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3 | 經濟學論文
中國的經濟體制該給是由上而下進行的,具有一定的設計性,由制度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出發去分析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其主要目標在于為“設計”提供指導,若忽視所存在的其他缺陷,則制度的設計會難免會出現一定的偏差。因此,“摸著石頭過河”也是最符合我國實際的改革方式,有助于局部均衡目標的實現。制度經濟學對于局部改革的影響明顯大于整體改革。
1、改革的關鍵在于宏觀整合問題的解決。
怎樣對其他國家的改革經驗進行正確看待,防止借鑒他國經驗時發生謬誤,進而對宏觀整合過程造成影響。因為“交易費用”具有檢驗標準和不確定性特征,當部分社會實踐證實了理論后,也僅僅能夠認為這一理論符合一定范圍、時期的實際情況。另一方面,不同的社會制度之間具有一定的關聯性,因而在進行自身的制度安排時,有必要參考其他社會的實踐經驗,并進行適當改造。引進的經驗從局部向一般適用性轉化的時候,很有可能就是錯誤的。這是制度的體系性特征。
2、穩妥推進“可控經濟實驗”。
經濟體制改革具有特定的公共產品性質,通常情況下,自發的供給無法達到最佳供給水平,政府是主要的制度供給者。因為制度變遷價值的判斷需要以一個可以比較交易成本的參照物為基礎,則我們可以找到一個“經濟實驗”這樣的參照物,也就是,首先在我國的某個領域或某個局部進行試驗,獲得經驗后進行廣泛推廣。政府不應完全包辦制度供給,很多微觀的市場制度還應以市場和實際需要為導向。
3、注重產權界定的連續性和效率。
因為制度經濟學具有交易成本衡量和主觀性缺陷,因此,在具體應用過程中,無法保證制度改進的帕累托最優,而且無法保證這種制度的應用具有必然的市場競爭優勢。在一定的產權界定、行業和地區內無法實現改進。
4、放開微觀管理制度的借鑒。
保持制度實驗與整合設計可控的基礎上,需盡可能保持微觀領域的放開性。保證微觀領域能夠有效借鑒成功的經驗,對各種微觀經濟主體進行重塑,設定制度變遷相關的參照指標,保證各個企業在進行產權初始界定后,能夠重新整合產權資源和交易,保證所有契約均可以在更加安全和便捷的條件下達成。
5、構建新的宏觀制度理論體系。
將中國實際情況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相結合,是其在我國獲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也有助于馬克思主義的創造性發展。制度經濟學的研究結果證實,該制度也可以在發展與加工的基礎上,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并帶來實際的參考價值。
綜上所述,隨著認知科學的迅猛發展,制度經濟學和認知科學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制度經濟學家們通常不重視個體理性假設,只有將個體理性和制度賦予更多的內涵才能不斷推動制度經濟學的發展,所以,認知理性的研究要選擇一個適合的研究視角,這樣對認知理性和制度經濟學的研究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作者:張婷 單位:東北農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