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服裝款式
花鼓戲名劇《劉海砍樵》在新舊兩個版上的服裝差異所引發的不同效果很能說明問題。在男主角劉海的服裝設計上,新版本選用了更多鮮亮的顏色;女主角的服裝也更趨向于現代人對女性的審美需求,粉紅色取代大紅色多了幾分可愛。改版后,觀眾普遍認為新版比舊版好看。
二、服裝款式
傳統戲曲的服裝款式受到封建思想的影響,大多按照等級觀念設計,并不得隨意改變。然而現代人在審美上追求簡約,對于花鼓戲服裝來說,沖擊還是比較大的。從服裝改造的角度來看,將花鼓戲的繁雜服裝進行簡化處理,使用更多的替代性元素,是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的。例如:《打銅鑼》在劇場表演時,由于故事背景處于改革開放前的新中國,所以許多劇場在演出時,大多選用當時的舊式短衫、長褲等服裝款式,鄉土氣息濃厚。但是電子時代的年輕人,對于這些服飾并沒有太深厚的感情,或者從來沒有見過。因而,必須將現有的服裝款式進行改造,選用電視或網絡銀屏上經常出現的農村服裝款式,對于現在的年輕觀眾而言,則更貼近于他們的生活經驗。
三、服裝圖案
傳統花鼓戲的服裝圖案因循歷史設計,有許多刻意的講究,一般來說都有比較深的寓意,或者還能代表某種身份。但是現代人對于圖案的審美,大多是以直觀性為主,并不會花費太多時間去了解圖案的背景知識。如:花鼓戲《喜脈案》中皇帝的服裝,上面的圖案雖然有龍、有鱗,但是隱藏太深的圖案寓意,卻很難讓人聯想到皇帝九五至尊的形象。因而,花鼓戲的服裝圖案應打破慣有的模式,在保留傳統特色圖案的基礎上,盡可能使用更為直觀更有代表性的圖案,最好讓觀眾一看就明了角色在劇中的地位,這樣一來,就會將觀眾的注意力迅速有效地吸引到劇情中來,牢牢抓住觀眾的目光。
四、小結
面對挑戰,不少花鼓戲從業人員都有一種強烈的憂患意識、危機意識,也都想努力去適應現代社會,讓花鼓戲煥發新生。在此,筆者從服裝設計的角度談了一己之見,旨在拋磚引玉,以期花鼓戲從業人員都從各自的職責任務出發,銳意改革創新,使花鼓戲早日走出困境,重現昔日的輝煌。
作者:龔愛珍 單位:長沙市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