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4-9 | 礦業研究論文
改擴建工程設計
1.礦山生產能力
白云礦業公司擬定礦山總體規模為2000t/d,即66萬t/a。其中一采區承擔500t/d的生產能力,二采區承擔500t/d的生產能力,三采區承擔1000t/d的生產能力。產品為合質金。計算礦山服務年限為6.7a。由于三采區主要開采對象60#脈帶屬深部尚未封閉礦體,資源前景較好,服務年限延續的可靠性較大,考慮企業的未來發展,根據設計委托方要求,設計主豎井礦石提升能力3000t/d。
2.地質資源簡介
根據礦體賦存位置自西向東分為3個礦區:西部一采區位于12~35勘探線,主要分布有1號、2號、2-1號等金礦體以及銀1、銀2、銀3、銀4礦體;中部二采區位于16~56勘探線,主要分布有10號脈帶、11號脈、117號脈及44號脈金礦體等;東部三采區位于60~76勘探線,主要分布有60號脈帶及15號金礦體等,由于44號脈與三采區處于同一開拓系統內,因此,把44號脈歸入三采區。以2號脈帶為例介紹其礦體主要特征:2號脈帶走向延長650m,傾斜延伸達900m。走向80°~90°,傾向南,傾角25°~30°。金平均品位3.45×10-6,脈厚0.96~11.53m。金礦化類型為含金硅化蝕變巖型—含金硅鉀蝕變巖。礦體形態為似層狀-層狀。金屬礦物以黃鐵礦為主;非金屬礦物主要為長石、石英、云母。礦體圍巖為黑云母變粒巖及矽線石云母片巖。賦存標高為180~470m。
3.推薦采礦方法
本次設計開采的主要礦體傾角20°~40°,礦體厚度一般在1.0~5.0m,上盤圍巖易于崩落,礦石有可能貧化。根據白云礦區礦體賦存條件及開采技術條件,依據充分利用礦產資源和保證采區地表安全的原則,本次可行性研究選擇三采區44號、15號、60號礦脈主要采礦方法為上向水平分層尾砂充填采礦法,占總量的50%;對一采區、二采區傾角小于30°,礦石及圍巖穩固的礦體,選用全面采礦法,占總量的50%。其要求每一個采場的生產能力達到40t/d,另有10%的副產礦石,每一個采區同時作業中段為1~2個,同時作業采場為10~20個。考慮到地表不允許塌陷,全面采礦法開采形成的空區,采用尾砂或廢石嗣后充填的方法處理[2]。
留礦全面采礦法及試驗采礦方法
1.開采簡況及試驗采礦方法
目前,白云金礦有3個采區,其中一采區是主要生產礦區,采用豎井開拓,豎井井筒斷面4.5m×2.2m,井口標高560m,井底標高245m,井深315m,下設500m、470m、440m、410m、380m、350m、320m、290m、260m共9個中段;采用對角式通風系統;采礦方法主要為全面采礦法。其他2個采區,一個采用平硐—盲豎井與盲斜井聯合開拓,另一個正在進行豎井開拓;采礦方法也是全面采礦法或房柱采礦法。白云金礦現生產能力為430t/d,由于采礦工藝和出礦設備相對落后等原因,全面采礦法礦塊生產能力僅為25~35t/d,與設計要求的礦塊生產能力達到40~50t/d有較大的差距。因此,急需進行安全、高效、經濟的采礦方法試驗研究,以提高礦山生產能力和企業經濟效益。根據白云金礦生產實際情況,通過現場考察與資料分析,確定在一采區380m中段25~29勘探線的礦塊進行采礦方法試驗研究,即25~27勘探線、27~29勘探線2條穿脈之間,可以設置2個采場。在該處進行采礦方法試驗研究的好處主要有以下幾點:一是該礦塊位于一采區西部末端,試驗不會影響到其他采場的正常生產;二是礦量級別達到采礦方法試驗施工設計要求。礦體傾角為35°~40°,真厚度3.0~5.0m,應用普通全面采礦法因傾角大,工人作業困難,從而影響作業效率及安全性,但是礦體傾角又接近自然安息角,應用普通留礦采礦法礦石不能借自重出礦,所以選用留礦全面采礦法。留礦全面采礦法既具有留礦法采場布置和回采方式等特點,又具有全面法采場回采、礦石運搬和頂板管理等特點,是兩種采礦法組合而成的一種復合式采礦工藝(見圖1)。
2.留礦全面采礦法施工
白云金礦正在進行采切工程施工的試驗采場正是上述的試驗地點,留礦全面采礦法施工設計[3]采切工程包括如下一些內容:1)行人通風上山。行人通風上山的規格為2.0m×2.0m。上山盡量貼近礦體下盤掘進,角度與礦體傾角一致。2)切割(拉底)平巷。按照所選采礦方法設計,在回采過程中需沿采場底部掘進切割平巷,平巷規格為2.0m×2.0m,坡度為3‰。3)聯絡道。在采場上山中每隔5.0m高差掘進1層聯絡道,規格為2.0m×2.0m。4)末端行人通風天井。由于410m中段主巷布置在礦體中,為維護主巷安全與保證通風,采場末端需設計末端行人通風天井,可作為采場安全出口,規格為1.8m×1.6m(目前白云金礦正在上部中段進行運輸巷道改造工程施工)。所有工程不足200m,不到3個月可以施工完畢。
試驗研究主要內容及效果
所有采場在完成所有采切工程之后于2012年10月便進行回采工作:沿底部切割層擴幫至礦體邊界,出凈全部礦石,然后在采場溜礦井(上覆隔篩)處沿礦體下盤掘進傾斜上山,即作為出礦溜槽,按照設計此處使用厚度3.0~4.0mm、長度2.0m的鋼板彎折成為高度0.5m、長度1.5m的溜槽,鋼板高度0.5m的一側靠近采場用錨桿固定與礦石接觸,另一側與上山巷道接觸,以便于礦石自然溜下來。上山一直與上一個聯絡道貫通,然后,以此工作面進行采場分層壓頂作業,每一層高度約2.0m,從采場正面一直向后面推進。此時需要注意:一是保證其頂板完整不被破壞,增強安全性;二是采場下盤還需要開幫,要不造成礦石損失;三是采場水平長度約37m,按照白云金礦過去的采礦經驗需要設置1個至2個礦柱,以保證作業安全。
1.采場頂板錨桿支護
為了保證采礦作業安全,以往應用留礦全面采礦法的生產礦山大都采用錨桿支護這一技術,如河南文峪金礦、浙江遂昌金礦。尤其是浙江遂昌金礦礦體厚度1.5~7.0m,沿礦體頂板常發育一組近平行礦體的節理裂隙,易冒落,厚度1.5~3.5m,是造成采礦損失及一次與二次貧化的主要原因,并且礦體頂板有節理面,隨采場暴露面積增大,壓力過大常引發大規模冒頂,安全性差并影響生產。為此,浙江遂昌金礦采用了可接桿的漲殼式錨桿支護。當節理厚度在1.5m以下時,采用?20mm、長2.0m的短錨桿,網度1.0m×1.0m;當節理厚度達3.5m以上時,采用MS-16型或MS-20型接桿錨桿,長度4.0~5.0m,網度1.0m×1.0m。采場錨桿眼使用YT-27型鑿巖機鉆鑿,?36mm波形螺紋接桿套管,B22硅錳鉬輕型釬桿,?42mm柱齒釬頭鉆鑿錨桿眼。經過拉拔試驗,?16mm錨桿拉力達60kN,?20mm錨桿拉力達80kN[4]。白云金礦試驗采場根據礦山生產實際而采用了金屬摩擦錨桿支護,錨桿直徑43mm,長度2.0m,設計網度為1.2m×1.2m。在礦山實際生產中,根據采場頂板實際暴露狀況進行支護:當采場直接頂板為石英斑巖巖脈,不予支護;否則,按照設計自下而上進行支護。