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文的題目為“毀滅”卻用大量的篇幅寫它輝煌的過去,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則更能激發人們對侵略者的憎恨。據此分析,我們將課文第二部分(圓明園昔日的輝煌)確定為教學重點。然而,由于年代較遠,對于課文中描寫圓明園輝煌的這一重點,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所以憑借網絡環境豐富的圖文音像資源,引導學生在網絡環境中感知圓明園昔日的輝煌景觀,如:圓明園四十景、圓明園的布局、建筑、珍寶。然后再讓學生目睹圓明園毀滅之視頻,則更能激發學生不忘國恥、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順利地突破教學的重難點。
一、備學生
網絡正逐漸成為學生嶄新的學習工具,網絡上眾多的信息拓展了教與學的空間,使學生信息素養和知識水平的提高成為了必然。因此備學生,既要備學生的知識、能力、興趣、態度還得備學生的信息素養及計算機操作能力。
(一)了解學生已有語文知識水平。語文教學需要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只有了解學生的已有的知識結構、能力水平、興趣愛好、學習態度,才能使教學落到實處,才能使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提高,從而“跳一跳,夠到桃子”。
(二)了解學生已有信息素養。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信息的課前搜集會影響他們課堂上的學習興趣;他們搜索信息的能力會影響他們的閱讀量;他們的打字速度會影響他們在論壇發表言論的速度;他們的幻燈片制作水平會影響他匯報時的效果。因此,對學生信息素養的了解不容忽視。
(三)了解并整合學生課前搜集的信息。網絡教學下的語文教學得備學生,也得讓學生“備”,即讓學生也有準備。網絡課課前安排學生對相關資料的搜集,是成功進行教學,培養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生表現欲,培養學生搜集信息能力的重要因素及環節。課堂上,當學生在專題學習網站學習時看到由自己搜集來的圖片、文字、照片等資料被老師呈現在網頁中時,學生就分外的興奮,由于熟悉的緣故,他們在課堂上的信心就更足,表現欲也就更強,課堂氣氛就會非常熱烈,學習的效果也就更好。
二、備教學過程與方法
(一)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網絡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很多,已經總結出的就有:網絡探究式、師生互動式、協作學習式、任務驅動式、分層輔導式等等。我認為不同的課文應當選擇不同的教學模式。根據課文的特點,我在上《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選擇使用的是問題探究式。根據教學的重難點,我主要確定了采用如下環節:初讀引導質疑——網上自主探究——情境交流解疑——誦讀激發熱情——自評互評提高。
(二)巧妙采用教學方法教學《圓明園的毀滅》時,在以問題探究為模式的教學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學方法:①以學定教,以問導學,確定探究學習為教學主線。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質疑問難,體現“學由疑開始”,以學定教,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使整個課堂教學緊密圍繞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關鍵問題進行,這樣做既是對學生質疑問難精神的肯定,還能使教學疏而不漏。當學生通過初讀產生疑問后,教學的目的也就隨之產生了。②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的自讀自悟為基礎,以網絡環境為背景,開展語文訓練,指導學生運用“閱讀—感悟—想象—表達”結合的方法學習。③憑借網絡環境,激發學習興趣,突破教學重難點。描寫“圓明園的輝煌”的部分為教學重點,也是語言文字訓練的最佳落腳點。昔日的圓明園已不復存在,其精美、壯觀僅通過文中的語言文字去品味、感受是不夠的。因此憑借網絡環境豐富多彩的圖、文、聲、像等信息的刺激,讓學生運用信息釋疑、解疑,既能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的學習精神,又能讓學生在興味盎然中充分感知語言、品味語言,從而激起學生對昔日圓明園的無比熱愛、無限向往,教學的重難點就這樣得以突破。
三、備軟、硬件及操作
網絡教學對老師的信息素養提出新的挑戰,教師除不斷提高自身語文素養,還應當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才能適應這種形式的教學。就拿一節課來說,教師既得備網絡教室的硬件的使用,學會簡單故障的排除,還得備相關的一些軟件的使用。在這里我著重說說軟件使用的問題。
1、計算機網絡教室是一個小的局域網。為了教學方便,實現對學生機的屏幕管理與文件傳輸管理工作,在教師機和服務器上安裝有多媒體教學管理系統,這樣的軟件有教學演示、學生匯報、分組教學、教學管理等等功能。網絡環境下的教學中,教師必須掌握這類教學軟件,只有熟練地操作這些功能,才能在教學時得心應手。網絡環境下的課堂組織教學是個難點。常常可以看到由于有的老師對網絡教室的管理軟件掌握的不熟練,該讓學生自主學習時卻仍使用的是教學演示功能,導致學生無事可做;在該對學生機控時,不加控制,致使個別學生得以偷打游戲,整個課堂教學成為一盤散沙。因此,可以說掌握多媒體教學管理系統軟件是網絡教學中成功組織學生學習的必備前提。
2、根據教材及教學目標確定或制作所要使用的網站并熟悉操作。根據教材及教學目標的需要,我們可以直接借助互聯網教學,也可以利用已有專題學習網站來教學,還可以自己制作專題網站進行教學。當然,無論是自己制作還是使用其他的網站資源,在教學前教師都必須熟悉其內容構成及操作,這樣才能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作者:袁曉明 單位:漢中師范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