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英語教學
一、從語義角度分析語篇的原因
語篇,又稱篇章。何謂語篇(text/discourse),形式學派和功能學派觀點各異。形式學派認為:就結構方面而言,語篇由句子組成,是大于句子的語言單位。而功能派看法則為:以功能而論,語篇是一個語義單位,是說話者根據一定語境所要表達的完整意思,只要段落中句子表達意義關聯、完整,即可構成語篇。兩派主要區別在于:形式學派重在描寫語言形式、結構、抽象的規則,研究抽象的語言單位(word,sentence);功能學派崇尚研究語言具體使用,研究具體的語言單位(utterance,discourse)。形式學派把語義排除在外,單純研究結構,是為了更深入細致研究語言結構;功能學派把語義、語用和語法結合起來,并且研究范圍超出了句子層面,到了語篇,是為了還原語言研究的真實性。就語言教學與學習而言,功能學派的角度和成果則有更加直接的指導作用。這是因為語法規則不能解決所有問題,現實中存在很多不合語法但是合乎習慣的語言,也有很多合乎語法卻不合習慣的實例。另外,合乎語法、避免語法錯誤只是最低要求,無法解決語言運用的妥帖問題。相反,采用功能學派觀點,從意義角度出發,語篇便有了著落點,更利于挖掘出英語語篇意識重要性的深層原因。
二、從英漢詞義對比角度看語篇意識的重要性
一般來說,英語詞義寬泛靈活,漢語詞義精確固定。英語詞獨立性較小、含義廣泛;漢語詞獨立性較大,含義較嚴謹。英語詞義靈活,突出表現在一詞多義。英語中,除了術語以外,單義詞很少,大多數詞為一詞多義。往往是詞的使用頻率越高,生命力越強,詞義就越多。如普通單詞“head”,《美國傳統詞典》僅名詞就給出48個義項。英語是拼音文字,是音、義結合體,如果語音改變,詞形也隨之改變;漢語則是音、形、義三者結合,三角關系構成穩固結構。漢字讀音雖然會改變,但是字形和字義基本相同。余光中先生說,英語歷史變化比較大,現代人已經難以讀懂三百多年前的莎士比亞,但漢語幾乎是歷久不變,今人讀前人的著作毫無問題,無論是四百年前的《西游記》,一千年多年前的唐詩,甚至是兩千年前的《史記》,讀起來仍然清晰可辨。英語屬印歐語系,任意性強,而漢語言文字理據性強。這一點可以從中西方語言不同的研究傳統中予以證實。西方現代語言學從索緒爾開始,大都認同語言符號的任意性、無理據之學說,因為印歐語的音節與意義沒有強制性聯系,無法獨立表義。相反,漢語傳統研究大致都是強調音義結合的理據性。徐通鏘先生認為,漢語造字注重“因形見義”,“因聲求義”,“聲”和“形”各為字義提供了一個參照點,漢字本身就能意指某一類現象或意義。漢語傳統研究集中在字義上,只要弄懂了字義,句義即可索解。并且,歷代各家致力于詞義精確、規范研究。墨子在《小取篇》中說:“焉摹略萬物之然,論求群言之比,以名舉實,以辭抒意,以說出故;以類取,以類予,有諸己不非諸人,無諸己不求諸人”。墨子主張名與實要一致,反對詞義游移含混。荀子在《正名篇》中提出“約定俗成”論說,主張正名言實,倡導詞義規范化。漢語單音詞向多音詞發展也使詞義趨于固定化,漢語單音詞詞義比較靈活,一詞多義也頗為常見,然而兩個或多個單音詞組合起來,詞義相互制約,詞義大大變窄。因此,漢語詞義比較固定、凝滯,不易變通適境,漢語詞匯對語境依賴性小。但是,英語詞義靈活,具有無限擴張性,適境性強,因而,與把握漢語詞匯含義不同,要把握英語詞匯含義必須依重語篇語境。
三、語境對意義的決定作用
語篇與語境關系密切。語境(context)就是上下文,即詞、短語、語句或篇章的前后關系。語境指的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而語篇是一個整體的概念。研究語篇必須聯系其語境,因為特定的語篇創造了特定的語境,特定的語境要求特定的語篇。語境分為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語言語境又稱微觀語境,非語言語境又叫宏觀語境。與本文討論相關的是語言語境。語言語境可分兩類:句子語境(sen-tencecontext)和篇章語境(textcontext)。相形之下,句子語境比篇章語境更經濟、更直接。但是,DeBeaugrade著重指出,真正代表語言中上下文的,只有篇章,而非句子。篇章語境常常包含完整的圖式,因此應比單個互相獨立的句子更有利于引起詞匯概念的聯想。語篇中的單詞與特定的語境相連,學習者便可把握單詞的使用場合,且有回憶線索,這樣就會大大加快單詞使用時的提取速度。因此,學習者不應該僅僅將意義單位從詞推進到句子,還應再進一步,將意義單位提升到整個篇章。英語中有句話:“詞本無義,義隨人生”(Wordsdonothavemeanings;peoplehavemeaningsforwords)。英國哲學家洛克說過,“words,intheirpri-maryorimmediatesignification,standfornothingbuttheideasinthemindsofhimthatusethem.”弗斯也說,“Eachwordwhenusedinanewcontextisanewword.”詞語意義是由人類賦予的,是人主宰語言,而不是語言主宰人,這就使人類語言中的意義具有無限能動性。但是,就特定的說話者(thespeaker)而言,在特定上下文中,能指和所指之間的任意性一般會消失,能指和所指之間不確定性和游移性會消除。就聽者(thelistener)來說,就必須全面考慮,把握言者的言語意義,而這也不是單獨的句子語境所能完成的。由前所述,英語單詞詞義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要使意義明朗化、確定化就要依靠語境。語境對意義有固定作用。詞的意義只有在詞的聯立關系中才能確定下來。很多情況下,尤其是文藝作品中,指稱意義的背后蘊含著豐富的內涵意義、感情意義、文化意義,這時,執著于一詞一句的指稱就幾無意義,而烘托這些超指稱意義的最佳背景就是上下文。只有作為整體的語句獲得了意義,作為組成部分的語句才具有意義。
四、從意義理解和表達角度看語篇意識的重要性
英語的五項技能中,閱讀和聽力屬于意義理解方面的技能,寫作和口語屬于意義表達,而翻譯涉及理解和表達兩個層面。對意義的理解、把握是輸入,意義表達是輸出。這兩個方面不可分割。表達離不開對詞匯意義的把握,輸入正確的信息,才會有恰當的表達。詞的意義通常是指詞典上所列的各種意義,但是詞義還不止此。意義的容載是無限的,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詞義中重要的還有語用意義,或稱引申義,指的是詞典意義在一定環境中的引申,詞在一定篇章中的意義。僅是詞典所列含義已是難以琢磨,再加上語用意義更難把握。所以說,意義的理解不是一查詞典即可、一背單詞表即得的。董燕萍的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中國學習者缺乏聽說環境,大量閱讀是學習英語簡便而又有效的方法。在高度語境化的語言輸入中,詞匯具有語篇一致性特征,英語詞條綜合有句法、語義、語用等信息,英語學習者可全面掌握,并可在詞匯和概念之間建立起直接、牢固聯系,從而獲得自如運用英語詞匯的能力。因此,教師要強調廣泛閱讀的重要作用,改變學生英語學習只局限于背詞匯表的習慣,樹立課堂學習與課外閱讀相結合的意識。意義理解離不開語篇語境,意義的表達同樣不可脫離語境和語篇。奧斯丁的言語行為理論(SpeechActtheory)建立在語境的基礎上,或者說,言語行為應當做到適境,即形式和意義的統一。他強調,在特定的情境中應當運用特定的詞語,換言之,適境(fitnesstocontexuality)是問題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