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土木工程論文
一、應用型本科土木工程教育應達到的能力要求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高等學校根據社會實際需要而提出的,現在已經被我國大多數本科院校和社會所接受。由于應用型土木工程人才是面向工程實際、面向基本建設第一線,掌握一定的基礎理論知識,并具有一定的科研成果創造轉化能力的人才,所以高等工程教育界都在積極地探討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和人才培養模式。例如提出“CDIO”模式、“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等等。雖然名稱不盡相同,培養目標表述上各有千秋,但都具有一些共性的特征:在培養目標上以市場為導向,以通識教育為基礎,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和綜合工程能力;在教學計劃上,突出應用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學計劃的安排中,加大實踐教學的比例,突出學生動手做工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能力、二次創新能力的培養;在培養方案上,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可采用“兩段式”培養模式,即學科基礎培養階段和專業方向培養階段;在教學模式上,倡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素質教育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學校內教育與校外企業實習基地教育相結合”等等。不論哪種模式,其目的都是為了培養出面向工程一線的具有較強實踐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美國的工程教育一直引領著國際工程教育的潮流,美國工程與技術鑒定委員會對美國高等工程教育提出了8項標準:①應用數學、科學、工程知識;②設計并實施實驗,能分析解釋并能獲得數據;③能夠按照要求進行系統設計或工藝設計;④能在工作中參與集體合作,并能和他人有效地溝通;⑤能夠發現工程問題、解決工程問題;⑥了解工程對于全球和社會的影響;⑦對終身學習必要性的認識及自學的能力;⑧是從事工程必須的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和使用現代工具的能力。雖然美國的工程教育理念、歐洲工程教育模式與中國的工程教育思想在一些表述上有差異,但是也有很多共性。基于上述對高等工程教育的要求,結合土木工程專業特點,應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能力要求可以概括為:①對土木工程專業知識的應用能力,解決“會不會做”的問題;②工程設計、建造與施工管理的能力;③土木工程專業技術必需的操作技能,如測繪儀器使用、計算機軟件的應用、工程預決算、檢測儀器使用等等;④工程實驗、檢測、鑒定的能力;⑤能夠及時發現工程問題、分析工程問題、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⑥自我學習、不斷更新知識的能力;⑦能夠與各方合作協調共事的能力;⑧能夠在行業內進行技術交流的能力。上述對學生的諸多要求,都需要從事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線教師去完成,需要高校教師具備更高的相應素質與工程能力要求。
二、應用型土木工程專業教師的素質要求
大學自產生之日起就以培養人才為己任。我國高等教育法也明確了大學的三大功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人才培養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而高等學校的教師是人才培養的主力軍。高校教師特別是專業教師,教書育人,培養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工程能力是教師的本分和責任。教師無論是課堂教學,還是實踐性教學環節,每天面對的是學生,接觸最多的也是學生。專業教師對土木工程專業的理解,教師在授課時的啟發引導、邏輯推理、案例分析,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教師在指導課程設計、工程實習、畢業設計輔導等實踐性教學環節中,其自身的工程素質和工程能力,直接決定著學生的能力培養。我們認為,在提出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素質要求的同時,也應關注對土木工程專業教師的工程素質和工程能力的要求。
1教育觀念的更新
首先要改變一些高等教育的傳統辦學觀念,主要有:一是認為應用型本科比學術型或教研型本科低一檔次,有點接近職業教育,降低了學科、專業的層次,也削弱了教師培養創新應用型人才的積極性。事實上,應用型與學術型或教研型專業的差異主要體現在適應社會需求的外延上,體現在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上,而不存在層次差別。二是過分強調學術化觀念,追求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導致課堂理論教學學時不斷膨脹,而忽視了綜合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理論研究與跟蹤調查表明,職業成長的潛力更多地取決于學習能力尤其是自我學習反思能力,而不是基礎知識的寬厚。建構主義教育理論認為,知識和能力不是傳授的,而是建構的,這一點非常值得深思。當代工程知識更新很快,如不能授學生以“漁”,傳授的這些知識很快會過時,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毫無幫助。三是將專業教育與學術訓練混為一談,重視傳統理論、傳統方法、傳統工具的學習與應用訓練,對新興方法、新興工具在土木工程中的應用認識不到位,對工程建設的新進展關注不夠,對社會化、專業化分工的趨勢認識不深刻。導致學生所學知識、方法落后于當前工程實踐,導致學生的應用能力、應用水平與社會需求脫節。例如:工程界的結構圖早已采用平法表示,但許多學校的畢業設計仍采用單榀剖面詳圖表示,脫離于社會工程實際。
教育觀念的轉變影響到教學過程的方方面面。首先要變革現有的課堂理論教學學時不斷膨脹,課程體系頭重腳輕的現狀。要進一步明確大學教育將工程理論和工程實踐結合的重要性,注重持續學習的能力、團隊協作與溝通能力、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是2l世紀土木工程師的立業之本。其次變革課程內容的學科取向,改變目前以學科科目相對應的方式來安排課程內容,缺少必要的橫向聯系,容易產生條塊分割,學生不能融會貫通的掌握工程知識;建筑工程的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不能對所學工程知識應用自如,與學校課程內容設置有很大關系,學校課程安排是讓學生通過學習基本構件及其有關的設計施工要點來學會知識,這些知識只是工程應用中的局部專門知識,最大的問題是學生沒有學到在各種總體問題中如何應用他們的專門知識,也就是說,學生學習知識是從局部到整體,而工程師的工作思維是從整體到局部,使得學生將來工作所需要的實際工程設計模式與學習技術知識的模式之間是不連續的,甚至于流程是相反的。再次,要變革課程教學方式方法,課程教學過于注重基礎知識、專業知識的灌輸以及專業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工程思維的培養、工程方法的啟迪、創新精神的培育,在教育性與訓練性之間失去了必要的張力和平衡,導致學生的視野狹隘、工具功能突出,發展潛力明顯不足。教學要緊扣應用和創新,比如建筑工程行業中通用的電算程序、平法表示等都要在教學中加強,使學生一走上工作崗位就能得心應手。
2對教師創新能力的要求
大學教師的創新能力與其在高校要承擔的雙重角色相對應,即:教學創新和科研創新,這二者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土木工程專業是一個不斷發展的學科,教師要有科學研究的興趣,要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科研活動,才能把握學科的發展動態,了解學科的前沿;通過科研或社會服務,教師才能運用理論知識分析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通過科研創新活動,才能對相關規范、規程有深入的理解。反之,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水平對教學水平和教學效果有很大促進。教師把科學研究和創新的成果滲透在教學活動中,從而影響、帶動學生去思考問題、觀察工程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學創新是在具備較高的教學能力和較扎實的專業能力基礎上的創新,教學能力包括教學內容的把握程度、教學方法的運用、教學語言、教學管理、考試考核方法等等。關于課堂教學可以用八個字來簡述:激情、明白、方法、效果。具體而言,作為土木工程專業課教師,要對土木工程專業熱愛,要把激情帶入課堂,感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要對自己所教授的課程有充分的掌握,要建立該課程的邏輯思維方法;要因材施教,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法,如啟發式、引導式、案例教學、類比教學法、互動教學等等;以樓蓋結構課程設計為例,結構形式可以是單向板肋梁樓蓋,也可以是雙向板肋梁樓蓋;可以設計成密肋樓蓋,也可以是無梁樓蓋。因為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不同,哪一種類型是最佳方案,可以啟發學生去思考、去比較。又如考慮塑性內力重分布設計方法,就利用了混凝土結構中塑性鉸的概念,而在后續課程《結構抗震設計》中,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抗震設計也利用塑性鉸的轉動能力,提高結構的延性耗散地震能量,減少地震災害。適時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從而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教學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教學的首要目標是有效的傳輸知識,要關注教學效果,聽取學生的意見,不斷地反思和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獲取扎實的專業知識。
3教師對人和自然道德關系的認知要求
土木工程的建造要利用自然資源,以滿足人類對各種設施的需要。土木工程人能夠使天塹變成通途,能把戈壁變成工廠,能夠把荒灘變成美麗的新城,能夠建造滿足人類生產、生活、學習、娛樂的各種需求的高樓大廈。但是,必須認識到土木工程不論是建造過程還是既有建筑,既是各種資源消耗的大戶,同時也是自然環境的破壞者。土木工程專業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有節能環保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才能培養學生逐步養成“應不應該做”的理念。例如在畢業設計中,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關心結構材料的用量及造價問題實現優化設計,節省的結構材料就是減少了對社會資源的占有,就是節能減排。因地制宜地做好結構設計工作,同時注重經濟效益,提倡就地取材,形成具有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結構設計模式。土木工程耗資巨大,工期較長,市場運作復雜,牽涉到的部門較多。教師要有經濟管理意識,從前期的投資論證,到中期的規劃設計,再到建造過程中,以及交付使用后的運營、維護、經營管理,都涉及到經濟問題。教師要有經濟管理的知識,要對市場經濟運行規律、對合同管理知識有一定的掌握和了解,才能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引導學生不斷地優化設計,學會算經濟賬,學會回答“值不值得做”的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意識到:浪費就是沒有處理好人和自然的關系,是不道德的。
三、結束語
高素質的應用型土木工程人才培養需要多方面的配合,如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培養模式的遴選、實踐性教學環節的改善、校內校外合作辦學、師資隊伍的建設等等。其中高校專業教師是土木工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力軍,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工程素質和工程能力,在“知”與“行”之間不斷穿越提升,努力達到“雙師型”專業教師的要求,從而能站在總工程師和教授這一雙重高度上主動引導、啟發學生學習工程知識、全面地理解工程,掌握做工程的基本要求,使學生真正受到工程師的基本訓練,進而培養出創新應用型工程卓越人才。
本文作者:章叢俊、宗蘭 單位:南京工程學院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