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物流管理論文
1《國際物流管理》教學內容的改革
在教學內容上,采用了從全球供應鏈或國際供應鏈的視角進行課程內容的組織和講授,其間又融入了國際物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企業實戰經驗,如:保稅物流、供應鏈金融、物流管理咨詢方法和方案設計等,主要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國際供應鏈方案設計與策劃能力的國際物流人才,教學內容一共分為十二章。第一章緒論部分,主要對國際物流管理的背景及框架內容進行概述;第二章國際性產品設計、第三章國際企業原材料管理、第四章國際企業生產管理、第五章全球配送管理、第六章國際企業庫存管理和第七章國際運輸管理,主要從企業全球化物流運作的觀點出發,涉及從產品設計、原材料供應、生產、配送、庫存和運輸直到消費者手中國際物流的整體管理流程;第八章海關作業管理,主要是通關作業內容的介紹;第九章逆向物流管理,主要是涉及整個國際物流運作過程中原材料、產成品及其他物品的逆向物流運作所涉及的問題及相應的管理方法;第十章保稅物流與國際供應鏈金融,主要涉及保稅狀態下的物流管理及運作方法,以及國際供應鏈管理過程中資金流的管理等相關知識;第十一章國際物流整合規劃,主要是利用前面章節的知識對國際物流管理進行整合規劃;第十二章國際供應鏈的咨詢方法和方案設計,主要是講授將國際物流各個章節和之前所學的各種課程集成起來,針對企業供應鏈物流流程進行診斷咨詢,從而提出一體化的國際供應鏈解決方案的流程和方法。其中,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的內容,是根據國際物流的前沿知識和應用新增而成,同原章節內容構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此項改革主要解決了目前國內該課程教學內容的不統一且不科學的定位,實現了內容和體例的創新。
2《國際物流管理》教學方法的改革
在教學方法上,課程各章節采用案例教學,使學生深入理解所學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在整體課程上采用CDIO工程教育式的教學方法。CDIO是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施(Implement)、運行(Operate)四個英文單詞的縮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瑞典皇家工學院等四所大學經過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創立的“做中學”和“基于項目的教育與學習”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經過國內外幾十所高校的探索與實踐,充分證實了CDIO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對學生的項目應用與設計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團隊交流能力和系統掌控能力的培養具有十分顯著的教學效果。《國際物流管理》是一門知識面廣、實踐性強的課程,包含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物流運輸、倉儲、配送、庫存控制、海關業務、產品與包裝設計、生產管理、供應鏈管理等諸多知識,同時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課程,課程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學生成為具有國際供應鏈方案(項目)設計與策劃能力的國際物流管理人才。
由于基于“理論+案例”的傳統管理類課程教學方法無法實現上述課程的教學目標,而CDIO國際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則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我院物流管理專業于2007年起,經過七年的探索和實踐,在《國際物流管理》課程上大膽且創新性地采用了CDIO國際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即課程講授伊始,首先提出一個國際供應鏈的項目設計要求和背景。要求學生學完本課程后,能夠有效地集成此前所學的各門課程及本課程各章節的知識,以小組競賽的形式,通過PPT演示匯報各自的項目設計方案。
通過該教學法的改革,使學生們切實掌握了物流的系統性,以及將以前所學的各個看似孤立的課程或單元集成起來,針對實際的國際物流項目,提出一體化的國際供應鏈解決方案的能力,也解決了目前國內高校物流管理專業教學法的難題和不足。學生真正掌握了國際物流的內涵和精髓,也鍛煉了學生們的實戰和項目設計能力、創新與系統思維和團隊合作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3結論
物流管理專業是一個經濟學、管理學與工程學交叉的綜合性學科,需要一個人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和多學科的知識結構。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方法,對教師和學生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他們具有多學科的知識和分析與設計供應鏈解決方案的整體思路。但這恰恰是物流管理專業所需培養的目標,也是目前我國企業急需的緊缺人才的素質要求。
《國際物流管理》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對于改變目前我國物流教學的現狀、培養我國急需的物流管理人才具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作者:許良 單位:大連理工大學城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