電耗下降20%左右。
三、環境設計在生態住宅中的應用
1.草地、樹木的合理布置
草地是居民游憩的主要場所,作為居住區公共活動的重要地帶,還具有擴展視野的作用。居住區都有總的容積率標準,因此,要合理規劃中心區的綠地面積,配以灌木、喬木進行修飾。還要進行宅旁綠地的綠化,栽種相應的樹木遮陽蔽光。這樣不僅能夠突出人性化的空間,而且還可以點綴出別樣的情趣。樹木對建筑能夠達到圍合與阻隔視線的作用。根據當地的氣候、土壤、水文條件選擇合適的樹種,配合著落葉樹木和常綠樹木,注重搭配好普通樹種和珍貴樹種,安排好樹木的叢植和群植,認真選擇樹木的大小、高低及其形態。樹木在居住區還能夠起到水土保持、增強制氧量、吸附灰塵和噪音、降低風速、防止烈日曝曬等作用。
2.內、外廊環境
內廊天井式在住宅設計中十分流行,這是因為內廊增強了住宅區景物的觀賞性。一般內外走廊的欄桿扶手是以垂直的綠化方式被打點的。如將花盆擺放在磚砌的矮花墻的內、外廊上,也可以將花卉或垂掛植物種植在砌裝的花池、花盆之中。
3.室內生態環境
與人關系密切,接觸時間較長的是室內綠化。室內的一草一木都能造就生機盎然的效果。綠色植物能夠制造出新鮮的氧氣,還能吸附室內灰塵和有毒氣體,能夠凈化室內的空氣,可以平衡室內的溫度濕度;增加室內植物的色澤,可以美化室內的環境,形成視覺的興奮點;能夠豐富室內的景觀,能給人以生態美的享受。可以將花卉、盆景等盆栽植物作為室內主要的綠化內容。
4.陽臺的環境
對于彰顯建筑立面形態,展示建筑迷人的構造,陽臺的設置可以起到重要的“宣傳”作用。陽臺在生態住宅中的樣式、朝向、封閉形式以及高度等的不同能夠展現建筑立面的不同面貌。最常見的是在陽臺內和欄板混凝土扶手上擺放盆花,也可以將匹配的種植槽在土建時與建筑物同步建造。將種花的花槽做成與陽臺的欄板高度契合的形式;當然也可以懸掛各種種植盆在欄板的懸掛件或者擺放板上,就能夠對陽臺欄板的造型充分美化,對建筑物的某個立面裝飾打扮。
5.外墻面綠化
可以通過爬藤植物或其他植物裝飾建筑的墻面,或以它種形式對墻面進行綠化美化。其辦法是:通過墻面的花斗、墻頂的花槽,或在墻根處種植常春藤之類的植物或者金銀花、牽牛花,讓其順墻攀援生長,構建為綠色墻面,以此突破千篇一律的實墻形式。用各種植物以多姿形態構成的墻面能夠體現墻面的空間綠化效果。一方面對墻體進行了綠化美化,隔熱降溫、降低噪音和凈化空氣,還能最大程度的凸顯建筑物的生態美。
6.屋頂環境
屋頂也需要綠化。種花植草是屋頂綠化的主要方式。如若屋頂土層較厚,甚至可以種植灌木。下面介紹兩種屋頂的綠化方式:
(1)棚架式。下設種植池,上搭棚架。將繩索、竹竿等交織組成網狀棚架,以為植物生長攀沿的依靠。為方便居民在蔭棚下活動,棚架高度要有2m以上。種植葉面大且枝葉藤蔓稠密的攀援類植物,如常春藤、金銀花、牽牛花、葡萄、絲瓜、葫蘆等,這樣形成的綠色蔭棚效果將會更好。
(2)園林式。為滿足園林藝術欣賞及人們在屋頂的休閑娛樂活動,可以把盆景、涼亭、花架、雕塑、花壇、水池、假山等置放在屋頂上,通過園藝手法布局,構建出上乘的藝術景觀。
四、結語
由于人口壓力加大,能源過度消耗等多方面的原因導致城市空氣質量的惡化和不正常的氣候現象的頻發,因而引發了城市人群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諸多問題,這就急需對生存空間的環境進行認真整治。住宅區是人們生活的重要空間,通過對其立體的、交叉的、全方位的環境改造和環境綠化,才能有效地提高空氣質量,改善光環境、聲環境和熱濕環境,為人們營造出一種契合生態的生活模式,在融合自然法則的良性空間中,實現人類生存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劉宇舟 單位:武漢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