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規范、準確的語言提高美術課堂的藝術氛圍
如在上五年級《形體的組合》一課,在欣賞建筑“東方明珠”時,有的老師提問:“同學們找找看,東方明珠上有哪些圖形呢?”這樣問顯然是不對的。作為立體的建筑,應該問:“它是由哪些形體組成的?”如立方體、圓柱體、球體、錐體等等。在評價美術作品時也要注重用規范的美術語言,如:“這幅畫的構圖比較合理。“”這幅作品的色彩鮮艷、涂色均勻。”“他的畫表現了近大遠小的透視現象,有空間感。”……小學美術課中所出現的專業術語并不多,所以教師在使用時就應該用正確、規范的語言來進行表述。學生耳濡目染,一定能夠更好的理解美和感受美。語言的規范性還表現在準確性上。教學語言用詞用句要正確,語法要無誤,這是構成準確性的起點。一位老師在上四年級的《二方連續》,問學生:“生活動有什么東西是二方連續的?”學生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學生說“:房子是二方連續的。”有的說“:窗戶是二方連續的。”等等。其實老師是想問“:生活中有哪些物品上有二方連續紋樣?”于是她自己就舉了個例子:“同學們想想,你家的窗簾上有沒有二方連續呢?”這下孩子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是要問有“二方連續”圖案的東西呀。
二、用精練、有條理的語言提高美術課堂的效率
新課標規定,每節美術課教師的授課時間是10~15分鐘。這么短的時間,又要教會學生相應的美術知識和美術技法,就要求美術課堂的教學語言要精練,抓住重點,用最短的時間傳遞最大量的信息。并用精心錘煉描述性的語言,把學生帶入美的意境,教學中偶爾出現一句詩情畫意的語言,效果更是不同凡響。其次美術課堂的語言講求條理性,必須合乎語法、邏輯,尊重學生的認識規律,雜亂而缺乏條理的課堂語言,只能給學生帶來思維的混亂,因而導致心理上的煩躁。不少教師的課語言單調、干燥、乏味,既無啟發性,又無吸引力。不僅不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思維,而且也會影響了學生語言的表達。更嚴重的后果是喪失了美術課的魅力,使學生厭學美術。
三、用激情、幽默的語言提高美術課堂的魅力
孔子說“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強調了學習的樂趣。良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首先課前問候要有激情。面帶微笑,聲音宏亮的說聲“:同學們好!”得到的回應肯定是全班同學響亮的:“老師,您好!”反之,得到的肯定是無精打采的問候。剛開始學生就像一朵朵蔫了的小花兒,沒精神,怎么能上好一堂課呢?此外,幽默、風趣的語言也是課堂教學的潤滑劑。幽默的課堂語言能使學生在笑聲中受到啟迪和教育,在還知不覺中學習知識。為了讓學生知道構圖的好看與否,我會在學生在作業中選出過大和過小的構圖,跟學生開玩笑說:“今天我發現了兩幅可以用最來形容的畫,一張最大,一張最小。”看了兩張之最,同學們都覺得不是很好看,于是大家一起幫他們想辦法,在一起想辦法的時候,學生對構圖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幽默的語言還可以提高批評的效果,讓課堂違紀的同學心悅誠服。教師在課堂上遇到某些特殊情況時,假如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理智,動不動就對學生發火訓斥,其弊端是眾人皆知的。如果用幽默的語言來處理,其作用和效果就大不一樣。記得上四年級的一節課時,有兩個學生開小差,跟后面的同學講話。于是我對全班同學說“:看來老師下次老師要學孫悟空要練個分身術,一個我在教室前面,一個我在教室后面。這樣,朝后的同學也能聽到我的講課了。”大家笑過以后,那兩學生也悄悄地轉了過來。培養一定的幽默感,是調節師生情緒狀態所不可缺少的有效方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
四、結語
教師的語言藝術不僅僅是單純的表達能力,是與思想道德、學識、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緊密相連、同步發展的,更是教師綜合素質的反映。我們要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不斷改進,用藝術的語言為美術課堂點睛,用藝術的語言為美術課堂添彩。
作者:侯敏 單位:江蘇省南通師范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