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通識教育
雖然對于通識教育學者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和界定,但總的來說,對通識教育的內容和特征是有共識的,一般認為通識教育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通識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培養完全的人。一個完全的人應該是具有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具有清晰的表達與溝通能力;具有融匯不同學科,了解不同文化,用開闊的視野省察社會的能力;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正確的價值判斷能力;關心人類及所處的環境,富有社會責任感等。
第二,通識教育的性質是非職業性的。如前所述,通識教育是和專業教育相對應的概念,專業教育是一種職業教育,是我們賴以生存、發展所需要接受的教育,是我們在社會上實現階層提升的手段。另一方面,提供協調、平衡力量的通識教育讓我們的社會更加明智有序,讓我們每一個人也更加完全和富有責任感。
第三,通識課程的主要內容是文史哲等社會科學課程,學生必須閱讀一些經典著作??v觀國外著名大學的通識課程及相關研究,我們就會發現其課程建設與研究對象緊密圍繞經典學者及其作品,基礎性學科的內容,如哲學、文化、歷史、文學、藝術、宗教等研究所占比例很大,并且強調經典理論與現實生活相結合,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同時,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多文化視角在教學實踐中被廣泛采納。
第四,其教學方法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能力。在通識教育理念下,獲取知識應該是對舊有認知結構進行否定、存疑、修正與完善的過程。批判性思維是創新的前提,沒有大膽的懷疑和批判精神,就不可能提出有意義的、創新的問題。只有真正以批判性思維方式,才能完成知識的可選性及動態性的個性化建構。
二、通識教育對我國高等英語教育的啟示
我國高等英語教育仍然面臨諸多挑戰,我們的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海量的英語信息而缺乏批判性的思考,全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想已被“西化”;我們所開設的課程仍然是以訓練聽、說、讀、寫為主,缺乏經典閱讀和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了解;課題教學依然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思考和活動的時間和空間有限,影響了教學效果。而通識教育的理念為我國高等英語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論依據和有益啟示。
1.在英語教育中引入批判的視野
在全球化語境下,英語教育已不再是簡單的語言教學,附屬在英語之上的西方文化和意識形態對我國高等英語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我們的語言教育,長期以來側重于對知識的灌輸、語言技能的訓練和文化信息的導入,忽視了對思維能力和價值取向的培養,“一直把語言作為一種純粹的信息傳遞工具,忽視其介入社會過程,干預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的意識形態的作用。”因此,在英語教育中引入批判維度,培養學生的批判性語言能力和批判性語言意識已迫在眉睫。國內不少學者已經意識到我國英語教育中不能缺失批判視野,如唐麗萍通過嚴密的論證認為,“在中國高等英語教育中融入批判教育,條件是成熟的,需要是迫切的。”因為英語教育的客體“是世界上享有文化輸出霸權的英語,英語教育是權力、意志和意識形態的載體,在國際關系錯綜復雜的今天,我們的英語教育如果不深入到當代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網絡中,就無法爭取到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因此,我們要從根本上更新傳統的知識觀,對過去忽視語言和意識形態關系的純語言技能的培養加以反思,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批判性語言能力。
倡導“批判性語言能力”的培養,并非是要在教學中削弱聽、說、讀、寫、譯基本語言技能的訓練,而是要在進一步加強的基礎之上融入批判的視角。“批判性語言能力”建立在將語言和文化看作是在政治、經濟、文化不平等分布的跨文化語境中建構的觀點之上,是一種使英語學習者能夠在掌握并且超越基本語言技能的基礎之上,識別語言中隱含運作的權力,使他們從西方霸權話語的控制之下解放出來的一種能力。這樣,英語學習者就可以在未來的學習、工作、生活中批判地接收滲透著西方中心主義的信息和話語,并且通過發出自己的聲音來弘揚民族文化、維護國家利益,使個人能夠更好地應對日益復雜的全球化環境。這與通識教育的主旨是完全吻合的。
2.在課程建設上要開設蘊含經典名著、優秀文化的核心課程
我國高等英語專業教育的目標是: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這樣的目標我們可以解讀為:語言技能+實用知識。在市場化的今天,這種以培養復合型人才為目標的教育也許在短期內會初見成效,但從長遠來看,卻從根本上削弱了外語教育的本質:人文主義的教育。這種指導思想導致了課程設置、教材編寫和教學內容都過于注重語言技能和實用知識,從而使外語專業的學生在知識結構、思想深度和分析能力等方面與其他人文學科的學生相比差距較大。實際上,英語教育無法擺脫其“人文性”和人文教育的本質,正如許國璋先生所言:“英語教育是用英語來學習文化,認識世界,培養心智,而不是英語教學。”在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下,學生所學的專業及知識結構也許并不直接符合職業生涯的需要,但他們在高等教育中所獲得的學術修養、獨立思考的能力、精神感悟的境界,能使他們形成較為博大的見識、寬廣的胸懷和聚散自如的思考。因此,我國高等英語教育亟待補充人文經典、文明文化類課程。
復旦大學等國內重點大學已經開始模仿美國哈佛、耶魯等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提出了淡化專業,培養學生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廣闊的國際視野和突出的思辨能力的課程設置指導思想。在復旦大學公共平臺上開出六大模塊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其中西方文明文化類課程有:圣經與西方宗教、荷馬史詩導讀、歐洲文明現代歷程、文藝復興史、基督教文明史、比較西方政治制度、英美電影思想解讀等等。同時,一所大學也是一個社會的靈魂所在,是一個民族的良知所系,大學要成為一個民族價值體系的守護者。外語專業在完成介紹外國語言、文化和文明教學任務的同時,也要實現對自己民族文化的認知和繼承,這是一個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接受和價值理念的確立過程。因此,開設諸如中國文明史、中國人文經典和大學古代漢語等民族文化課程也是一個刻不容緩的重要議題。
3.英語教學要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課堂
目前我國高校英語教學“一言堂”、“滿堂灌”的“填鴨式”狀況仍未從根本上得到改善。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依然占據主導地位,教師照本宣科地講授,成為課堂的主角,他們把英語教學看成是知識的傳授過程,而忽視了教學活動的另一重要主體———學生。學生根本沒有自己思維空間和時間,只能被動地接收信息。“以學生為中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注重學生在知識、智力、情感、個性等方面的需求,為他們創造良好的物質情境和心理情境,給學生提供管理自己學習的權利和機會,讓他們成為學習環境的主人、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建構者,同時教師要主動轉變角色,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鼓勵他們去發現、去解決問題并創造性地思考。因而這一理念是外語教學人性化的體現,更深刻地揭示了外語學習的特點和規律。那么,我們的課堂班容量大,如何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建構主義課堂呢?中國推動通識教育的代表人物甘陽指出,落實大學通識教育的兩個中心環節之一就是小班討論制。小班討論有利于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和討論問題的能力,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
這乍看似乎并不可行,因為學生多,分小班困難很大。甘陽認為,我國大學有一筆很大的人力資源沒有開發,這就是研究生。眾所周知,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普遍采用小班討論制,其前提就是大量使用研究生做助教來帶領本科的小班討論,但中國的研究生基本上都不參與本科教學。因此,中國大學同樣應該建立研究生做助教的制度,來開展通識教育課程的小班討論課。同時,也應該把助教制度看成是培養研究生的重要方式,而不僅僅是單純的打工或增加了他們的額外負擔。復旦大學、清華大學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就已經開始采取以研究生做助教帶領小班討論的制度,不僅加強了以學生為中心的本科課堂教學的建構,誘發學生主動思辨、積極交流、踴躍參與到課堂實踐中來,激發學生多元化的思考和批判性的思維,營造積極活潑的課堂文化和小組討論等方式,同時也培養了研究生主持討論班的能力、清晰表達的能力、與人溝通的能力以及獨立授課等綜合能力,希望這種一舉兩得的舉措能夠得到實施和推廣。
三、結語
綜上所述,英語教育與通識教育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系,英語教育為實現通識教育提供了一個平臺和途徑,而通識教育為英語教育增添了豐富的內涵。更為重要的是,通識教育為我國高等英語教育的重新定位和發展提供了絕佳的契機。要解決現今外語教學中的諸多實際問題,要培養具備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寬廣的知識結構的復合型外語人才,就必須在通識教育視域下發展我國高等英語教育,回歸到通識教育的人文主義傳統是我國高等英語教育所要解決的重要議題。
作者:馬月秋 單位:河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