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管理相關
一、中澳合作項目的做法與過程
1.教學模式的借鑒與創新
通過合作辦學思想交流,采用項目情景教學等國際酒店管理學院常用模式。學生在校園內學習生活的同時,參與整個酒店運作與管理,即學生在上酒店管理課程時既要模擬充當客人又要充當酒店員工,最大程度地幫助學生勝任旅游與酒店管理行業各個管理崗位的工作。依托合作項目的融合與梳理,形成了我校獨特的教學“四化”理念:學校設施酒店化;技能訓練模塊化;學生活動角色化;課堂教學情景化。培養學生主動尋找問題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協作精神,使學生接觸社會實際、開拓思路,以適應未來工作的需要。著力將旅游管理專業打造成名副其實的培養專業國際酒店經理人的拳頭產品。
2.學生管理的特色和創新
由于中澳合作項目的示范作用,我們把服務性行業規范引入校園管理。各專業每天要檢查行業規范要求,如旅游管理專業的學生要接受酒店行業制服規范的檢查,同時校園生活、學生管理、職業道德等都有引進后本土化的手冊統領,使其具備專業素養。憑借得天獨厚的合作辦學特點和中西合璧的文化優勢,為我校打造具有國際教育背景的復合型服務人才打下堅實基礎。學校同時推行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從學生角度考慮問題。設學術咨詢室、團隊活動室、就業指導中心等服務性機構,全面地為學生提供幫助和服務,為學生的學習、生活、成長、就業等多方面提供人性化的咨詢服務。
3.師資培養的加強與創新
學校注重對教師的培養,根據中澳合作項目每年常態性的教師培訓計劃,所有教師均到澳大利亞藍山國際酒店管理學院進行至少3個月的嚴格培訓,跟班任教,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理念;同時外方長期派駐教學主管以及外籍行業精英到我校任教。在項目上中外教師集體研討教學,共同備課,獲得了更深層次地磨合與交流。從2004年至今,學校已經陸續派出20余人次到合作方進行課程和業務的培訓,外方已經派駐并更新了十余人次的教學與管理人員。使得教師的觀念和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更新,成為能適應并擔當對外教學的能手,為推動學校更高層次的國際化辦學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二、中澳合作項目的成效與反響
1.學校自身的發展
自2004年春天與澳大利亞藍山酒店管理學院合作舉辦了旅游管理(國際酒店與景區管理專業)文憑項目,從最初的18名學生發展到現今每年約200名的招生數量穩步發展,目前共計招生685名;從2008年開始每年招收十余名國際學生就讀,至今共吸引34名海外學生前來就讀,成為省內第一所招收海外學生的高職院校。目前已有436名畢業生,其中約10%學生繼續赴海外讀學士和碩士課程,其余學生全部入職國內外五星級國際連鎖酒店,創造了升學就業百分百的佳績。其中相當一部分畢業生已在各酒店中承擔重要工作,并逐步成長為飯店行業的中堅力量。中外有志于酒店職業生涯發展的俊才學子蜂擁沓至,執著追求酒店管理中的知識精髓,探索酒店卓越服務的內涵,完全改寫江蘇乃至全國職業教育酒店人才培養的歷史。
2.教學隊伍的壯大
通過合作辦學項目,建設了一支適應對外辦學的教學隊伍。項目成立之初,只有幾名從各系部抽調的師資,沒有專職的教師隊伍,目前發展到穩定的20余名中方專任教師。他們都可以使用原版教材進行全英語教學。當然課程引進已經不是“拿來主義”式的全盤復制,而是課程在引進基礎上根據國內國際學生的需求和程度進行蘇州本土化的改造,將基礎知識、傳統文化與經典案例相結合,而且是一種國際化和本土化的有機結合。目前學校每年繼續選派優秀的專業教師出國培訓,使之在國際化的環境中培養其具有國際意識、國際通用語言交流能力和緊跟世界潮流的專業知識,壯大學校的教學師資隊伍,為我校培養復合型專業人才服務。
3.溢出效應的凸顯
首先,拓展旅游系的改革。把中澳項目成功實踐在我校旅游系中進行了推廣,使得旅游系獲得了教育教學管理拓展的藍本。我校通過設立專門的評議小組,對外方的學科、專業進行綜合研究和分析,并就辦學發展趨勢和地方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進行預測,有針對性地探討方案,將在旅游系成功拓展的適宜時機推廣至全校各系。
其次,擴大海外合作項目。中澳合作項目創辦以來,尤其是幾屆以來的30余名留學生在此汲取了中華文明的精髓,成為中外文化交流、人才交流的樣板,擴大了我校的海外知名度。美國、芬蘭、德國、日本、新加坡等院校蜂擁而至希望與我校合作辦學。目前我校致力于創建中外旅游文化交流中心,組織專業骨干教師成立編委會編寫中國傳統文化叢書,開發旅游文化交流中心菜單式課程資源,計劃于2012年與我校眾多的國際合作院校開展集食住行學于一體的中外旅游文化交流合作項目,為國際學生提供漢語以及傳統技能等學習地打包式服務。
我校將繼續堅持以特色謀發展,主動融入高職教育國際化潮流,不斷拓寬交流合作領域。整合我校傳統文化和工藝類課程,成立“中外旅游與文化交流中心”,積極向海外學生推廣中國傳統文化修學旅行項目,全面提升海內外輻射力,貢獻力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