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10 | 旅游管理
一、中國世界遺產開發的現狀
正是因為我國的世界遺產內涵豐富、種類齊全,所以為了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極其珍貴的旅游資源。2009年中國國內旅游人數17.1億人次收入已達8749億元人民幣。同時也滿足了當代人的人文、精神需要。但之前一段時間以來,關于中國世界遺產負面的新聞報道出現得較多。張家界停運了一段時間的百龍“天梯”再度運行;平遙古城兩年內三次坍塌;武當山遇真宮毀于大火;在距都江堰工程核心部位魚嘴上游1310米遠的地方修建楊柳湖水庫;泰山索道擴建風波及買賣高價泰山石;在“三江并流”之一的河流——怒江上建設13座水力發電站;周口店洞穴坍塌化石無人看管;孔廟石碑被撞碎;秦始皇陵建成巨型接待中心等等。近些年的“十一”黃金周,我國各大世界遺產景區的游客接待量都十分驚人,這對世界遺產及其環境都有著嚴重的破壞。長此以往,中國的世界遺產面臨著被列入“瀕危遺產名錄”,甚至剔除出“世界遺產名錄”的危險。截至2007年,中國共有故宮、天壇、頤和園、麗江古城、布達拉宮和三江并流在內的6處世界遺產被世界遺產委員會“黃牌”警告。
二、中國世界遺產開發與管理存在的問題
中國世界遺產正面臨著法規不健全、旅游業的超載、錯位開發的嚴重威脅,有的甚至面臨存亡的困境。在以經濟效益為目的的旅游開發中,遺產資源浪費、蛻化以及遺產地環境被污染、生態系統失調等現象已屢見不鮮。
1.法規尚不健全。法律法規體系亟待完善。國家層面還沒有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專項法律或行政法規,遺產地保護管理工作仍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法律法規的規范和指導。
2.重申報輕管理、重開發輕保護。一些遺產所在地政府在認識上存在嚴重偏差,過度關注了世界遺產所帶來的知名度和效益,而忽略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屢屢有在世界遺產保護范圍內安排采礦、地產開發、破壞植被等影響甚至破壞世界遺產的項目,改變了遺產地周邊區域的原有功能和歷史風貌,損害了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始狀態和價值。
3.旅游壓力。世界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之間應當是相互促進的的關系。世界遺產保護能強有力地推動所在地旅游發展,旅游發展也會使世界遺產的價值得到充分發揮。但是,一些地方世界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之間存在矛盾,部分地方這種矛盾甚至還很尖銳。例如在長假期間,最大容量不過1萬多人的故宮一天之內竟涌入10余萬游客;日游客環境容量1.4萬人的黃山景區日進山2.5萬人;日游客環境容量6000人的九寨溝景區日進溝人數超過2萬余人。這些都造成景區人滿為患。
三、中國世界遺產開發與管理的措施與建議
1.健全的法制體系是維護世界遺產地真實性和完整性的重要保證。要用法律和法規來規定人們的行為,建立起完善的遺產法律與政策體系。設立中國世界遺產保護委員會,設立中國世界遺產基金管理組織,制訂《中國世界遺產保護法》。另一方面,要宣傳貫徹好現有政策法規,做到切實依法執行,對違背法規破壞世界遺產地的行為要依法查處,要追究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
2.世界遺產的開發與保護要本著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從根本上說,進行申請遺產工作就是為了保護世界遺產,就必須遵循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原則。制定科學合理的遺產旅游開發規劃,選最佳開發模式。最科學的方法是在保護世界遺產的前提下,對其合理的利用。世界遺產資源的開發不應是對資源的消耗,而是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開發其科學、文化和旅游價值,帶動地區和國家的文化、經濟、旅游業的可持續發展,從而使世界遺產資源走向保護與開發良性循環的軌道。
3.研究與宣傳。應把世界遺產教育納入到大、中學的教育計劃當中,通過學習和各種媒體的宣傳途徑讓公眾知道中國世界遺產對全人類的獨特價值與普遍意義,讓保護世界遺產成為每一位中國人的自覺行為,成為受到國人關注的大事。
4.借鑒外國先進的保護方法、技術與經驗。在世界自然遺產旅游方面,美國無論在保護理念、方法,還是技術、決策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為我們提供了學習目標。美國通過用地分區管理制度、公眾參與、環境影響評價等,建立了一整套科學的規劃決策系統,有效地保護了世界自然遺產。法國為解決普通技術人員不足的問題,先后設立了文化遺產保護學院和法國文物保護修復學院,用以培養文化遺產保護與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為了科學的搞好遺產的普查,法國還借助計算機來完成復雜的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這些都值得我們借鑒。
5.中國世界遺產的開發與管理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要充分認識遺產旅游資源的珍稀性及其價值和意義,明確每一代人對世界遺產保護的責任和義務,始終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
四、總結
我國的世界遺產是祖先們和大自然留給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這些財富一旦損壞將永不能再生。它們是中華民族的標志和象征,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調整具體的思路,從立法、執法、管理等諸多方面保護這些財富,將這些財富永世傳承下去,為中華民族的子孫所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