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養成教育論文
一、對職業學校學生實施養成教育是社會的需要
“養成教育”,就是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教育家培根說過:“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21世紀教育的使命是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共處。當前,大多數家庭經濟條件普遍較好,且大部分的家長對于孩子的身體外在健康普遍都較重視。但往往現代父母忽視了對孩子的養成教育,或者過于溺愛孩子、生活條件的優越滿足造就了壞的習慣。因此,要矯正這部分學生的行為陋習,對于職業教育來講有著重大意義。職業學校的學生大部分來自省內各地,一般都是住校制方式,因此在實施養成教育時,獨具優勢。職業學校往往都是封閉式管理,學生住校后主要生活在學校中,生活環境發生了改變。對于學生而言,最好的課程就是真實的生活,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并進行學習。
二、職業學校學生的養成教育實施建議
1.創造良好的行為規范養成教育環境。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就是為了給孟軻尋找一個成長環境。學校要樹立起全員行為規范化的觀念,建立起以校領導為核心,校團委、學生會、班主任為骨干的學生行為規范養成教育小組。教師要為學生做出表率,激勵并感染學生去進行模仿。我國諺語有:“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教育不一定是在學校里的教室里進行的。學校要努力的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營造出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讓學生的文化品位在有形無形中得到提高。建議學校可以從校歌、班歌的編擬、升旗儀式、好人好事、學習榜樣、校報、校訓等方面出發,讓這些因素發揮他們陶冶、激勵、感染學生的功能,使學生在良好環境中耳濡目染,逐漸的養成文明的行為規范。
2.從現在做起、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現代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然而,任何習慣的養成都必須對自身行為進行約束。因而,有意識地“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久而久之,習慣就會成為一種自覺的行為。要想成大事,必先從小事做起。“一室不掃,何以掃天下”,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如洗衣服、疊被子、掃地、做操、出勤等方面按照職業學校學生的各種規范來要求自己、來約束自己,只有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3.增強校紀班規的約束性,促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經常化。在規范養成教育中,切不可操之過急,防止引起學生的反感抵觸,更不能流于形式,要有耐心面對學生行為的反復并加強監督,常抓不懈。對學生表現出的進步要及時發現及時表揚,更注重公開表揚。對不良行為要及時制止、批評、糾正,批評時注意語言表達和場合。在日常教育中,傾向于多表揚、少批評。“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同樣,好學生也是夸出來的。另外在學生集體生活中要求同學之間要相互監督提醒,促使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經常化。
4.以情感人,堅持情感性原則。梁啟超曾說“情感這東西,可以說是人類一切動作的原動力。”學校、班主任在實施養成教育過程中,不僅僅是要增強校紀班規的約束性,還要貫徹情感性原則。要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教育上要注重和強化學生的心理溝通與情感共鳴。教育是一門藝術,教師要充分挖掘在規范養成教育中的情感因素,不僅僅是施教者,也要樂于接受學生的監督管理,形成民主和諧、積極健康、有利于師生進行情感交流的良好氛圍。這樣學生才能夠積極主動的去接受行為規范的養成教育。另外,學校應該建立心理健康室,經常為他們做一些心理咨詢,心理健康講座,疏導學生的心理障礙,讓他們擁有健康、積極的情感,主動養成良好行為規范。綜上所述,職業教育者必須從社會的需要出發,以情感人,從小事出發,加強約束,長期堅持,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規范,提高綜合素質,為他們今后的生活與工作形成良好基石。
作者:何鳳華 單位:合肥鐵路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