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教育相關
目前在我國廣大農村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留守兒童”。所謂留守兒童,就是指隨著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市轉移就業,其子女則被留在農村家中,依靠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等監護的未滿16歲的未成年人。[1]對于留守兒童來說,其教育問題是各種問題中較為嚴重,也是較為復雜的。本文就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其解決對策作探討。
一、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存在的問題及成因探析
1.正常的家庭教育缺乏,德育問題嚴重。父母外出打工后,留守兒童的監護和教養一般就由其(外)祖父母或其他親戚朋友負責,因而缺乏正常的家庭教育。祖輩和孫輩雙方年齡相差懸殊,兩者在思想上存在著嚴重的代溝,孩子所思所想、所作所為,難以獲得祖輩的認同和理解;祖輩們長期居住在農村,沒有讀過什么書,文化程度低,因此很難對孫子女學習、教育給予正確的指導,更有甚者,對孫子女過度地放任縱容,溺愛。此外,因為是在農村,大部分老人還要忙于農活以補貼家用,無太多時間照顧監護孩子,有的則是體弱多病無能力監護,有的是同時照看幾個孫子女而精力不足。依靠祖輩來代替父母的教育存在很大問題。據調查,大部分孩子也不太情愿與祖輩進行溝通和交流。至于其他親戚監護下的孩子,問題則更為嚴重,他們往往產生寄人籬下的自卑感,表現為行為拘謹小心,而親戚們也往往因為不是自己的親子而感覺不好大膽教育,彼此都缺乏思想上的溝通。總之,依靠上述監護人,一般只能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卻缺少精神上、思想品德上的教育指導,重養輕教,把教育孩子全權交給學校和老師。而老師在繁重的教學之余也無過多的精力關注每一個留守兒童。上述因素,導致農村留守兒童在德育問題上存在嚴重缺陷。據調查,在留守兒童群體中,存在許多違法犯罪現象,其總數大大超過非留守兒童。
2.親情缺失,心理問題突出。法國克里斯琴博士曾經這樣忠告作為父母的人:培養你們的孩子,要多和孩子在一起,因為親情的撫慰與關懷有助于孩子的成長。[2]確實,處在幼年身心發育階段的孩子,心理上非常渴望大人的關注與愛護,但留守兒童缺乏的恰恰是親情的關懷和撫慰。由于心理長期得不到親情的關愛與呵護,缺少愛,導致他們心理承受能力弱,嚴重的甚至會導致心理上畸形發展,比如性格越來越內向,孤僻少語,自卑,與人交往能力差,我行我素,等等。一部分孩子有時會做出一些極端的行為,比如故意使壞搗蛋,故意做一些與平時大人們的要求和指導相違背的事情等,可能只有一個目的,就是引起大人們的注意,從而關注他重視他。這樣的情況發生后,其監護人或在遠方的父母一般是什么反應呢?大部分人的反應不是冷靜地思考原因,進而給予正確的教育和引導,相反是震驚、憤怒,繼而是打罵與指責,而很少會想到應該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親情的撫慰。而孩子心靈得不到滿足后便會更加叛逆,久而久之,進入一個惡性的循環,孩子做事情越出格,大人們則更加震怒并嚴懲。長此以往,對于孩子的身心發展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親情的缺失,最終導致其心理問題日漸突出。
3.社會教育不足,價值觀、人生觀扭曲。教育不是某個人某個機構的事情,而是一個系統工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是三位一體、協調一致的。因此,社會教育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在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經濟帶動下,形形色色的休閑娛樂業風行于大街小巷,甚至波及廣大農村地區。而在互聯網、電影錄像、影碟、書刊等文化傳媒中,摻入不少暴力、黃色等低俗內容。處于青少年時期的留守兒童由于缺親少愛、無聊苦悶和缺少約束等更容易受到誘惑。再加上這些孩子還未具備正確的辨別能力,往往一而再再而三地沉迷其中而無法自拔,嚴重影響了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社會教育不足導致的另一個后果是部分留守兒童的價值觀和人生觀扭曲。受到時下社會上金錢觀的污染,認為金錢才是一切追求的終極目標,從而無心治學,并形成“讀書無用,有錢就行,金錢可以辦成任何事情”等錯誤觀念。在他們心中,讀書還不如像父母一樣外出打工掙錢,于是,“能讀則讀,不能讀則外出打工”的觀念普遍存在于留守兒童之中。價值觀、人生觀的扭曲,致使他們缺乏遠大的理想抱負,缺乏一種精神追求,直接制約其進一步的發展。
二、農村留守兒童教育問題的解決對策
農村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系統工程,從根源上來說是要給予他們一個正常的家庭環境,這需要從家庭、學校、社會等多方面入手。
1.加強父母與留守兒童的聯系和心靈溝通,滿足留守兒童的親情需求。家庭是孩子成長的第一堂課,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起到了啟蒙作用,家庭的教育對孩子的健康成長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家長無論再忙再累也要注意加強自身與子女之間的聯系溝通,主動關注孩子的人格 健全發展問題,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并能想辦法及時進行疏導和解決。如平時多與家人聯系,多向監護人了解子女的各方面情況,而不是單一地問孩子學習成績如何,在班上排名多少等問題,更多的是要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與異常舉動。
此外,要多與孩子直接電話溝通,做貼心的家長,獲得孩子的信任。但現實的調查卻是,盡管有88.2%的留守兒童可以通過電話與父母聯系,而其中3.5%的人通話只在3分鐘以內,并且64.8%的留守兒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長的時間才能與家長聯系一次,有8.7%的留守兒童甚至與自己的父母基本沒有聯系[4]。也就是說,留守兒童與外出父母的精神交流是極其匱乏的,缺乏心靈的疏導與關愛,父母與子女間感情淡漠,孩子缺乏安全感。一部分家長干脆只是定期匯錢,存在用錢補償孩子感情上的饑渴的心理行為,這是非常欠妥當的。所以,外出家長在多與家人聯系的情況下,多向監護人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狀況,多與孩子在思想上交流溝通是非常必要的。另外,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可以在假期接孩子到父母身邊生活一段時間,這樣既可以滿足雙方的親情需求,又可以使父母更加了解孩子,關愛孩子,而孩子也能更深地體會到父母親的艱難與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